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论孝道”,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

蔡元培“论孝道”,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

作者:许平

清明刚过,闲暇时翻阅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一篇名为《子女》的文章印入眼睑,读之再三,感慨万千,不忍释卷。

在深深折服于蔡先生渊博学问的同时,也为其对“孝道”精准而深刻的理解所叹服。

他从无父母则无身,父母保护胎儿之劬劳,父母终身为子的劬劳,惟人类能孝亲,人类之长成最难,孝者百行之本,顺命,乱命不可从,隐父之过,亲子之情发于天性,爱与敬不可缺一,一生最大之恩在于父母,不报亲恩无异禽兽,子成长而父母衰老,父母余年无几宜及时孝养,养体,侍奉父母事宜躬亲,养志,保身,立名,国之良民即家之孝子,继志述事,显扬父母之名等二十多个方面系统讲述了子女孝敬父母的因缘及如何尽孝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文章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本人觉得这是一篇迄今为此,最为全面,最为深刻的孝道之文,可以称之为现代版的“孝经”。因其原文类似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现将白话文分享大家,希望大家喜欢并以此作为共勉!(虽已作些许删减,文仍稍长,请耐心阅读!)

《子女》译文

平常人最为珍惜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了。而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身体。既然这样,那么子女对于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呢?

父母对子女的爱,源于本性,这种感情的深厚程度,没有什么可以超越。子女刚孕育时,母亲就会为此而不敢用力跺脚,不敢高声说话,饮食精挑细选,一举一动都自我节制,可以说是无时无地不为胎儿的健康考虑。

等到婴儿出生,如果不全心全意地辛勤照顾,就不能保全孩子的性命。但是,父母却从未把这当成是一种负担,肚子饿了就会担心孩子能不能吃饱饭,肚子饱了又担心孩子会不会吃得太多;天气冷了就担心孩子会着凉,天气热了又担心孩子中暑。不仅如此,婴儿的一哭一笑,父母没有不细心留意且和他一起悲伤或快乐的。

等到孩子稍稍长大,能在地上爬了,就开始期望他能够学会站立;等到能站立了,又期望他能够独立行走。到孩子六七岁开始入校的时候,则又盼着他在学习上能够每天都有所长进。孩子偶尔生病,父母就会急着四处求医问药,一天到晚都无法安宁,却顾不上自己身体因此而慢慢衰弱。子女太阳落山了还没有回家,或者到远方游历,父母常常就会靠在门边向外守望,一心祈祷孩子能够身体健康、平安回家。

等到了孩子完成学业,开始要学着进入社会养活自己,父母就更加关心孩子事业的成败,若是成功的,父母便都会跟着高兴,若是衰败了,父母也会跟着担忧。总之,做父母的,没有不为子女而辛劳终生的。唉!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世界上哪有可以相比较的啊!

普通人对于一顿饭的恩情,都会想着怎么去报答,父母的恩情如此高尚,又该怎样来报答呢?

侍奉父母的方法,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孝。父母爱护子女,就算是禽兽都能做到,而子女孝敬父母,却只有人类才能做到。所以,孝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理。这是因为,所有的动物之中,从出生到成年所需要的时间,以人类为最长。

其他动物往往出生不到一年,就可以独立生存,沐浴父母恩泽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子女对于父母的义务也就比较轻。人类就大不一样了,受父母的养护时间最长,所以父母在身心上的付出也最多,而子女对于父母的义务,也因此变得非常重大,这是理所当然的。

更何况,孝是一个家庭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家庭好比是国家,家庭有家长,好比国家有元首,元首管理一个国家,如果人民都不懂得服从,那么这个国家必然衰败。

父母管理一个家庭,如果子女不懂得孝敬父母,那么这个家庭必然失常。在一个家庭里,亲子、兄弟之间每天都争执不休,由这种家庭而组成的社会和国家,我们怎么能指望会出现同心协力共创安定太平的局面呢?

古人曾经说过,孝是各种德行的基础。不遵守孝道,那么其他的品行就都失去意义了。这是因为人的行为规范以孝为最大,也最为重要。用孝来侍奉长辈,就会懂得服从;用孝来对待朋友,就会懂得诚信。如果所有的事情都以孝敬父母的心态来处理,那么道德的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了。

但是,人们应该怎样来履行孝道呢?孝道的表现有很多种,但是最主要的有四种,也就是顺从、喜爱、尊敬和报德。

顺从,是指谨遵父母的教导和指示。但是,不能内心不认可而强迫自己表面顺从,一定要用诚恳和喜悦的态度来奉行。这是因为为人子女的,都非常相信自己的父母,因此,对于他们的教导,相信一定符合道德和正义的要求;对于他们的告诫,也相信一定是出于对自己仁慈和爱护,因此,才会毫无疑问地觉得遵守父母的命令,便可以增进自己的幸福。这其中怎么会有一丝的勉强呢?

