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序章:耳听未必为真,眼见未必属实

今天,我们来系统的讲一讲,汉末最大的变局,三国时代的开场曲,真实的十常侍之乱,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局势。

我很少写这种比较通俗的科普文,但这个节点,对于真正理解好三国时代,太重要了。

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都是很片面的,大都来自网络上,互相之间只言片语的夸夸其谈,

又或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根本没有沉下心来,整体的研究史书,去探索这段历史。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用通俗的语言,把我的感受简单叙述一下。

何进打倒了蹇硕和董重,驱逐太皇太后以后,中军校尉袁绍趁热打铁,再次怂恿何进,向已经屈服的宦官开炮。

袁绍替何进详细的分析了形势,以二十一年前,大将军窦武、太尉陈蕃倒宦为比,认为窦武主要是失败在泄密,以及对北军控制不力。

现在,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两兄弟,以及手下的小弟,几乎掌握着洛阳地区,所有的武装力量,北军中侯更是袁绍的铁哥们何颙。

这个时候向宦官发难,如同探囊取物。唯一的关键点在于,何进需要先和妹妹何太后,以及兄弟何苗达成共识。

毕竟何进的权力,来源于自己的这个妹妹,如果何太后不同意,那何进执意要做,就成了造反。

于是,何进就进宫,找何太后谈宦官的事情,想将宫内所有的宦官,除了中常侍以外,全换成三公府的人。

其实我觉得这建议有点扯淡,宫里的太监,规模至少是二千多人

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诸宦者,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馀人

宫里女眷众多,整两千个带把的郎官,长期呆在宫里,这是要乱套的节奏,皇帝头上迟早要变成青青草原。

所以,何太后当然不同意,何太后说:

“宦官这玩意,从古至今,哪个朝代都有,这是祖传的制度,不可废弃。况且,先帝刚刚去世,难道你要我和这些臭男人,坐在一起商量朝政么?”

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共对事乎!”

太后不同意,何进一时半会也没辙,于是退了一步,提出先杀几个特别嚣张的太监。

因为何进是屠夫出身,却整天跟袁绍这些士族混在一起,本来就有点自卑。

如果自己这大将军进宫谈事情,吃了瘪,两手空空的出来,就很没面子了。

所以,何进需要先杀几个宦官挽尊。。。

袁绍也是个吃瓜不嫌事大的主,听说何进变成了只想杀几个宦官,一听就不得劲了。

他威胁何进说:“宦官整天围在皇帝和太后身边,上传下达隔绝内外,如果不趁着现在的机会,全部除掉,后患无穷。”

这简直就是扯淡,袁绍这是在忽悠何进呢。

任何组织做大之后,必然都会有上传下达的班子,难道何进能不要这个班子,自己上传下达?这不现实。

不光是宦官,这个班子无论是掌握在任何势力手上,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

使用宦官就未必后患无穷,使用你袁绍的人,也未必就能放心。

最关键的还是,组织领导者自身的能力,对身边人的威慑管制能力,而不是寄希望于,相信某一个人。

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那就只能中午出门了,因为早晚都要出大事。

袁绍这么威胁忽悠何进,其实还是想把事情搞大,

说白了,他就是在找各种理由,想诛杀宦官,而且是要全部杀光的那种。

另一方面,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以及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平时跟宦官集团的关系都不错,逢年过节太监们总是懂事的送上厚礼。

可能是有太监跑去找何家人求救了,舞阳君和何苗听说了何进要诛杀宦官,屡次向何太后进言阻止。

舞阳君和何苗认为,何进这是想窃取皇权。

这里我要说一下,何太后和何进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何太后和何苗是同母异父兄弟关系。

