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法家久病不愈,失望之余写下15个字,1500年后成为国宝

在上海博物馆数以几十万计的藏品中,有十件文物被称为镇馆之宝。它们不光价值高,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意义。然而,在此其中,有一件文物却很少露面,这大概是因为它实在太脆弱而不好保管。它就是王献之的作品《鸭头丸帖》,尽管只有区区15个字,尽管只是书法家随心所欲一挥而就,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说是字帖,其实只有15个字,而且内容完全是琐事。当年,王献之体弱多病,有人说鸭头丸能够调养身体,便服用了一些。只不过并没有什么效果,因此,王献之失望地写下了一份便条: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按理来说,这样一份便条,实在与国宝挂不上钩。然而王献之在当时书法界的名气很大,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的名气还要盖过自己的父亲王羲之。尤其是在东晋到梁朝将近一个半世纪,书法界是由王献之占统治地位的。梁书画家袁昂就在《古今书评》如是评价:

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崇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这才彻底将王羲之捧上神坛,但是王献之依然是作为超一流的书法家而被人敬仰。因此,这一份简单的便条,在当时就被人收藏起来,一直流传下来。

当然,《鸭头丸帖》的原迹是绢本的,早已经消失在漫长的岁月之中。但是,在古代,早就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便以各种方式临摹真迹,以让这些杰作能够给后人欣赏。

在此之中,其中有双钩填墨的方式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它以原作对着光源放置,然后在很薄的纸平贴原作,用细线先勾勒出书法作品的轮廓,再在空白处填上颜色。这种方法,在没有复印机的年代,已经很接近于原作了。因此,不管是在古代还是今天,都将双钩填墨摹本认定为真迹。

作为上博的门脸之一,《鸭头丸帖》确实十分精彩。它虽然只有区区十五个字,却变化多端,不管是方笔、圆笔,还是侧峰、藏峰,作者都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毫无迟滞之感。每一个字的运笔,既透露出有阳刚之美,又兼婉转柔和。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布局疏密有致,并不均匀,却又互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说来说去,那这个鸭头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人甚至牵强附会说王献之在服食五石散。历史上,王献之只活了43岁,确实与服食五石散不无关系。但是,这里的鸭头丸,却是一副正儿八经的中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之中,将其的功效说得清清楚楚:

鸭头丸,治阳水暴肿,面赤烦躁,喘急,小便涩,其效如神。此裴河东方也。

在东晋时,王献之也听说了鸭头丸的功效,也服食了,但可能药不对症,所以没有起到效果。尽管鸭头丸没有能够舒缓大书法家的病痛,却因此而成为一件国宝作品的名字,是不是也是机缘巧合?

这幅作品早在宋太宗时期以及被宫廷收藏,也经过书画皇帝宋徽宗之手,并留下了“宣和”印章。即使是在靖康之变后,大批珍宝书画被金人所掳,《鸭头丸帖》却幸运保留下来。宋高宗对其非常喜欢,还在后面拼上一纸,写下了高度认可的赞语:

大令摛华,夐绝千古。遗踪展玩,龙蟠凤翥。藏诸巾袭,冠耀书府。绍兴庚申岁复古殿书。

此后,这件国宝反复在民间和宫廷之中出没,最终被上海博物馆收藏。虽然它展出的时间有严格的规定,但毕竟昔日王谢堂中燕,终于能够让普通的老百姓一睹风采,也是一件大好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