毛天哲:青铜器上的毛氏族诗章(修订)

《诗经》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是尹吉甫采集,孔子删定。

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诗经》一度失传,到汉初,传诗者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赵人毛亨、毛苌四家。前者史称“齐、鲁、韩”三家诗,后者学人皆称毛诗。不过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唐之后散逸,现在只剩有外传十卷。

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毛诗”传继儒门正宗,解经往往与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所以,独有毛诗流传下来。

据说孔子删定《诗经》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

毛亨、毛苌是叔侄,因避秦始皇“挟书令”,由鲁地逃到武垣县(今河间市,当时属赵国的北部)居住下来,隐姓埋名,甚至装成本地人。直到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天下天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毛苌。

毛苌经数年苦功终于能熟背诗经并能逐字讲解。其时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大力推广儒术,遍求天下“善”书,得之即刻工整誊抄,然后“留其真”,将抄本加金帛还给书主,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赶到刘德这里。于是毛苌才有了用武之地,刘德礼聘毛苌为博士,聘之再三,毛苌始应。

献王刘德在都城乐城东面建造日华宫(今泊头市西严铺),北面君子馆村建招贤馆,命毛苌在此讲经,传授弟子。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败,而“毛诗”由是大行天下,流传于世。

大小毛公传“毛诗”,一直是毛氏族人引以自豪的事。“诗学有渊源,羡一家授受;易经明消长,验四季变迁。”、“注经世业;捧檄家声。”、“洁廉世望;风雅诗宗。”等等,都是各地毛氏宗祠通常能见到的楹联。

不过让毛氏族人也有遗憾的是“毛诗”中没有流传下“毛国”的诗篇。其实也不必遗憾,“毛国”无诗传可能只是个假象。《周南》《召南》《豳风》皆西周王畿之地的诗篇,《雅》《颂》篇什亦何尝不是。而文王嫡子孙毛公家族作为西周畿内八大世族之一,或许毛氏先人所作的诗篇早已静静地躺在《毛诗》中,只不过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没法证实而已。

虽然《毛诗》中很难寻迹毛氏族先人的诗篇,但非常欣慰的是,哲在西周青铜器上发现了毛氏先祖毛懿公(即班簋里的毛公)给我们留下的不休诗章,那就是《毛公旅方鼎》铭文。

郭沫若先生曾经有个立论,就是说《诗经.大雅.江汉》为“召伯虎簋”铭文之一。郭沫若从考古出发,通过对出土青铜器铭文以及传世文献的研究,在他的《召伯虎簋铭》一文中说到:

“此铭所记与《大雅.江汉》篇乃同时事,乃召虎平定淮夷,归告成功而作。诗之告成与王,即此之告庆,诗之锡山土田,于周受命,即此之舍以邑讯命司,舍典勿敢对;诗之作召公考,天子万寿,即此之对扬朕宗君其休,用作烈祖召公尝簋。考,即簋之借字,古本同音字也。”

由此得出《江汉》之诗实亦簋铭之一也的论说,此说得到了陈子展、陈铁镔等学者的赞同,遂为后世论诗者所公认。

受此启发,哲认为,“诗经”里留有铭文,鼎彝铭文中何尝没有“毛诗”。就文本而言,多言册命本是铭文的特征,但显然《江汉》借鉴了其体式,却以风雅颂的文体来表现出来,由此带有了铭文刻铸传承不朽功业的意义,这正是诗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体互相渗透的结果。唐兰先生亦认为铭文中带韵正是“诗篇的形式”。

周代鼎彝铭不少是用韵的,喜欢用整齐的四言铭文也相当多。如虢盘铭,每句尾字如“阳”“行”“王”“央”“方”“疆”,均为阳部协韵。其铭文曰:

“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薄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王锡乘马,是用佐王。锡用弓,彤矢其央。锡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不过从句式特点看,哲以为,《毛公旅方鼎》铭文更接近原始的诗篇,因为其没有青铜铭文具有的多言册命的特征,亦没有商周之交时铭文言简意赅的缺陷,可视为周代诗歌始肇的不朽之徵。

可惜的是自《毛公旅方鼎》出土以来,对此鼎铭文做过详细的研究的人并不多。原因无过有二:

一是《毛公鼎》太有名了,学者们大多专注于对《毛公鼎》铭文的研究上,哲甚至无法在网上找到像样的《毛公旅方鼎》铭文的拓本资料。

其二是《毛公旅方鼎》铭文的释读存在不同的见解,阻碍了人们对铭文正确的理解。哲以多年的研究和自我的判断,将铭文隶定如下:

毛公旅鼎亦隹觥

我用饮厚眔我友

飨其用侑

亦弔唯考

肄(肆)毋有弗顺

是用寿考

在所见研究资料中,首句大多被释读为“毛公旅鼎亦唯簋”,哲以为有误。周代文字中,隹、唯两字,略有差别,并非能互代。此铭同时出现“隹”、“唯”两字,观之亦显然,故不能释读为“唯”。“隹”,乃“是”的意思,系词。

毛公,毛懿公也,毛父叔鄭次子,成王十九年(BC1026年)更虢城公服为周六师统帅,成王三十一年(BC1014年)被再命为太师(见师毛父簋),成王顾命六卿三公之一。

