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夸赞杨贵妃的应景之作,不料却说中了杨贵妃的结局

有段时间网上流行李白的藏头诗,那些诗的首字串连起来,就是刚刚发生的国内国外的大事件,甚至连明星的命运沉浮也暗含在诗中,有人以此称李白为“预言帝”。其实,那些事都是由软件所生成的,诗的水准很低,类似于打油诗,根本不是李白的风格和水准。但要论李白的神预言,在历史上还真有一次。

晚唐李睿所写的《松窗杂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相当知名:天宝初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中赏牡丹花,宫中的伶官们正准备歌舞助兴。然而唐玄宗却摆摆手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用旧乐呢?

当时,天下闻名的大诗人李白正在宫中担任翰林待诏,于是被宣召入宫。唐玄宗让他根据此情此景写诗,李白才思敏捷,不消片刻便将三首《清平调词》写在金花笺上,流传千古。

这三首诗,都非常优美而出名,它赞颂了杨贵妃的国色天香以及杨李二人的爱情故事。但是,里面有一些内容,细思极恐。我们先看第一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第一句最为出名,李白以高超的写作手法形容了杨贵妃的绝代风华。在正规的解释中,该诗是说看到天边的云彩,就想到了杨贵妃华美的衣裳,看到牡丹花就想起了杨贵妃倾国倾城的容颜。牡丹花沾着露珠更为娇艳,贵妃受到君王的宠爱更为美艳。如果不是在仙山上见到,那么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中相逢。

是不是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如果说前面的拟人手法让人敬佩,那么后面的画风却突变,变成了在仙人之地相见,岂不是并非在人间相遇?后来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马嵬驿之后,唐玄宗请人做法与杨贵妃相见,就是在海上的仙山之上。

我们再看《清平调词》第二首: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再次用红牡丹来比作杨贵妃一般娇艳,又说唐玄宗有了她不必要因为思念神女而黯然神伤。如果说汉朝的皇宫之中谁更相似,只有赵飞燕依靠新学的妆容勉强能与之匹敌。这首诗的后两句很出名,野史传说李白因此而得罪杨贵妃,认为是在讥讽她长得太胖。

胖不胖不是重点,关键是拿杨贵妃与赵飞燕做比较,实在是有些太像了。她们不但一样宠冠六宫,而且连结局都很类似。赵飞燕是被逼自杀身亡,杨贵妃同样如此。然而,李白做这首诗的时候,离安史之乱还有十多年的时间。

我们再看最后一首: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一首诗中的前一句,是小珏最为喜欢的,每次读到此处,都能脑补盛世繁华的皇帝,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三郎,欣赏如花美眷,真如同画中一般。对于后一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句话,教科书中的意思是春风中消解了君王的无限怅恨,他们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然而,好端端的,君王有怎么会有恨,而且还有无限的恨?这个气氛仿佛突然之间变得压抑。再说,如果是两个相爱的人,怎么又会一同靠着栏杆上?倒是只有一人的话,才会凭栏远眺吧?这句话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当年带笑的君王已经不见了,只有满怀怨恨的在沉香亭北独自依靠着栏杆?

当然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神仙,也不会有什么预言家。即使是这三篇诗作有所巧合,那也不能说李白真的能预见十多年后的事情。只是小珏的偶作,抛砖引玉,你见过那些诗歌与后来的历史神奇巧合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