反过来,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就算孩子不够顺从,也不能漫不经心地对待他们,而是应该尽力为他们的人生多做引导,以便尽到父母的职责。

既然这样,为人子女的怎么可以不以顺从为自己的义务呢?世上那些痛心自己的父母不够慈爱的人,大多是由于自己侍奉父母的方法不对,这个责任大多在子女身上。

子女年少时,对于顺从父母的道理,是不会有不同见解的,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且欠缺知识,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

这个时候,对于父母的教诲或指示,一定要消除自己的偏见,和颜悦色地听从父母的意见,不能有对抗的话语,也不能有不满的表情。

等到逐渐长大,当然慢慢就会具有辨别事理的能力,但对于父母的叮咛,也还是应该虚心地听从。父母的生活阅历丰富,社会经验充足,不管他的学问是高是低,他的见解和现实的切合程度,自然是年轻人所达不到的。

如果不是有大的利害关系,那么就算父母的意见不符合自己的观点,也不应该去抗争。如果利害关系重大,不得不反对,也应该和颜悦色地好言相劝,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不触怒父母的感情。

随着子女年龄逐渐增长,他的知识和品德也将逐渐完备,处世的经验也渐渐多了起来,那么父母的干涉也就会逐渐变少,这是因为父母看到子女逐渐成长,慢慢可以承担责任,因此逐渐放宽对他的限制。

这时候,子女顺从父母的表现方式,就不能没有变化了,但顺从的心意却一刻也不应当忘记。凡事要常常询问父母的看法,以便和父母的沟通能够通达。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公然违背父母意志的人,一定不是孝子。

至于因为远离父母的身边,遇事来不及请教父母的意见,或者身居官员或军人等公职,不能让私情来影响公务的,则形势所限,不得已而必须这样去做。

虽然说子女顺从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却也有需要变通的时候,一旦父母的命令是错误的,那么为人子女的不仅不能盲目顺从,而且还应该想办法谏言劝止。

如果明知不能这样做,却因为是父母的命令而勉强听从,这不但可能导致自己犯错,还会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地步,这是最大的不孝。如果父母不幸有败坏道德的举动,不赶紧想怎么补救,却随便将它公开揭露出来,这也不是为人子女的做法。

爱和敬,是孝道的两条法则。亲子之间的感情,源自人类的天性,不是外界和法律强制规定的。

因此,父母为了子女、子女为了父母而去除私心,克制自己,任劳任怨,这是超脱外在利害得失的表现,也是这种感情可贵的地方。

这种源于内心情感的表现,应该说是爱和敬并重的。没有爱就会引发矛盾;而没有敬重就会失去分寸。爱而不敬,与禽兽相似;而如果有敬无爱,又怎么能有亲疏的区别呢?这两者只要缺少了一个,都不能称之为“孝”。

而能顺从,能爱,能敬重,孝道就算完备了吗?答案是:还没有。孝子之所以尽心行孝的原因,在于要报答父母的恩德。

接受了他人的恩惠,一般人都不会遗忘,会想着要有所报答,这是人类共同的美德。而人一生最大的恩惠,就是来自于父母亲。

生养、哺育、饮食、教诲等,不只是我们的生命和身体是得自于父母,即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学业和技艺,也基本上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怎么能不天天从内心感谢父母的恩情,并想着要报答他们呢?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这种想法,那么只能说他是禽兽了。

人类走向衰老之后,剩下的生命就没有多少了,就算是陌生的路人见了,都会寄予同情,何况子女,眼看父母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加衰弱,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以前,父母爱护抚养我的时候是多么真挚;现在,我能够抚慰年老的父母了,又怎么能随便敷衍了事呢?更何况,父母是随着子女的成长而日渐衰老的。子女长大一天,父母就衰老一天,等到子女有独立的事业,具备孝顺敬养的能力时,父母剩下的时间,也就不多了。如果不及时诚心孝养,几年之后,父亲就可能会离我而去,我能不抱怨终生吗?

