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德兴馆,再见或是再也不见
这家“上海德兴馆”的原址是无锡饭店一家春,所以它的菜单中除了耳熟能详的本帮名菜,还有一道无锡风味的汤包,是每次去必吃的,甚至可以说去德兴馆就是冲着汤包去的。理由嘛,因其“原汁原味”,一是个头大,二是上海人说的“甜”。上海能吃到正宗无锡小笼的地方不多,德兴馆曾经是一个。近几年德兴馆的汤包似乎也在赶潮流,瘦身减肥了,但有总比没有好,有时还会想着去尝一口。这两天德兴馆成为话题,好像又成了网红。想想百年老店今后不知会怎样,就抽中午的时间再去体验一下。这些年上海的变化太大,常常是前脚刚去拍过照,后脚就消失了,有朋友和我开玩笑:你是在做“临终关怀”的事情吗?好吧。
中华路董家渡路口的德兴馆
原名一家春
“上海德兴馆”五个大字
系上海的老领导魏文伯所写
我到的时候是中午11点半,一楼店堂没有坐满,但人不少,价目表上标的点心都有供应,一切井然有序。环视四周,吃客大致是两类人: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销量比较好的是面条和盖浇饭,我心心念念的招牌汤包,点的人并不多。我要了汤包和面筋百叶汤,收银阿姐提醒我:要等的。我来就是吃这个,当然无所谓。打印了单子,找个角落坐下来,边等边打量店里的状况,百年德兴馆和它身处的南市老城厢一样,或许曾经辉煌,但垂垂老矣,吃的,是一份情怀了。
价目表和店里挂的国画
中午饭点人还是不少
老式点心店的标配
汤面、盖浇饭、蛋炒饭一客一客地端出来,唯独不见汤包。有心急的顾客“发条头”了,哪能桩事体?领班阿姐很会说话:“朋友,汤包没有蒸熟,我不能端给你,请你耐心等待。”总算服务员捧出老高一摞汤包,一桌一桌分发。那位有意见的顾客又说话了:“我第一个来,结果我和人家一道吃,你们是不是不管先来后到一起蒸的?”领班阿姐还是嫣然一笑:“来一笼蒸一笼,哪能可能?总归几笼一道蒸。”有意见的顾客摇摇头:“你们就知道自己方便,不为顾客着想。”隔壁座位上阿姨劝道:“小兄弟,不要说了,再吃几天就没得吃了。”说到这里,领班阿姐有话说了:“阿姨你说得对啊。本来5号就停了,来了些媒体拍了些照片,再一宣传,要我们做到月底。我们是为了吃客服务,坚持着。”有顾客问:“新店怎么样?还保持特色吗?”领班阿姐笑笑:“地方小,可能只做炒菜,点心不一定有了。”还有人问:“你们一道过去吗?”……领班阿姐不响,做事情去了……
德兴汤包
面筋百叶汤
放在我面前的这客德兴汤包,应该说基本的样子和味道还是有的,面筋百叶汤也是不过不失。中午时候垫垫饥肯定没问题,称之为“美食”肯定是夸大其词。反正也没有几天了,月底之前想来不会再专程来,今后搬到新地址,只有炒菜没有点心,汤包估计还会在菜单上,面筋百叶汤就未必还有了。想到这里,这碗浮着几颗葱花的味精汤顿时有了别样的味道。坐在我对面的爷叔叫了一份大排饭加卤蛋,一屁股坐下,戴的皮帽子摘下来,把左侧的头发尽量往右边捋,遮住油光锃亮的大脑门。爷叔牙口不好,吃大排多少有点困难,脑袋侧过去用真牙咬下一块,放在嘴里慢慢嚼。不知怎的爷叔忽然咳嗽起来,几粒飞沫弹在我的汤里……好吧,那就不吃了,门口再拍几张照片吧。
创建于1883年的中华老字号
阳光征收
门口拍了几张照片,告别百年德兴馆。隔着玻璃窗,看到对面爷叔那块大排,还在嘴里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