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下一代,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我们这一代,更多是普通家庭出身的人来说,当你能打开这篇文章,说明你极大可能已经接受了更高的教育。
这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已经很幸运地拥有着父辈的支撑。
而如果你想要进一步培养下一代的话,除了要做好心理准备——“父辈的自我牺牲是必不可少的”外,还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加注意:
1)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给予孩子更多认知上的刺激
在之前的“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关系示意图”中,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教育供给”中更重要的是获得“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这两方面的能力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世界银行在《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

对 28 个发展中国家母亲育儿方法的一项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的获取与国家发展水平关系不大。

但在那些经济、医疗、教育水平较低(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衡量)的国家,母亲向孩子提供的认知刺激普遍较低。

比如缺乏使用儿童导向的语言刺激儿童对世界的理解,这会导致语言能力差,妨碍未来的学习。

也就是说普通家庭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更要注意:给予孩子更多认知上的刺激,来提升其认知能力。
报告同时给出了进行认知刺激时行之有效的几类方法,比如为孩子读书、讲故事以及一起进行识别物品、数数、画画等。
2)在学校教育方面,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2018年,天津开放落户政策,申请落户的人一天达到了30多万,数字惊动了全国。
天津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我们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2019年天津一本上线率35.89%,垫底的河南、江西、贵州分别为12.54%、11.97%、11.90%。

也就说,天津户口的孩子在天津高考,他考上名校的几率是江西人和贵州人的3到4倍。

同样是2019年,北京的二手房市场成交了一套“神房”:12平米,30万/平米,总价360万,全款。这套房子,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基本上不能住人,据说原本只是一个储物间。
虽然有不少人是为了投资甚至是投机在炒作学位房,但也有很多的家庭纯粹是为了子女的教育,含泪购买老破小的学位房。
在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他们为了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放弃原城市的发展机会跑到外地落户,也甘愿从大别墅搬进老破小,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经济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馈赠子女。
对于他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苛责的呢?
3)在劳动力市场回报过程中,注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理想状态下,教育职业服务培养人才的层次、专业结构应该能恰当地满足社会需求,也就是实现供求平衡。
但事实上,由于社会的复杂多变和难以预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候,你的可迁移能力越强,你的可选择机会自然也会越多。
注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在当下这个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中,对每个现在以及未来职场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近期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

形势越微妙,越需要我们在能力上做以下3点准备:

一是能够快速学习和快速调整。

二是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

三是具备足够的差异性,在一个人工智能逐渐发达的社会里,我们更要凸显出人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总     结
穷人翻身很难,但是感谢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教”的土壤,父辈们通过勤劳和节俭为我们争取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这是千百年来一个家族能够兴起的基础,也是中国在短短四十年内能够大规模脱贫的关键。
如今,虽然高等教育的边际效益在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逐渐下降,但在竞争中缺乏文凭,就等于丧失了继续竞争的入场券。
教育可能无法宏大地改变命运,但是终究能够改善境遇。
而对于当代社会中的每位父母来说,我们并不鼓励盲目地为孩子牺牲,但是在为子女付出和个人价值之间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不可避免地会是每位父母人生中的必修课。
如果你也在为下一代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努力,不妨试着关注以下三点:
1、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给予孩子更多认知上的刺激
2、在学校教育方面,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3、在劳动力市场回报过程中,注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最后,感谢所有父辈做出的努力,感谢我的父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