这个舞阳君,就是何太后和何苗的亲妈。

也就是说,论关系,由于何进和何太后共同的父亲死的早,

而何苗和何太后共同的母亲还在世,何进在何家,其实地位是相对较低的。

一开始灵帝更重用何进,而不是何苗,未必没有想利用攀比心分化何家兄弟的考虑,免得他们合伙对付自己。

但灵帝失策了,何进的内心是忐忑的,一旦灵帝去世,由于有舞阳君这个亲妈的碎碎念,他的地位必然被与何皇后更亲的何苗取代。

所以何进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寻找自己的新的基本盘,也就是士族集团。

何进摇身一变,成为士族集团的代言人。这一下,皇帝、皇后、何苗都拿他没办法了。

其实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人不会无缘故的变好或变坏,做出的选择,大多都是由于自身的处境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与无奈。

权力的漩涡中,一点点疑心都会被无限放大,何进提出彻底清除宦官的建议,确实让人生疑。

何太后在自己亲妈和何苗的怂恿下,起疑心了,开始怀疑何进另有所图,居心不良,图谋篡位。

再亲近的朋友和亲人,一旦猜疑链开始运行,戒备心都会变得极重,会将人往最坏的地方去想。

以最恶的情形揣测人,这样和人打交道,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何家兄妹互相猜疑以后,何进就开始称病,很少进宫了:

中常侍张让、段珪相谓曰:“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歨入省,此意何为?”

何进每次进宫,都带着部队在外面守候,比如说最后一次进宫,何进是带着军队放在宫外的。

进部曲将吴匡、张璋在外,闻进被害,欲引兵入宫,宫门闭。

由于权力的污染,何家兄妹此时的关系已经变异,不似寻常兄妹了,

中间夹杂着各种利益算计,互相不信任,以至于需要带着部队才敢碰面。

搞到这个地步,本来没有事,现在没事也搞出事来了

此时的何进,虽然是大将军录尚书事,但是录尚书事也才是今年的事,何进也是新手上路,战战兢兢。

再有就是何苗手上还有部分兵权,太后又掌握着政治合法性,自己经营的士族基本盘,其实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如臂使指。

所以一时之间也不敢对太后用强,清理宦官的事情,因此也就久拖不决了。

其实我认为,这个时候,何进最好就是一动也不要动,只有时间,才能化解一切。

日久见人心,时间可以证明何进对何家的忠心;时间可以逐渐消除兄妹之间的隔阂;

时间可以让所有宦官软着陆,时间可以让自己慢慢强化对士族盘的控制能力。

但时间对袁绍不利,袁绍要的就是烈火烹油,要的就是浑水摸鱼,因为只有混乱才是向上的梯子。

为此,袁绍见何进清除宦官的进度卡住了,便开始“好心”的帮何进谋划,一步步的将何进推向深渊,何进的深渊,就是袁绍的阶梯。

见何进熄火了,袁绍又向何进建议,

可以召集地方上的军队,打着“清理宦官”的口号进京勤王,以此胁迫太后同意何进清除宦官的政治主张。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一看何进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不知道地方部队打着“清君侧”的口号进京城意味着什么。

西汉景帝年间七国之乱,诸侯国打出的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

地方部队以合理的名义跑到洛阳来,那到时候洛阳还是你何进说了算吗?