铭文“旅”字,有学者认为或是毛公名,此说盖依据师旅鼎,旅鼎。师旅鼎铭文记师旅管辖下的士兵不随从周王征伐于方国,雷让他的部下弘在莽京告上级白懋父,白懋父罚了师旅三百锊的货币,并警告说,如不从征,还要继续罚。并命令说:“要宣布不从征者的名字,如不宣布,则有私于师旅。”弘让中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师旅因受罚,把这件事的概况铭铸在铜器上。

旅鼎,原亦稱太保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山東黃縣萊陰出土。

铭文曰:“隹公大*(唯太保)來伐反尸(夷)年,才(在)十又一月庚申,公才(在)盩(師),公易(錫)旅貝十朋。旅用乍(作)父丁(尊)彝。(來)。”

师旅鼎是成王时器。太保鼎有说是康王时器,哲以为亦是成王时器。毛叔郑次子曾随周公平三监之乱,东征。逸周书《作雒解》中周公称其为“中旄父”。周公曾让其宅于柬(管地)。随伯懋父征伐至莱州也是必然之事。师旅鼎中的师旅、太保鼎中的旅或就是中旄父。

太保伐反夷年盖在成王十三年,是周人的二次伐夷。存世器中有盩伯毛鬲,学者误隶作召伯毛鬲。哲考证认为毛公年青时曾为盩师主帅。毛公原是冉季(叔郑)次子,周初人泛称冉季一家为南宫家族(未大分封前),故毛公原亦称南宫旅、南中,中旄父是排行加字称。太保鼎铭记“公才(在)盩(師),公易(錫)旅貝十朋。”显然可以推定旅就是盩伯毛,毛公。

但此铭中的旅是加了“车”为指示符,故哲还是将其理解为非人名。当然亦不排除毛公刻铭时有一语双关之意。

旅鼎,军旅用鼎,器型较小便携带。此句意指旅鼎像某酒器,而簋乃古代盛食物器,不可类比。哲从铭文字形及比对周代习见的酒具、酒器上着手,研究再三,认为句末字是“觥”。“觥”是酒器,成语“觥筹交错”就是这个“觥”,意思是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将“旅鼎”当“觥”来盛醇酒答谢战友,凸显了毛公的好客和豪爽。

凤鸟纹兕觥   可做比较

我用饮厚眔我友。厚饮,古代酒有厚薄,薄酒与厚饮相对,意为醇酒。眔,目相及,随从。友,良朋、好友、战友。《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周人是最早意识到朋友伦理在兄弟伦理之外存在的重要性,认为丧乱既平,生活安宁时,则当找些好朋友交往。兄弟之情则尚恩,朋友之交则以义,与友交可切磋学问修道以立身成名,故言兄弟不如友生也。

铭文第三句里,哲与别人释读有所不同处是首字“飨”,所见的资料里大多训为“匓”。哲以为,此字乃两人相向就鼎而食,一般金文训为飨。维此铭飨形构有点特殊,左人形符高出右边。哲以为是刻铭者一点小小的狡黠罢了,他无非是想表明“飨”者间有尊卑而已。其,語助詞。句末一字“从友从曰”,意为友人劝饮食也。《周禮·天官》膳夫以樂侑食。故可训读为侑。

铭文第四句的“弔”亦是哲隶定的与众不同之处,一般资料里训为“弘”,然句意不通。哲释读为弔。《说文》释弔:“問終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會敺禽。”《玉篇》又云“弔生曰唁,弔死曰弔。”可见“弔”有“追念”的意思,是对死者的一种追思,是符合文意的。考,老也。《礼记·曲礼》生曰父,死曰考。此处代指先人。

铭文第五句首字从隹从聿,被《金文编》隶读为肄,哲以为只能算近是。肄、肆两字,在古人那里就搞的相当混乱莫名。

《史記·周本紀》肆祀不答。《韻會》解释为“與肄同”。《禮·玉藻》肆束及帶,勤者有事則收之,走則擁之。《註》肆,讀爲肄。肄,餘也。《釋文》肆,音肄。

古人对肄、肆两字解释繁多,皆不大精确。《說文》对肄、肆两字皆无录,然有言《說文》释肆为“極陳也”,不知何据。《爾雅·釋言》肆,力也。《爾雅·釋诂》又言: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

哲以为肆或是肄,转折语也,然、故、所以也。《爾雅·釋诂》中肆疑即肄也,释言近似。毋,《说文》:止之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人云毋,猶今人言莫也。段说可从。弗顺,不顺也。

本句末字,哲所见资料里很多是留白没能释读。偶然一见的是有训为“顺”字,但没给出解释。哲以为,此字从流从音,意为音不窒,流畅也。疑为古顺字也,故可训为顺。

铭文中末句中壽考,犹言高寿,《诗经·秦风·终南》有:“佩玉将将,寿考不忘。”是用,定语,修饰后言“寿考”。本句意思是直到长命百年(到老到死)。

通读全文,哲以为《毛公旅方鼎》铭文就是一首诗章。正确释读后,我们可以理解此诗歌的旨意是善待友朋亦若兄弟,是对《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的最好栓释。

铭文如诗,翻译成白话就是:

吾毛公的旅鼎亦像盛酒的觥,我用它装满醇厚的酒啊,来答谢跟随吾多年的好友,叫来侑人在筵席上助兴,劝老友们尽情地吃喝,亦用醇酒来追念大家逝去的先人。真诚希望大家直到长命百岁都不会有不顺的事发生。

毛家小子天哲识于浙江金华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日草

二〇一八年八月三十一日修订

谨以此文献祭文武周王、太祖泽东及历代毛氏族先祖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