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条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当脉浮紧,或汗或未汗,若脉静如常,此人病脉不病,为不传也。初病或呕未止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外邪不解,内热已成,病势欲传也。

宜以大青龙汤发表解热,以杀其势;或表里有热证者,则当以双解汤两解之也。

沈明宗曰: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脉浮而紧,为太阳正脉,乃静是不传他经矣。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则邪机向里已着,势必传经为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主表,故寒邪伤人,即太阳先受。太阳脉浮,若见太阳之浮,不兼伤寒之紧,即所谓静也。脉静证亦静,无呕逆烦躁可知。今又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不须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传之谓也。若受寒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矣。若见烦躁,阳气重可知矣。脉急数,阴阳俱紧之互文。传者,即《内经》“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之“传”,乃太阳之气,生热而传于表。即发于阳者传七日之谓,非太阳与阳明、少阳经络相传之谓也。欲字、若字,是审其将然,脉之数急,是诊其已然,此因脉定证之法也。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燥,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以下介绍传经和不传经的辨证。邪气客表以后不是静止的,它要变化。正邪斗争的结果,有的邪气就不传,有的邪气就传。如何知道是传经还是不传经?这是临床上很重要的一个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掌握主动权,更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来进行治疗。

伤寒一日,伤寒是包括中风、伤寒表病而言的;一日就是开始阶段,外来的风寒之邪初犯体表。这时候哪一经首当其冲?太阳受之。

太阳受邪以后,它是就在太阳一经,还是往阳明、少阳,或往其他经发展呢?这是必须要知道的问题。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和脉数急是对照的词句。脉若静者就是脉不数急。这是判断传与不传的第一个方法——平脉辨证。

颇欲吐,若燥烦,如果颇颇地欲吐,或者出现了烦躁(《注解伤寒论》作燥),就是传的征兆。欲和若字是审其将然,与脉数急者,为传也的口气是不一样的,就是它将来要有这些证候出现。

燥烦是阳热的反映。在表的风寒之邪入里化热了,就会出现烦躁。根据六经分证来看,燥烦往往反映阳明经有热。颇欲吐,就是喜吐、多吐的意思,往往见于少阳证。总之,燥烦也好,颇欲吐也好,不论将来发现哪一个,邪气都已离开了太阳,不是到少阳就是到阳明,往里传了。脉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是已然之脉,就是已经出现了脉数急。浮脉变成了数急之脉,说明风寒之邪化热,已经向里传变了,所以说为传也。从这一条来看,传经的表现主要是脉象的交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症状。

脉若静者,为不传,这也是一种可能,往往是好事情。一种可能是太阳病虽然没往里传,但是依然存在;另一种可能是邪气已经衰微,往里传没有力量了,可以作解,有痊愈之机。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了。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理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前文提要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为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自我测验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0)

相关推荐

  • 临诊碎玉《伤寒论》第6条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 ...

  • 郝万山讲伤寒论7,8

    ​万山讲伤寒论 第七讲 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分类:本证,变证,类证 本证是发生在太阳经脉,发生在太阳所主的体表,发生在太阳膀胱腑的本经本腑的病变. 表证:邪气偏于浅表 ...

  • 刘渡舟讲伤寒11:各 论8-(23、24)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36条

    第336条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8条

    第398条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广告 阳明王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损宿谷. [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条

    第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风家,谓太阳中风也.表解,谓用桂枝汤病已解也.不了了者,不清楚也.言用桂枝汤其表已解,而犹不清楚者,在经余邪未尽耳.十二日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条

    第9条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清·吴谦<医宗金鉴> 凡病解时,必于其经气之旺.太阳盛阳也.日中阳气盛,故从巳.午.未之旺时而病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巳.午为阳中之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7条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中风之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条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xiá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条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此其常也.若二三日,阳明证之不恶寒,反恶热,身热心烦,口渴不眠等证:与少阳证之寒热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条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即上篇首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谓也.荣,表阴也.寒,阴邪也.寒邪伤人则荣受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6条

    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