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里的良医和庸医 张远

 《红楼梦》 里的良医和庸医

文/张远

一部《红楼梦》,两府美裙杈,三教九流去,四五医生来。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啊,是人不是仙,都有身体不适的时候,那就需要看医生。医生也分三六九等,有良医,有庸医,有游医,有伪医。医者,德术也。那么在整个红楼梦里边,到底有多少个可以称赞的医生呢?

第一位让人感觉佩服的是王太医。贾母陪着刘姥姥游玩大观园后,感觉身体欠安,就请太医院的王太医来,那王太医极其谦恭谨慎,走路都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见了贾母先是便不敢抬头,继而忙上来请了安,人家也是个六品御医,相当于现在的副院长,能为皇家以外的贾母看病,并且这么谦逊,一是说明王太医的医德好,不端架子,二是作者的用意是证明当时贾府的地位,贾母知道这位王太医的叔祖王君效有好脉息,足见贾府经常调动太医院大夫瞧病。那王太医便屈一膝坐下,歪着头诊了半日,又诊了那只手,忙欠身低头退出。医术高明的王太医没有故弄玄虚,不像现在的医生一样,看到有钱的主就大开保健药方,只是照实说实,说贾母这病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王熙凤因巧姐不舒服,也来蹭个光,让王太医瞧瞧,王太医也是直言不讳,“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说毕作辞而去。林黛玉先天身子生得弱,从小药不离口。她自己说一年有半年不吃饭,估计吃的药比饭还多。有一次,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王大夫就是那位给贾母瞧病的王太医。可见那鲍太医的医术是差强人意的,还不如这位王太医呢。在紫慧娟情辞试莽玉的故事里,贾宝玉大受刺激,急痛迷心,也是这位王太医诊断后说没事,“实在不妨,都在晚生身上。”一时按方煎了药来服下,果觉比先安静。后来这位王太医谋干了军前效力,以致后来贾母病重,竟然请不到这样的好医生啦!

第二位让人感到蹊跷的是张太医。对啊,题目就是张太医论病细究源,但这位张友士大人并不是什么太医,是一个教书先生,学识渊博,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看来不是一个专业医生,倒像是一个八卦游医。因为秦可卿的病已经有好几位太医看过,这些太医们的医术不一定就比张友士差,但这些老爷们“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为什么不见效?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病人本身是个心细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的。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她对王熙凤说,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自己先失去信心,这病就难治了。二是,我总觉得这个张太医也未必看得透症状,按理说,秦可卿应该是喜脉,因为嫁给贾府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子嗣,(好歹和公公珠胎暗结,这事不是我杜撰的,也是听说的)王熙凤也是不见男胎之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所以和王熙凤同病相怜,素日相好,二人常常低低的说了许多衷肠话儿。而这些太医们却不懂妇科(后来的尤二姐就是例证),硬生生就说成水亏木旺之症,一盆冷水浇得秦可卿把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像张友士这样的游医有两个特点,一是好显摆理论,给秦可卿看病时,长篇大论说了一大堆,其实贾蓉最关心的是否可愈,他老人家就是含糊其辞,说得叫人纳闷:“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二是贬别人,褒自己。还没开方,就说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那众位耽搁了。既是把病耽误到这个地位,也是应有此灾!这是游医的通病,治好了是我的功劳,治不好是他们耽误的,与我何干!

第三位让人可恨的就是胡庸医。胡庸医,名叫胡君荣,此君医术实在难以叫人恭维,不分病之轻重,不分病人男女有别,两次用“虎狼药”,就足以说明这个人是不折不扣的庸医。晴雯偶感伤寒,宝玉爱美心切,但又不能因为一个丫鬟而去请太医,为了瞒住看门的管家等众人,就偷偷地从外面请了一个姓胡的新大夫。胡大夫给晴雯把了脉说只是小伤寒,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然后就开了药方,然而就是这个方子,连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宝玉也看出了毛病,因为药方上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等烈性药,这位小爷气的骂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儿们也像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第二次来是贾琏为了给尤二姐看病,尤二姐已是有身孕的姨奶奶,按惯例要请王太医,可偏偏王太医不在,只好就请这位胡庸医啦,这次胡庸医的表现更是一塌糊涂,竟然说是经水不调,全要大补。后来这个胡君荣又装腔作势了一回,最后的诊断结果是:“不是胎气,只是瘀血凝滞。如今质疑下迂血通经脉要紧。”于是写了一方,作辞而去。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尤二姐堕胎损二命。这胡庸医不但医术不好,而且心术不正,为晴雯治病,两眼专看人家小姐的玉手,“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出了门还问那个不是一个小姐吗,老嬷嬷们笑他,哪里是小姐,倒是一位大姐,若是小姐的绣房,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再说他给尤二姐诊病,还要人家露露脸,这庸才一见尤二姐之容,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这厮和那个不知好歹的贾瑞有何不同啊!医术不好但忘不了要药钱,给晴雯看病,那麝月翻箱倒柜找出一块银子打发胡庸医走人,而给尤二姐看病,恐怕是早收了凤姐的钱,一听大事不好,出了人命,(他明知尤氏是身孕,竟满口胡说,恐怕凤姐做了手脚。)就卷包溜之大吉。

其实不论是王太医还是张太医,或者这胡太医,都是治病治不了命。红颜薄命是红楼梦的主题,也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良医王太医能救“伤重吐血”的袭人,却最终医治不了仅是“外感内滞”的晴雯,那胡庸医虽然不才,但尤二姐能摆脱死亡的命运吗?

还有一位,可不是太医,而是郊外天齐庙当家的老道士,这老道士专在江湖上买药,弄些海上方治病射利,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膏药,色色俱备。亦常在宁荣二府走动惯熟,都给他起了个浑号,唤他做王一贴。言他膏药灵验,一贴病除。此人不懂医,却声言:“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温凉兼用。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宁神定魄,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去死生新,去风散毒。———其效如神,一贴便知!这样的老道纯粹是一个大忽悠,油嘴的牛头,他为宝玉之表嫂---夏金桂开的疗妒汤真是叫人哭笑不得,最后自己也招认: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做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这就是千古流传不衰的江湖医生,这样的医生连庸医也不算,他们的特点就是:一、无道德无良心,混一天是一天,混一个地方是一个地方。二、不懂医却敢忽悠,什么大了往什么地方吹牛,包治百病,药到病除。三、用“揪胡子,打脸,拆庙”之赌咒,或者拿出某某名人的病案为佐证,使人确信他的鬼话;四、以“反正药不死人”为底线,有钱就赚,不管病人之死活。

古人云,上医治国,好医治人,下医治病,庸医治症。看来是有道理的。其实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一是要心胸广阔,光明磊落,不要学林黛玉那样,本来就体弱,还经常郁郁寡欢,岂不知心情不畅会使得肝经郁结,心血亏损。二是要学会一些医学知识和养生习惯,这一点就得向宝姐姐看齐,不但会劝宝玉不要吃冷酒,为黛玉送燕窝并嘱咐如何煮药,而且在薛姨妈受气之后,马上先煎出一碗浓浓的钩藤汤来服用。三是不要讳疾忌医,不要延误治病。这里就要批评一下王熙凤啦,王熙凤恃强羞说病,用平儿的话说:“别说请大夫来吃药,我看不过,白问了一声身上觉怎么样,他就动了气。”有这样的心性,那不把自己白白糟蹋了吗?

阅读一本红楼梦,方知是百科全书。读者可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养生方法和医学知识,真是一日三餐有学问,衣食住行皆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