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巴赫的作品中该学什么呢?

巴赫,应该是很多人最喜欢但也最为痛恨的作曲家了。在德国学习期间,学钢琴的时候狠狠的吃了几年巴赫的苦头,还好,做了指挥基本上可以做到远离巴赫的作品了。但是学巴赫成了一种个人习惯,哪怕我只有一点点时间练练琴,我都会选择学点巴赫的作品。当然,这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在柏林总谱读法老师Walliser教授和Stenger教授的影响,这两位大爷就总喜欢在课余时间学巴赫的赋格,Stenger教授有一次甚至神秘的告诉我,打算在圣诞节的时候找朋友到家里来开个小型演奏会,曲目嘛,半册平均律。好吧,受到他们的影响,我还是愿意学学巴赫,也许是年纪大了,我不是特别愿意在这上面吃苦头了,只希望学点东西而已。

从我学琴开始,我的老师就重视巴赫,我可能是当时不多的在大学前把巴赫30首创意曲都弹过的学生,上大学前还弹了点法国组曲。现在我们学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几个人在上大学前弹过巴赫全部的创意曲。同时我也发现了,尽管强调学习巴赫,但是很多老师并不会教巴赫,自己也不怎么学巴赫。那么巴赫的作品需要我们学一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好好说一说。今天的内容针对的都是我们需要训练的内容,音乐上的,技术上的,思维上的,但是有些内容很可能会让人觉得巴赫的作品似乎就是训练什么的,不,不是这样的,巴赫的音乐无疑是伟大的,想让巴赫的作品听起来很伟大,才是我们这些诠释者的工作。

巴赫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无处发力的感觉。因为巴赫的谱子大多数是这样的:

这上面除了音符基本上就什么都没有了。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演奏版,也就是说上面该有的不该有的都有的版本,比如下面这个:

这是意大利钢琴家布佐尼编订的平均律,也是这类编订版乐谱中质量最高的版本之一。对比两个版本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首先这里面有了速度Allegro也有了性格con fuoco,然后演奏的音符上有断连标记、重音、渐强减弱,有连线。事实上,我个人非常推荐不了解巴赫风格的老师和同学使用这种编订版,因为即使编订版中有一些不合时宜或者不太符合风格的处理,但是其中正确的部分还是大多数的内容,比看着净版的乐谱自己发(xia)挥(bian)要靠谱得多。

巴赫的作品中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分句。
其实只要巴赫的作品分句弄得很清楚,任何作品的分句都不再是问题。而且巴洛克音乐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的根基,好多分句的习惯都是受到巴洛克音乐影响的,这也是一种传承。那么巴赫作品的分句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弱起式的分句。我们可以看看上面的那个图,为了让大家看清楚点我把标记做了一下,可以看下面的图

这个句法上面的标注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很诡异,每两组十六分音符是一小句,第一个音有重音断开,第二个音是一句的开始,而下一组第一个十六分音符的重音是一句的结束。这种分句的方式,在巴赫的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可以当做一种规律来看待。类似的我们在其他巴赫的作品中也能看到:

这也是布佐尼版的分句,而且上面的这个图给出的大分句也就是大连线的标注也是弱起式的,音乐到了第三小节的第二拍第一个音才算一大句。为了避免单一版本的局限性,我们看看巴托克版的:

我们观察会发现,他们在分句上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在分句的具体音乐处理上两者是不同的,但是在连线的范围上来说,两者是惊人的一致。因此,巴赫的这种句法上的处理,其实是非常有规律且是可以通过经验掌握的,也是巴赫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传承的演奏方式,事实上我在德国上学的时候也是这么学的,虽然用的是净版的谱子,但是基本上每个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把句法标注出来。这种演奏方式其实影响了很多作曲家,比如肖邦的作品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分句方式,唯一不同的是,肖邦把分句准确写在谱子上了,但是巴赫的谱子几乎什么都没有:

从这个段落我们可以看出来肖邦受到巴赫巨大的影响,事实上这种分句方式在古典音乐中无处不在。但是,古典主义以后的作品大多在谱面上有足够的信息,而巴赫的谱子上这种信息由于巴赫认为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就没有写。对于我们这群来自亚洲汉文化圈的外国人来说,这东西如果没人教自己还真想不到。这也是为什么学音乐要去欧美学,因为很多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我们不走出去是学不到的。分句的方式逐渐会形成一种感觉,就仿佛是语言的语感,慢慢的就会很自然的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分句了。

