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被上司排挤,康熙得知后说: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
在我们印象之中,清官当然是很拮据的。因为没有额外的收入,只能靠微薄的俸禄养家糊口。而且,古代和现代还不太一样,家中的女眷不能抛头露面赚钱,要养活全家老少,清官自然清贫。所以,当年海瑞为母亲生日买了两斤肉,轰动了全城。
然而,在清朝康熙时期,有一个清官却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他叫做张伯行,出生于大地主家庭,虽然清廉,却过着非常富足的生活。他是河南仪封人,考上进士没多久后,就因为父亲过世而在家丁忧。在此期间,家乡遭遇大水,河堤被冲垮。朝廷的赈济迟迟不到,他就自掏腰包,出钱出力,重新修复了河堤。
因为这样的表现,他引起了康熙的注意,随后被派往山东、江苏等地当官。在封建社会,千里做官只为财,很多官员盘剥百姓,富得流油,还为自己的后代出路都盘算好了。但是,张伯行却与众不同,他不仅不取百姓一分一毫,自己的吃穿用度,都是从老家运送过来。
这样的官员,自然也看不惯当时的风气。他在江苏担任按察使时,是巡抚的属下,按照官场规矩,应该孝敬上级。可是,张伯行却从来不巴结,甚至还放出狠话: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
康熙时期,虽然天下安定,也逐渐进入了盛世,但官场的风气却逐渐坏了下来。张伯行的这种行为,自然融入了不了,而且还遭到了排挤。他被当作另类,无人赏识,更无人举荐。
特别是在康熙四十六年正月,皇帝南巡到江苏,让当地官员举荐贤良。可是,康熙在长长的名单中,没有看到张伯行的名字。在与官员见面的时候,康熙直接斥责督抚:我早就听说过张伯行的清廉,这样的栋梁不用,你们到底还要举荐什么样的人!
说完,康熙又叫出张伯行,当着其他人的面,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一句很出名的话:
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
康熙的意思很简单,却意味深长,他知道张伯行的名气,也知道他的操守,希望他可以好好做官,做出一番政绩来,也不枉自己的栽培,也会让人夸奖自己知人善用。这种心理,就是渴望成为伯乐的心理,康熙由此当场任命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并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这几乎是对清官的最高褒扬。
对于自己树立的这面典型,康熙确实非常照顾。张伯行和嘎礼交恶,两人互相弹劾不已。嘎礼是满人,母亲还是康熙的乳母,自然很得康熙信任。即便是他贪墨不已,康熙也总是不闻不问。但张伯行和嘎礼水火不容,到了不共戴天的程度时,康熙最终还是选择了信任张伯行。
他们相互弹劾的内容,康熙已经并不在意了。他只是认准了一点,那就是嘎礼太贪,如果保留他,就会让江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伯行的清廉,人所共知,只有保住这块招牌,才会让百姓继续信任朝廷。
当然,人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张伯行也有缺点,而且缺点还不小,那就是办事能力不足。尤其是作为主官,这个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他在主政江苏时,盗贼横行,案牍积累如山。各种弹劾张伯行的奏折如同雪片一样飞到康熙身边,此时的康熙,不得不发出感慨:张伯行操守虽清,为人糊涂,无办事之才。而且他还说:
(张伯行)素性偏执,且短于才,封疆之寄不能胜任。
为了保护张伯行,康熙将他调入京城,以闲职安置。雍正继位后,更是斥责张伯行为“木偶”。当然,张伯行的操守,是无人置喙的,雍正也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并赐予“礼乐名臣”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