为此,大将军主簿陈琳就劝谏何进说,
如今将军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权,龙行虎步,为所欲为,对付宦官就好比捏死一只蚂蚁,怎么还要借助地方兵呢?
一旦外兵进京,到时候强者称雄,到时候就未必是您说了算了,这样做就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
典军校尉曹操也说:
“宦官从古至今都有,只要掌权者不过于宠信或给予大权就行了,现在他们发展到这个程度,尾大不掉,应该只诛首恶,派一个狱吏就够了”
曹操后来非常的欣赏陈琳,大概是觉得陈琳在这件事上和他所见略同吧。
曹操和陈琳说的也不算错,何进真要杀宦官,确实是举手之劳,因为此时的宦官已经没有兵权了。
但这样杀宦官,是没有征得皇帝和太后的同意的,
也就是说这么干是非法的,何进敢对董太后使用非法手段,因为董太后不是他的权力来源。
但对于自己的妹妹何太后,此时的何进还是想尽量通过合法途径让她亲自下命令。
因为何进的权力构成,向上延伸的合法性是太后皇帝,向下拓展何进则有士族的支持。
如果公然对抗何太后,虽说宦官他是能够清理掉,但必然也彻底和太后撕破了脸。
这样一来,太后必然要否定他的合法性,所以这种事何进只敢暗戳戳的搞。
否则他何进褪去朝廷的一切职务,就只是一个杀羊的屠夫,到那个时候,清理了宦官,士族彻底掌权,已经不再需要他了。
士族是因为想要获得中央权力,由于何进的身份特殊,是何太后的哥哥,所以依附于他。
如果何太后不再认他这个哥哥,宦官集团又彻底覆灭,士族彻底掌握了自主权,很可能就会撇开何进,亲自上台和何太后对线。
到了那时,何进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组织不养无用之人,他彼时还能不能掌控士族盘,就要打个问号了。
这是何进不愿意和何太后撕破脸的原因,所以想要玩阴的,便采纳了袁绍的建议,任凭谁来劝都不好使。
于是何进便暗中给董卓发指令,让他打着“诛杀宦官”的口号,吃着火锅唱着歌,带着军队入洛阳。
董卓闻召,即时就道,并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
臣闻扬汤止沸,莫若支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
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今臣辄鸣钟鼓如雒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
果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何进和董卓这两个不学无术的家伙,真是臭味相投,连搞政变都凑到一起了。
何进不知道“清君侧”意味着什么,董卓则不知道把自己比成赵鞅是大逆不道。
赵鞅是谁?春秋战国时期,赵侯无恤的爸爸,三家分晋的奠基人。
我记得去年4月份刚写公众号的时候写过,不知不觉已经写了四百多篇文章了,真是日月如流,时间过得真快啊。
赵鞅事见:赵襄子的阴谋上位之道
如果是个读书多的领导,一听董卓这蹩脚的比喻就要犯忌讳。
侍御史郑泰是当时大儒,一听董卓把自己比作赵鞅,立刻就弃官跑路了。
并告诉自己的好友黄门侍郎荀攸说:
“何公未易辅也”
河北大儒、范阳卢氏、公孙瓒和刘备的老师卢植,也强烈反对何进召董卓进京。
但好言难劝该死的鬼,何进听后觉得有点道理,但山人自有妙计。
何进的应对办法是,派大将军掾王匡,以及骑都尉鲍信回泰山郡补兵入京。
何进的意思很明确,老子不虚你董卓,你董卓来洛阳,这是我的地盘,你是龙得盘着,是虎得趴着。
与此同时,为了把排场搞大一点,确保让自己的妹妹何太后相信,不清理宦官,地方上的意见很大。
何进又暗中命令东郡太守桥瑁屯兵成皋,成皋就是荥阳虎牢关了,这个地方可是战略要地,昔日刘邦项羽在对峙,就是在成皋地区。
荥阳成皋地区,是交通长安洛阳与黄河以南关东地区的咽喉要道,把这里一占,那就是东西对峙的态势:
同时何进又暗中派武猛都尉丁原,带领几千人把图中的孟津渡口给烧了,城内大火冲天,一边烧丁原还一边让士兵喊着:“清君侧,诛宦官”。
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成皋,使武猛都尉丁原将数千人寇河内,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孟津渡是洛阳通往河北的交通要道。何进为了逼迫自己的妹妹就范,把孟津渡和虎牢关一断,关东地区的财税粮食等后勤供应就切断了。
河洛平原太小,如果没有远远不断地补给,根本承载不了京师的日常消耗,何进暗示王匡和丁原把交通要道一断,洛阳立刻就应了那句话:“洛阳纸贵”。
另一方面,董卓又在何进的暗中指示下,从关中山西运城方向,率领军队向洛阳逼近,口中同样念念有词:“诛宦官,清君側”。
果然是大排场,大制作。
何进这没良心的,把他妹妹何皇后整惨了,此时的洛阳已经是四面楚歌,补给断绝了,长期这样下去是要饿死人的。
洛阳危急,但何太后还是不同意清除宦官,这是顶了非常大的压力的,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物质上。
洛阳那一段时间必定是人心惶惶,百姓饥肠辘辘,长期这样下去,百姓活不下去了是要起来造反的。
何太后硬扛了一段时间,有点吃不消了,隐约也怀疑是何进在背后搞鬼,便派何苗去做何进的思想工作,劝他不要对宦官赶尽杀绝。
何苗对何进说:“当初我们一起从南阳来到京师,身份卑贱,靠着宦官的扶持才有今天的富贵,
处理国家大事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旦打倒了宦官,局势就覆水难收了,我的意见是保留宦官,你好好考虑以下。”
董卓这个时候已经步步逼近,到渑池了,离洛阳不过一百三十公里,都到了这个地步,自己的妹妹还如同吃了秤砣一样在硬扛。
其实何进也没有真的打算让董卓来洛阳,他只是想制造紧张态势吓唬自己的妹妹,逼迫她同意清理宦官。
没想到何太后这么硬扛,现在轮到何进发虚了,董卓是袁家的门生故吏,而自己手上的军队,很多都是通过袁绍等人间接掌握的。
如果董卓来了京城,万一和袁绍搞到了一起,自己还真没有很大的把握,能搞赢,何进也有点开始打退堂鼓了。
何进想要缓一口气,于是派种卲传召给董卓命令他停止进军,但这个时候董卓露出了獠牙,不听诏命了,甚至用武力胁迫种卲,继续往洛阳挺进。
董卓敢于不尊重何进的使者,其实就是和袁绍有某种约定,怀疑洛阳此时发生变故了,
董卓不想落后,也想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赶上去打个热乎的秋风。
种卲大怒,直接以皇帝的名义斥责当众董卓违抗圣旨,董卓的手下怂了,不敢冒这个险,万一朝廷还是原样,那自己违抗圣旨死路一条,岂不是草率了。
手下的人一怂,董卓也就只能顺水推舟了,所以董卓决定暂时服从圣旨,在洛阳西面郊区的夕阳亭驻军,先再次打探洛阳方面的消息。
剧情到这关键时候又卡住了,又到了袁大导演出场的时候了。袁绍担心何进变卦,
于是有怂恿何进说:“咱们和太后、皇上的矛盾已经形成,再拖下去,就又是窦武的下场了!”
袁绍玩弄人心是把好手,确实,何进把何太后逼到这个份上,如果就此罢休,很难保证不被秋后算账。
袁绍成功的离间了何家兄妹之间的关系,何进到这个时候,已经骑虎难下,因为他不相信自己的妹妹会原谅他。
因此,他选择了一条道走到黑,何进开始赌博了,他之前还对袁绍有所防范的,现在直接孤注一掷,将袁绍任命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
同时将王允任命为河南尹。
所谓司隶校尉,类似于锦衣卫,监察京师地区大小官员,手底下有一支执法部队。
所谓假节,就是钦差大臣的尚方宝剑,尚方宝剑又分为大宝剑、中宝剑、小宝剑;
大宝剑叫使持节,三公九卿、太守等二千石以下官吏随便杀;中宝剑叫持节,平民随便杀;小宝剑叫假节,可以对违抗军令者先斩后奏。