巴赫的作品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复调性。我觉得这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大家都知道,巴赫主要运用复调的手段来作曲,但是复调该怎么弹?怎么学习他们?很多人可能都会说,学对位!嗯,很多人学过对位依然不会弹巴赫。学写字和学读书是两件事。就像我学德语,我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太多的障碍感,哪怕一些特别别扭的段落,多看几遍也能看明白,但是你说让我写一个类似的段落,我觉得还是算了吧。。这里再安利一个王乐游先生的《学个毛对位》第一集,我个人认为王乐游先生说了很多大实话,虽然这些大实话让很多人三观尽毁,但是实话还是最好的东西。链接如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g4y187Zx/?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
多声部音乐的演奏,其实只有在钢琴上所面临的的问题是最多的。当然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巴赫独奏作品也很难,但是,那些多声部问题本质上没有钢琴那么复杂。毕竟平均律里面那两首三重赋格(第一册升c小调和第二册升f小调)其中一首是五声部的一首是三声部的,都已经复杂到让人想上吊的地步了,更不要说哥尔德堡变奏曲中那九段的卡农了。复调作品的难度更多的不是演奏机能的问题,李斯特的改编曲、或者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在机能上的要求比巴赫难得多,复调音乐的演奏难度上主要是在脑子和耳朵上面,在我看来,脑子上的难度更大一些,我个人现在不愿意学习一些复杂的巴赫作品,有时候也是觉得脑子不够用了(当然,不是说我太笨了,而是动那些脑子太累了,我也没那么多时间)。就比如说哥尔德堡变奏曲的第一首卡农:

实话实说,这玩意如果不清楚里面的门道,想把音符都扒拉下来忽悠一下外行并不难,但是如果真的懂行,想弹到让自己觉得及格的程度,我估计都得咬牙练上很久。这段音乐最难得就是右手演奏两个声部,且两个声部在距离上特别特备的近,当第二个声部对第一个声部进行同度完全模仿的时候,也就是第二小节前三拍,这时候想把两个声部在脑子里面梳理得特别清楚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更不要说,每个声部在分句上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在音乐的运动中彼此之间区分开,同时还有一个独立的左手声部,不得不说这对脑子的压力和耳朵的压力都太大了。我们常见的复调演奏错误就是脑子里面所有的声部是交叉的,同时对长音非常不重视。就比如说下面这段三部创意曲:

我见到的学生100%第一个方框中的长音e都弹完了以后就想中声部的那段音阶了,结果听着就是这两个声部混在一起了,而且由于这段中声部是“主题”,结果就剩下这个主题了,上面的这个长音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部转眼间就被吃掉了。而第二个方框,学生心里100%都是按照音符出现的顺序思考和唱的,然后就是两个声部的音乐被合并成一个声部了。

多声部音乐,首先必须在脑子里将他们区分开,也就是说一个长音虽然仅仅是延续,甚至在钢琴上的延续过程也是不断减弱的,但是这依然是一个声部,如果没有脑子分配出来的精力和耳朵去跟进这个声部,这个声部很快就被忽略掉了。在脑子里正确呈现声部,并且正确的在脑海中演唱各个声部,这对于正确演奏多声部的音乐是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脑子把声部捋清楚了,才有可能在演奏的过程中听清楚、演奏清楚,如果脑子是一团浆糊,各个声部混合在一起,那么绝对是不可能演奏好的。因此,这种音乐更多强调的是脑海中对音乐声部结构的清楚认知,而不是能不能把它弹下来。我个人始终认为,哥尔德堡变奏曲只要不弹到古尔德1955年版的那个速度,在运动机能上的要求并不高,但是想弹到古德尔那个清晰度,再加上他的那个见了鬼的速度,嗯,我个人认为这个地球上可能没几个人能达到这个水平。
巴赫的作品再有一个学习的要求就是需要把音乐的和声和旋律的骨架找到,特别是和声的骨架。可能有很多人都会说,巴赫不是复调么?怎么又出来和声了?和声本来就是脱胎于复调的一些声部进行特点和组合特点,因此,在巴洛克晚期原本应用于中古调式的复调逐渐开始形成大小调的概念,然后就有和声了。也就是说巴赫的复调都是建立在和声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基本的段落划分,分句都还要参照和声的变化。那么问题来了,我哪里去找和声去?就比如刚才看到的那首前奏曲:
如果你看到就是两只手无尽的音符,那么最好还是找个更好的老师学学这段音乐应该是啥样子的。但是如果是这段音乐:
能看出和弦,然而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首作品,那么最好找个好的和声老师,然后再找一个更好一些的钢琴老师。
由于巴赫有些的音乐在织体上异常的简单,比如刚才这两个例子,从头到尾都是一种织体,那么把和声处理好,就显得非常非常重要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美妙的旋律可以让我们去歌唱,没有那么多华丽的织体让我们去炫技,那么这时候看的就是谁把和弦看得准确,谁清楚的知道哪些是和弦音,哪些是和弦外音,谁清楚的知道怎么把这些和声在紧张度和力度上处理出来最好听。这时候看的就是一个音乐家最基本的音乐功底了,而且这些东西是在录音里面学不来的,如果自己对这个作品的认识不到一定境界,录音里面的处理是很难领会的,更不要说模仿了,当然,如果演奏者自己看得很明白,很有想法,听录音也是多余的。因此这些东西弹起来是非常容易暴露短板的。越复杂的复调音乐,就越容易让人注意各种细节,声部变化,分句,反而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就是和声,而和声恰恰是所有音乐处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这么一个要素。这里还是请出王乐游先生,前几天在他的群里我不经意间说了一句不知道哥尔德堡变奏曲的骨架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从来没打算学它),他一时心血来潮,做了一个视频,我太爱这段视频了,因此在这里分享一下,但是只能放链接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E411F7rz?from=search&seid=7847724924839339291
当然,我们学这部作品的时候不是一定非要把这部作品还原成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作品的骨架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和声之间的关系,了解哪些和弦是不协和的又是怎么解决的,同时这种框架式的进行可以加快和声的进行速度,对于音乐处理来说更容易找到音乐流动的方向,也更容易准确的进行分句。
尽管上面提到的这三种内容在难度上都不小,分句需要经验,理清声部层次需要脑子和耳朵相结合,搞清楚音乐骨架并且理解骨架的内容这个也需要听觉和脑子想结合,这些东西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练习,但是这些却是一个演奏者的基本能力,不具备这些能力是很难成为一个在音乐上有非凡造诣的演奏者的,我个人始终认为,头脑和耳朵强大的演奏者是最难得的,虽然做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演奏者也不容易,如果二者兼而有之肯定是最佳的,但是,如果非要二选一的话,从音乐的角度来说,我还是更能忍受一个技巧略有瑕疵,但脑子和耳朵足够强大的演奏者。
(0)

