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华:渭源县上湾镇南谷新村,洮水浇开玫瑰花
2020年第107期||总第538期
风景如画的渭源县上湾镇南谷村社区
洮水浇开玫瑰花
——走进渭源县上湾镇南谷新村
王长华
2020年7月6日,位于渭源县上湾镇南谷新村的玫瑰园内,工人们正在忙着加工新鲜的玫瑰切花。这些鲜花包装完毕后,将被快速外运到兰州、西安、西宁、银川等大城市的花店,装扮人们的美丽生活。
南谷新村是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渭源县2016年上湾镇乡村旅游安置点。除了玫瑰园等产业园,南谷新村还有蔬菜大棚、沙棘加工厂、被服厂、棉絮加工等产业园区。整个新村占地2000多亩,共安置668户3006人。
走进南谷新村,但见粉墙黛瓦,鸟语花香,杨柳依依,山花烂漫,池塘涟漪,水车悠悠,一派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仅仅写在墙上,而且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如今,南谷新村已经成为环境整洁、风景优美、产业齐备,人民群众幸福安居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
南谷新村位于侯家寺村境内,是将附近的尖山村等几个交通不便的山区村搬迁下来后建成的一座新的社区村落。
“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咱们这个连吃水都困难的穷地方,竟然能种出玫瑰花!”侯家寺村主任侯成龙感慨地说,“以前村民直接吃的是河坝里的水,或者挖几眼泉,吃的是泉水;再到后来打了井,吃的是井水。现在吃的是从洮河里引来的水。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地的流转费是1200元,每年分红一次。在扶贫车间干活,村民每天收入70元,有空还可以干自家的农活。”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玫瑰切花外运前的准备工作
“玫瑰种植园采用的是智能化温棚无土栽培技术,享受国家扶贫车间政策,每吨水的价格是1.8元,村民的用水价格是每吨3.2元”,渭源县上湾镇副镇长王生民补充说。
“南谷新村3A级乡村旅游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总占地500亩,拥有全自动智能温室等先进的农业设施,成功注册了‘渭水南谷玫瑰’商标,目前种植的品种有罗德斯、卡罗拉、艾莎等20多个品种,这里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玫瑰花型饱满,色泽艳丽,芳香四溢,80%的鲜切花都达到了国际A级标准,深受省内外市场及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个基地由侯家寺村专业合作社按照‘五统一分一标三提高’的模式经营,带动了150户贫困户参与经营,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元左右”,渭源县上湾镇党委书记张会平为南谷玫瑰代言说,“浪漫南谷,玫瑰相约!欢迎各位朋友到上湾南谷来观光旅游,采一束玫瑰,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3年前,24岁的庆会军大学毕业决定返乡创业当农民。对此,他的父母并不支持: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为啥要回来?