何进在这个时候不相信自己的妹妹,却选择相信一个外人,可见兄妹之间的成见多么大。
袁绍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后,运用手中的检察权,不断地派出手底下的方略武吏调查宦官,同时联络董卓,给他通报最新消息,催促他进兵平乐观。
平乐观就是今天的洛阳孟津县平乐镇,距离皇宫的路程不过二十里了
这一次太狠了,眼看就要兵临城下,四方道路阻绝,补给运不进来,京师必然是物价飞涨,斗米万钱。
何太后扛不住了,开始向何进屈服,除了何进的亲信宦官,将其余人等全部都罢免回家。
所有的常侍、小黄门全部前往何进府上赔罪,表示任凭处置。
何进对他们说:“天下动荡不定,都是因为你们啊,如今董卓大军近在咫尺,你们还不赶紧回自己的封国去!”
毕竟所有宦官势力眼下都已经屈服,自己以后还要和太后打交道,再加上和张让等人的私人关系也不错,在这里何进还是手下留情了的。
本来,董卓进京事件,就这么结束也算是皆大欢喜,所有的议政权全都被何进掌握了,今后太后、皇帝不过是棋子罢了。
但何进满意了,袁绍还没有满意。袁绍便劝何进趁此机会将宦官一网打尽,毕竟机会难得。
但何进并不想这么做,好歹何进也是大将军,体面人,怎么能食言;
再说张让的儿媳还是自己的妹妹呢,做人总得留一线。所以无论袁绍说破大天,何进都不同意。
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
其实,何进不同意,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由于想留一手,
清理宦官之后必定是众正盈朝,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保留宦官力量,万一路子走得不顺,还可以走回头路。
但这不符合袁绍的利益,袁绍是士族领袖,只有把宦官赶尽杀绝,自己将来才能成为何进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
但这一次,何进无论如何也不听袁绍的了,执意要对宦官集团手下留情。
剧情到这里又要结束了,但这难不倒袁导演,袁导又利用自身的看家技术,为何进开启了新的副本:去死的副本。
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
在何进刚刚掌权的时候,何进和袁绍的叔叔袁隗一起录尚书事,现在这个渠道发挥作用了。
袁绍又通过尚书台发文给地方,而且是以何进的名义,要求地方上抓捕宦官的亲属。
这是一项大行动,地方上必定出现漏网之鱼,前往长安通报消息。还在长安正准备出发前往封国的退休宦官们收到消息彻底怒了。
原来你何进所有的承诺都是假的,原来试想把我们一网打尽,现在家里人死的死,被抓的被抓。
天地之大,竟然没有宦官们的容身之处,宦官此时的心情是愤怒、恐惧、夹杂着复仇的绝望。
一场和何进鱼死网破的阴谋,就这样展开了,而何进,对这一切毫无所知,他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张让的儿媳是太后的妹妹,张让便向自己的儿媳妇求情,请求在回归封国之前,再侍奉皇帝和太后一次,话说得可怜兮兮的。
女人最经不起情感攻势,毕竟和宦官相处了很多年,彼此之间感情还是有的,在妹妹的求情下,何太后同意了,让常侍们全都入宫站好最后一班岗。
那天,是八月二十五日,恰好何进就在那一天进宫,又找太后商量诛杀所有中常侍,恰好就给了宦官们诱杀何进的机会。
你说这背后要是没人运作,打死我都不相信,这个人是谁?会是袁绍吗?
有这个可能。袁绍得知宦官在宫里,告诉了何进,认为宦官势力死灰复燃,怂恿他去说服太后诛杀常侍。
而何进,由于此前宫里大部分宦官都被清退,留下的都是何进的亲信宦官,再加上太后召进宫的都是中常侍,人不多,根据后续描述,也就几十人。
乃率其党数十人持兵窃自侧闼入,伏省户下。
所以,何进仗着宫里都是自己的人,算人头也能干的过这几十个中常侍,在加上又带了兵屯在皇宫门口。
另外何进又不知道,袁绍已经捅了他一刀,将地方上的宦官家属,已经全部被逮捕了。