相关推荐

  • 萨义德笔下的钢琴家古尔德

    "此即古尔德弹奏的钢琴" 1 就本世纪几乎其他所有音乐演出者而言,古尔德都是例外.他是才华洋溢而技巧精熟的钢琴家(即使相对于在一个满是才华洋溢而技巧精熟的钢琴家的世界里),他独一无 ...

  • 解读“识谱”

    [内容提要]识谱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必要环节,对音乐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时间来被片面或者错误的理解,本文从识谱的本体含义.实训方法和目标等方面,分初.中.高三个层面论述如何正确解读识谱. [关 键 ...

  • 学钢琴,为什么总是绕不开巴赫

    曾有一位钢琴老师笑称:"自从我弹好巴赫以后,我都可以右手写字左手吃饭了.唯一不太适应的就是练琴时觉得两只手都不是自己的!" 哈哈,虽然是玩笑话,但也是有道理的,练习巴赫无疑是我们练 ...

  • 钦察人与埃及巴赫里王朝

    一.钦察人 钦察人,古代欧亚以游牧为主业的民族.俄国人叫波洛维赤人,拜占庭人称其为科马洛伊人,阿拉伯人则称之为库蛮,匈牙利人称其为昆人.俄国编年史在1054年第一次提到他们出现在黑海以北草原,马迦特在 ...

  • 美女竖琴 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美女竖琴 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 巴赫《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吉他演奏

    <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是音乐家巴赫的名曲.乐曲的调性(G大调)决定了其明亮而有朝气的色彩,诠释了大自然四季交叠的内在活力与动力.这是一种蕴含在内中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每一个热爱大 ...

  • 还有谁比他更牛!办个人画展,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都提前发贺信

    还有谁比他更牛!办个人画展,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都提前发来贺信!一幅画,一封贺信,见证了艺术界和体育界的特色情谊. ▲世界著名艺术家黄建南先生. 中国画家黄建南在北京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行" ...

  • 听巴赫的每一天,都是神圣的日子!

    听巴赫的每一天,都是神圣的日子!

  • 谁说巴赫不好听?精选11首钢琴带你聆听不一样的巴赫

    古典听得多了慢慢发现,巴赫与其他作曲家的不同在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作曲家自身的某种强烈情感,比如肖邦的浪漫,莫扎特的诗意,贝多芬的激昂. 但巴赫没有,巴赫的音乐中只有如宇宙中自然规律般的冷 ...

  • 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丨《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

    2000年,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开启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恢弘朝圣:他同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和蒙特威尔第合唱团一道,在一年时间里,重现了巴赫的全套周年康塔塔.十年后,他将毕生研习巴赫的心得写成了书 ...

  • 巴赫:上帝的时间是最好的时间

    演奏者:James Friskin 由于新规则,公众号文章不再按发布时间推送,而是依据互动程度,包括留言.点赞.转发.朋友圈分享.设为星标等,所以把我们设为星标吧,不错过最新消息喔! ▼ 好久都没写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