我们所能报答父母恩德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奉养他们的身体,二是奉养他们的精神。

奉养他们的身体,就是希望父母能够度过一个安宁快乐的晚年。竭尽我力所能及的一切,为父母调养饮食,使其身心都感到快乐。让他们的居所安稳平静,妥善备置他们的日常用品,直到毫无缺憾为止。

如果(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却还不能在饮食起居上给父母以奉养,当然是不孝的;而如果生活宽裕,却只管放纵自己享乐,而不顾奉养双亲,那就真的是极为不孝了。

父母亲既然已经衰老了,身体当然就会不太灵便,行立坐卧都不得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为人子女如果自己可以承担,就不要借助佣人帮忙。因为像搀扶挠痒这种事情,如果是子女亲自来做,父母的心里会感到特别的满足和快乐。

父母生病,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也应该自己亲自服侍他们喝汤吃药。回忆小时候父母养育我们的无尽辛劳,现在,我们就算竭尽全力来孝养他们,又怎么能报答得了他们深厚感情的十分之一?为人子女的不能不知道这点。

既然能奉养父母的身体,那么更应当奉养他们的精神。奉养父母的精神,主要在于要让他们安心生活,没有担忧。如果饮食起居的奉养上非常完备,但品性行为常常让父母伤心,那么父母又怎么能安宁快乐呢?

物质方面的奉养,就算是不孝的子女,只要财力允许,都可以供奉。但是,如果想要使父母的心神安宁,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各种忧虑而担心,就一定要每句话、每件事都丝毫不忘父母的需要,这就只有真正的孝子才可能做到了。

奉养好身体,只是枝叶;奉养精神,才是根本;为人子女,奉养自己的父母,关键在于奉养他们的精神啊。

奉养父母精神的方法,首先是要保全自己的性命,父母爱护子女,常常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健康强壮。

如果子女体弱多病,那么做父母的一定会感到非常担忧。因此,保全自己的性命不只是自我修养的关键部分,也是孝的要素。如果冒着没意义的危险,为逞一时之快,而殃及自己的性命,这也不是孝子应有的作为。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馈赠,父母一生的辛劳,大部分都用在我们的身上,既然这样,保全自己的生命,难道不是为人子女的义务吗?

不过,单单保全自己的性命,还不能算是完成了对父母精神的奉养。父母既希望子女身体健康,又期盼子女的好名声可以闻达四方。如果子女平庸顽劣,行为不检点,没有尽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或甚至到了邪恶失德的地步,以至于让父母蒙羞受辱,那么,父母羞愧愤慨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能安宁快乐呢?

孔子说:“侍奉父母的人,身居高位时不骄傲自大;处于下位时不违法、不为非作歹;处在人群中,不与人争执计较。身居高位的,要是因此而骄傲自大,必定会招惹祸端导致身亡;身居下位的,要是悖乱违法、为非作歹,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处在人群中,要是与人争执计较,难免就会引起冲突。这三种不良行为若不去除,即使每天用三牲供奉父母,仍然不能算是一个孝子。”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因此,孝道,不仅仅局限于家庭之中,如果为人处世不合于道德规范,那么也没有资格说孝。

治理国家却不够忠心,掌握权力却不知敬畏,结交友人却没有诚信,这都是不孝的行为。但若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身安危而奋勇当先,那么就算是失去了生命,父母也会为他感到光荣。

国家的良民,就是家庭的孝子。父母当然会将子女的美名当成自己的荣耀,而不愿意子女苟且偷生,使自己蒙受耻辱,脸上无光。这就是奉养精神之所以比奉养身体更为重要的道理。

协助老年父母的日常活动,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悦和忧愁,这也是奉养其精神应该做的事情。因此,不管是什么事物,只要是父母所喜爱和敬佩的,也就是自己所喜爱敬佩的;父母的嗜好,也就是自己的嗜好。

上面所说的都是父母在世时的孝行。但是,就算双亲都不在了,也还有一些孝道的责任必须完成的。父母逝世后,要根据礼制来安葬他们,并适时祭祀他们;父母的遗言一辈子都不能忘记,还要很好地完成他们未了的心愿,并向后人传诵他们的事迹,只有这样才是不辜负父母的恩情。如果有能力,还要再进一步,对内,尽力使家庭繁荣昌盛,对外,应努力尽到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让世人都赞誉自己是当代的名士伟人,以显耀父母的不朽名声,只有这样,孝道才能说是真正完备了。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