庆会军的家乡就位于渭源县上湾镇杨家寺村,是个距离县城还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小村庄。村民世代都是庄稼人,靠种植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为生,劳作辛苦,收入微薄。
2013年,他考上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园林专业。录取消息一到,父母奔走相告。山坳坳走出了大学生,全家人都深感来之不易。
出山、出省、出人头地,在父母看来,庆会军会沿着这条改变命运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没想到,毕业后,他却打包行囊回到了4年前出发的地方。
“我对土地有感情,对农学有兴趣,不舍得放弃。”他说,同龄人大多选择去城市就业,农村的土地和资源被大量闲置,潜力很大,“我要证明农村也可以大有作为。”
返乡第一年,他承包了十几亩地种起大棚蔬菜,却受困于种植规模有限,收益不佳。正在这时,当地政府的一项扶贫项目为他带来了新契机。
2018年,渭源县开始发展花卉产业,种植玫瑰、满天星、洋牡丹、太阳花等各类花卉,仅上湾镇就建成花卉扶贫产业园100多亩。
这里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花卉种植,加之引洮工程提供的高质量水源,保障了大规模优质花卉产业的发展需求。
很快,村里成立合作社,吸纳110户贫困户一起种植花卉,大伙干劲十足。“种花,这不是我的专业吗!”庆会军果断加入,成了为合作社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的大忙人。每天一大早,他就要去花卉大棚“报到”,开启喷灌设备,检查保温系统,查看花朵长势……
“96个大棚我每天都要转到,很忙也很充实。”他笑道。
即将包装外运的玫瑰切花
今年65岁的杨培新是从尖山村搬迁到南谷社区的搬迁户,在此之前,他在尖山村当了十多年的党支部书记。
“尖山村离南谷新村有二、三里路,交通不便,我家是从2016年搬迁到南谷新村的”,杨培新非常满足,“新房的面积有61平方米,院子有200平方米,儿子、儿媳和大孙子住在上湾镇,房子有70多平方米;儿子在会川镇的一家民营企业打工,儿媳妇开了一家手机店铺;我自己在社区搞卫生,每天有16块5毛钱的收入,像我这样在社区搞卫生的老人有40多人。”
杨培新的新房中挂着一幅“寿”字中堂,寿联是:云鹤千年寿,苍松晚年春。“这是在天水开火锅店的孙子为我的六十大寿孝敬的,写字的人是天水书画院的刘克!”
方万录的老家位于尖山村本布屲社,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向天讨食”的日子每天捉襟见肘,方万录只能远赴外地务工,“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窘迫现实,是压在全镇干部群众身上的一块巨石。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构想为上湾镇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镇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当村干部入户宣传搬迁政策时,方万录第一个举手报了名。
如今方万录搬到了集中安置区,二层小楼房窗明几净,搬迁到集中安置区后,方有录也成了“上班族”,应聘到上湾镇花卉科技产业园区,每月和妻子在花卉基地打工,收入也有四五千元。
从赴千里之外“谋生”到在自家门口“淘金”,这是上湾镇近年来把易地搬迁作为植根之举、把产业发展作为富民之路的生动实践。
为让搬迁群众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镇党委持续加大对后续产业的扶持力度,打破靠天吃饭的“瓶颈”,建设了4个“扶贫车间”,培育了乡村旅游、沙棘加工、设施农业、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等5个特色产业,形成了“五区一园一中心”田园综合体基本框架,尤其是花卉农业,成了上湾镇响当当的名片。
上湾镇易地搬迁安置区——南谷新村依山而建,傍河而生,侯家寺村路口,巨大的石碑矗立,上面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变了、变化太大了”,回忆起以前的日子,侯家寺村党支部副书记曹向荣最有感触。
“点着煤油灯、穿着破衣裳、喝着黄泥汤”是之前上湾镇村民日子最真实、深刻的写照,垃圾围村、污水横流、乱砍乱伐让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越穷越乱、越乱越缺”的魔咒在恶性循环。
面对困境,上湾镇党委、政府下死决心、啃硬骨头,在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小镇上做文章,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盘活物流园区、农贸市场、智能连栋温室、水上公园等资源资产,建成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耕文化、孝道文化等内容的宣传长廊和国旗一条街,建成了漫坝河旅游风情线和全市首个开放式、体验式的党员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面山绿化工程,大力推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积极申请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南谷玫瑰”商标,美丽乡村建设已显露成效。
在这里,“美丽乡村”不是写在墙上,而是成为现实
从生态中榨取剩余价值到保护生态环境,吃“生态饭”已成为上湾镇全体村民的共识。
如今上湾镇,一排排白墙青瓦的二层小楼掩映在青松绿柳间,“致富不忘总书记,脱贫不忘共产党”,一行行鲜红美观的标语彰显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气息,俨然成了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水墨江南”。
正在休闲的渭源县上湾镇南谷村村民
王长华,甘肃陇
西人,中国报告文学
学会会员,甘肃省作
家协会会员,甘肃省
杂文学会会员,现供
职于一家媒体。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编 委: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