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面对亲人与重要关系的丧失”内容分享
在生活里我们会面临各种丧失,亲人离世,失恋离婚,甚至是相伴多年的宠物去世,都会引起哀伤的情绪。修代明博士说,哀伤情绪下面其实是厚厚的爱,有多少爱就会有多少的哀伤,哀伤永远都不会被消灭,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它,接纳它。
4月11日,泊恩修代明博士在抖音和千聊平台同时直播主题为“我们如何面对亲人与重要关系的丧失”公益在线答疑活动。在直播过程中,当修代明博士谈到为什么会产生哀伤以及如何去处理我们的哀伤时,小编我被很多细节所打动,感到温暖,不知道直播屏幕前的你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跟着小编,一起回顾直播当晚部分文档内容。
备注:平时工作中我们称修代明博士为修老师。
以下为直播答疑的部分文档内容
问:修老师在香港大学博士后进行了对哀伤相关的研究,为什么会选择哀伤这个研究课题呢?
修代明博士:其实我最早是从博士的阶段关注到这个课题的,我的博士的论文是“中国和瑞士的父母丧子的哀伤研究”。当时做这个课题其实是一个巧合。我个人的研究和临床的兴趣是心理创伤的,而创伤是有很多分类的,比如灾难、车祸或者疾病等导致的各种创伤。
而选择做哀伤是有一次在刷视频的时候,看到有一段关于一个母亲纪念她逝去女儿的一个视频,当时看到这个视频非常的震撼。看到一个母亲,在孩子去世(孩子在国外留学去世的)三到五年之后,她依旧处于极度的悲伤阶段,她的泪水非常的打动我。
我就在想其实可以选择做这样的课题,当时在全世界哀伤的课题还处在刚刚开始的阶段,关于父母丧子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很少的。机缘巧合我开始了对哀伤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六年多的时间了,接触了很多处于哀伤的个体,也听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修代明博士与助理直播互动现场)
问:家里养了很久的宠物丢了,找不到了,感到非常的难受,不知道怎么办?
修代明博士:宠物的去世以及丢失也是一种哀伤,因为我们跟它们已经建立了感情的连接,当一个感情的连接断掉(去世)或者有被剪断的可能(丢失),我们必然会产生悲伤或者对于这段感情依然存在的渴望。所以不仅是宠物,甚至我们会发现有些物品的丢失也可能让我们产生失去的哀伤情绪。因为哀伤就是一段关系失去时的“悲伤”加“渴望”。
但每个人表达哀伤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一个词是叫做模糊的哀伤,像这位网友宠物只是丢失了,并没有去世,这时候的哀伤往往是不被接纳的。
说起模糊的哀伤,我想起了前几年我看过的黄渤等演员演的一部电影《亲爱的》,这部电影讲的是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寻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抗争的故事。他们的孩子丢失了,于是他们花费所有时间和精力满世界地去寻找他们的孩子,这些父母有很多的愤怒和不甘,同时也有很多悲伤,但是他们最低层的情绪是哀伤,一种未被看到的、模糊的哀伤。因为他们并不接受孩子是消失不见了,所以他们的这种哀伤往往也不被自己接纳。
他们会觉得接纳了这种哀伤意味着我的孩子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他们的哀伤也往往不被社会不被他人所接纳,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群父母一直在寻找,一直在冲突,一直有各种愤怒的情绪和不甘,一直在渴求,其实这都与未处理的哀伤情绪有关。如果在当时他们的哀伤能被看见、被接纳,并给予支持的话,他们在寻找孩子过程的愤怒和不公平感以及内疚感就会降低很多。
对于哀伤的处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受事实,当然接受的同时要做情感的表达,在这个基础之后我们再去做怎么适应新生活,怎么建立新的关系。当情绪得到接纳和支持,我们就可以更加有力量去做,比如去找失去的宠物。如果无果,我们再试着接受它,像失去一个“亲人”一样去做哀悼。
(修代明博士直播现场)
问:父亲已经去世了一段时间了,一直走不出父亲离世的影响,我能做些什么?
修代明博士:有些哀伤需要时间慢慢地调整,但有些哀伤不是时间能解决的,因为在哀伤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很多很复杂的情绪和面对很多冲突、压力,处理因为丧失带来的经济、人际、生活等问题,这些问题和情绪会把正常的哀伤过程复杂化。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人会在6-12个月的哀伤期后恢复,如果经历了这个阶段之后还是处于比较强烈的哀伤症状,那么可能就需要一些专业的支持了。
2017年,奥地利一个基于全国样本的研究发现,哀伤之中大概40%的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治愈的;有30%-40%的人是需要团队干预或者社工和医疗场所的帮助下才能恢复的;有10%-20%是需要一对一或者更专业的支持的。
每个人在表达和体验哀伤是不一样的,根据上面的信息我并不能精确的判断这位网友的具体情况,不过这位网友可以根据下面的这些情况做一些判断,看一看你的哀伤是否需要特别的关注。
首先,是否经常梦到自己的父亲或者生活中头脑常出现跟父亲有关的画面,这些画面不受控制地闯入,其实是因为情绪太过强烈,已经影响到我们的记忆系统,这个已经是属于一个心理创伤的阶段了。就像刚刚说到的,有多爱我们就会有多伤,他跟父亲存在这么强烈的情感连接,这种很强烈的情绪,会让我们反复沉浸于这种状态,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系统。
再进一步来说,我们对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态度,对我们是怎么样的人的理解,往往是跟我们的关系(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是有关的。比如我们有一个很爱我们的父亲,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是如果父亲走了呢?可能一下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没有那么安全了。甚至如果父亲的离世是因为经历了重大疾病或者灾难走的,他们会怀疑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他会怀疑这个世界意义。会延伸出很多的问题,尤其如果他跟他的父亲有很强烈的情感连接的话,他的自我会跟父亲有很多的绑定,随着他父亲的离开,他的自我就有一部分空掉了,那么父亲的离世,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世界观和人格。
再者,有的人在经历丧亲的过程中,他会觉得其实我当时没有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我会有一些愧疚感,这些衍生的内疚、自责、愤怒等情绪在哀伤中会很常见,但是这些情绪并不是哀伤,哀伤本身是一种很纯粹的情绪。当事件发生之后这些情绪会和哀伤搅在一起,这时我们称这个情绪为复杂性哀伤。它会把本身很纯粹的情感,纯粹的爱搅在一起变成很复杂的情绪,让本来可以经过时间或者通过自己的调整进行修复的哀伤卡住了,变成了一种延长性哀伤,过了6个月甚至一年之后仍然处于很强烈的哀伤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去处理,放下这些让我有内疚、自责的感情和想法,回到和亲人的关系上。
我们可以通过哀悼的仪式,来纪念父亲以及我们之间的感情;我们也可以去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宜。即使物理上失去了连接(他不在身边),心理的、情感的、情绪的连接不会消失,它会以记忆和情感活着,父亲的人格在我们身上活着,依然对这个世间带来影响。尝试和父亲建立起持续性的连接,不会因为离世而断掉。
以上是由修代明博士主讲的主题为“我们如何面对亲人与重要关系的丧失”公益在线答疑部分内容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