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才有不顾一切的自信

读一本书,有对一本书的感触。这些感触有时候显得莫名其妙,却又那么顺理成章。

读了大卫·吉尔莫的《曾经少年》,特别感触于小说中看似顺口一说的一些话。

这些话简单又平常,被作者放在恰如其分的情节与情境中,都散射出引人深思的光芒。

举几个例子:

  • 只有年轻时,才能不顾一切地自信。

这是借助斯皮尔伯格对自己一部年轻时候拍过的电影的态度,结论出这样一句充满哲理的话。

当然,这其实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执导《决斗》这部电影时,斯皮尔伯格24岁。

一年后,电影公司制片人只看了一眼《决斗》,就决定让斯皮尔伯格拍《大白鲨》。

那是遥远的1975年,那一年以及那一年附近,这片土地上正一片混乱不堪。

  • 天才有时候会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一部电影教科书。

一部美国电影、演员史。

这或许是作者意外收获。

  • 很多时候你会因恐惧而瘫软,就像把手指插入墙上的插座、电流流经了全身一般。

我想,作者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可还是写出了这种非常复杂的体验,甚至吸引着你想象电流流经全身的感觉。

语言并不天然具备这种力量,是写作者赋予了特定的语言这种力量。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好作家最基础的素养吧。

  • 我重温老电影,不是单纯地为了再看一次,而是想找回自己初看时的感觉。(不仅是对电影的感觉,而是对一切事物的感觉。)

这里,我明显感觉作者用力过猛了,后边的补充特别画蛇添足。这算得上是很愚蠢的剧透,让人突然失去阅读本该拥有的探秘或者探险的乐趣。

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

  • 为别人挑选电影是一件危险的事。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像给人写信会暴露自己一样。它会表明你的所思所想,表明什么能打动你,甚至还会显示出你认为这个世界是怎么看待你的。

越来越多的人恐惧表达,恐怕就是这样的心理在起作用。

这让我想到,勇于勤于表达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会不会更坦诚真诚真实一些呢?

或者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实在缺乏自己独立的想法,避免表达或许也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被人指摘为浅薄。

可是,一个人为了避免让人看出自身的浅薄,而丧失勇于表达的勇气。这会让浅薄恶化,并不能因此深刻起来。

这段话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千万不要好为人师,好为人师才是暴露浅薄的最佳方式。

有时间了,要么读书,要么看电影。这也许会无意间让表达的勇气充分起来。

  • 一些门最好永远关着。

就是这么平常的一句话,在小说某个特别场景被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安放在一段话的结尾,且让它独立成句。

然后这句话就立刻拥有了意味深长的力量。我最近很喜欢用『力量』这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感触,觉得除了这个词,找不到更贴切的词。

门,是一种象征,说是一种隐喻可能更确切一点。

门里到底在发生什么,门外的人并不清楚。这让门里的世界成为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带给你惊喜,也可能带给你灾难。

入门,门外汉,门道……这些词因为『门』而具备了特殊含义,有时候,理解这些词的真实含义,就像站在门外的人企图了解门内到底在发生什么一样困难重重。

我想,我并没有言过其实。

2020年10月6日
龙城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