还有就是何进在宫里是有眼线的,比如说灵帝刚死,何进斗蹇硕的时候,蹇硕就谋划利用秘不发丧,诱杀何进。
在何进进门的时候,就有宫中的亲信宦官朝何进打眼色,示意何进有情况,何进因此反杀蹇硕。
事见:墙倒众人推,除非走投无路,没有人会为失败者埋单
很多人以为何进在这个时候进宫,然后遭到杀害是因为蠢,其实不是,这么以为的都是不看历史。
何进真正的死因,是因为自信、以及信息不对称,他这是被人背后捅了刀子。
所以,何进就这么信心满满的进宫了,一切如故,常侍们的恭顺在何进的意料之中。
这次,自己的亲信宦官也没有朝他使眼色告警,
何进料想自己大军屯于宫门,宫里全是自己的人。这几十号人,根本没理由也没机会杀自己,
但何进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中常侍们,由于收到地方上家人被捕的消息,已经不惜和何进同归于尽了。
第一次进宫和太后谈话是顺利的,谈的是要诛杀所有常侍的问题,应该是没谈拢,谈拢了何进不会再次进宫。
长侍们偷听了何进和太后的谈话,心里不断骂娘,何进谈完出来以后,太后再次召见何进。
刚出来太后又召见,何进心里狂喜以为自己的妹妹改变了主意,于是又兴冲冲的掉头进宫。
何进来到宫门前,常侍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恭顺,自己的眼线也没有发出警报。
何进看了张让等人一眼,想到太后改变主意了,心里暗暗骂道:“狗奴才,你们活不过今晚了。”
然而,何进只想对一半,活不过今晚的不仅是中常侍们,还有何进。
这一次,进的不是皇宫,而是鬼门关,太后并没有再次召见他,而是常侍们假传诏书,以太后的名义约他到尚书台议事。
实际上,张让等人早已安排几十个亲信宦官,手持武器,偷偷从侧门进了嘉德殿。
他们埋伏在殿门下,刀刃的锋芒在月光中,寒光熠熠。何进这颗头颅,此时还不知道要尝试哪口快刀的锋利。
乃率其党数十人持兵窃自侧闼入,伏省户下,进出,因诈以太后诏召进,入坐省阁。
何进不知底细,仍然自信,不料一进门,面对的就是几十个大汉的团团包围。
他们迅速关闭殿门,开始对何进进行死前的审判。张让等宦官责骂何进说:“天下大乱,也不光是我们的罪过,
还记得太后毒死王美人(刘协母)的时候,先帝气得要死,嚷嚷着要废皇后,是我们冒失死求情,先帝才作罢,
我们这样做,只是希望你何家掌权以后,能够当成靠山,如今你反而恩将仇报,这不也太过分了吗?”
真实的历史,从不像电视剧里那样,反派啰啰嗦嗦,最后死于话多。张让们念完审判词
还没等何进回话,就示意尚方监渠穆拔出佩剑,挥剑砍下了何进的头颅,何进连发问的机会都没有。
这误会大了去了,其实也不完全是误会,我们不如大胆假设一下。
一开始是袁绍利用叔叔袁隗的渠道,冒名何进抓捕处理宦官们在地方上的家属。
本来这个事情还是有核实的余地的,毕竟何进没有亲口承认是自己干的。
但是,要命的地方在于,袁绍怂恿何进进宫,去找太后谈诛杀常侍的问题。
而十常侍又刚好在宫中,又刚好听到何进和何太后的谈话,何进谈到的又刚好是诛杀常侍的问题。
。。。。
这样一来,这些常侍们,便直接将之前,袁绍瞒着何进干的事情,算到何进头上了。
因为他们亲耳听到,何进向太后要求要诛杀常侍。所以,连核实的兴趣都么没有了,直接砍下了何进的头颅。
这一切,巧合成这个样子,如果说背后没有人专门设计,我是不相信的。
所有的环节,我都倾向于是袁绍干的,是袁绍在不断推动诛宦的剧情发展,每到紧要关头,这哥们就跳出了加把火。
是袁绍冒充何进在地方上抓捕宦官家属,到死宦官有了鱼死网破的念头,同时袁绍是何进的心腹,也只有袁绍有隔绝何进耳目的能力。
是袁绍一方面打听到宦官在站最后一班岗的消息,一方面又怂恿何进当晚去找何太后谈诛杀常侍的问题。
这个问题完全有可能合理运作,让宦官偷听到,最后让宦官认死了何进要更他们过不去,以至于和何进鱼死网破。
。。。
写了晚上加早上,将近九千字了,写这玩意真累,需要铺的这么开。写不动了,还有一半,留着改天再写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