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岁月中最后的一段 苦涩感情
这是我青涩岁月中最后的一段情感经历。
我曾经把以前所经历的大都各自成章书写了,唯独迟迟没有写这一段,因为它几乎没有一点具有文学色彩艺术的“美丽的伤感,甜蜜的忧愁”,说起来只有苦涩。
一路春色一路花,我经历的诸多情感,基本上都是心情多于故事,有把喜欢的默默珍藏在心底,至今对方或许也不知道,也有似是而非表露了,却被误解,然而明确倾吐了,但结局不怎么好,比如这一段。
她与我高中同学三年,很长时间并没有注意到她。我爱上她只有半年,也就是高三最后半学期。在此之前莫名其妙自作多情了一个女孩,在无果的情况下,也累得淡化了。结束一段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到下一个,这样不至于没有歌吟的主题。
那就是她了。
我似乎一下子发现了她的动人之处。她是一个少言寡语的女孩,皮肤偏黑而且还有青春痘,在班里的女同学中,似乎并没有靓丽动人的地方,据说被评为三大黑女之一。水花跳起来才是白的,淹没在水里自然暗淡一些。我善于感觉别人感觉不到的感觉,在想:像她这样的女孩一定清纯沉静如一潭湖水,一张白纸,一定没什么情感故事。我可不欣赏摇曳多姿故事多多的女孩,即使再漂亮。
曾经与一个别人都说漂亮的女同学书信交流多年,却没一丝感觉。当然最重要还有一个令我神往的因素,她的字迹一枝独秀在班上数第一,遒劲有力,可不像我没有筋骨的“柔情似水”。在我美好的想象中,她有着夜幕降临余晖照射下的绛紫;可以红袖添香给我抄抄稿件,那会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当然现在写作用电脑打字,不需要手写了。
我从上一段思绪中神不知鬼不觉轻装退出,又陷入了一场甚至胜于以前所思绪的爱恋。默默地在意她,遐想她,当然她是觉察不到的,也许还认为我痴爱着别人,然而却被旁边一个女同学窥知了。我在日记里浓墨重彩不指名抒发我这重心转移的神圣执着而美好的情感:“我爱这青翠欲滴的岁月,我爱这岁月中的青翠欲滴。”从这朵花转移到另一朵,变的是花,但多情的还是我。爱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不能总停在一种默默的状态。高考后我给她写了一封情书,这不是躲躲闪闪的,似是而非,含糊其辞的,顾左右而言它,而是一封真正意义上的情书,因为清晰而明确吐出了那个“爱”字。第一句就用上比兴的抒情手法:开一条渠,引来涓涓的溪水;写下你的名字,多少思绪流于笔端。后面的词句我都记不清了,全部是诠释着那一个字。承认比不过沈从文“行过许多地方的路”的情书。写后交给她,郑重地说:“这是给你的。”
在忐忑不安中等到了她的答复,短短的几句当然不能与我给她的文字相比:“谢谢你真挚的情感,可是对于你这个后来者,我只能说一声抱歉,你表白得晚了。祝好人一生平安。”真有点“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意味,只不过没有还我的情书,我曾抄了一份,想着以后可以当做珍贵的记录,却找不到了。
我失望吗?还用问吗?因为不是我所想象和渴望的。这也自然是失恋了:她已经有了恋人。可是这失望没有那种悲凉到心底骨髓的痛苦,至少不是所谓的痛不欲生,她要是用崇高进取的人生观拒绝我,或许可以让我羞愧得低到尘埃里。看似文静的她不是我想象中的单纯的她,有点大失所望,因为倒有一些各方面都出色的女孩情感上高洁得一片空白。
我似乎很快从失恋中走了出来。不过对我的影响是:不能轻易随便去爱一个人了,你所想象的美好,可能是朦胧的虚幻,自己给她镀了一层光环。所以后来以结婚为目的时,就不再想象什么了。有时候觉得无所谓和谁结婚,没有刻意的奢望却也容易开出花,结出果来。
多少年来我没过多去回首那段石子沉没的微波,也没有像有意无意书别的名字一样书写她的名字,但记住了一个名字:志红。我曾在她日记本发现一张明信片的署名,起初认为是她的同性朋友,不知是不是那个先与我的人,如果是的话,也不知现在是不是她的爱人。
三十年后同学们的一次聚会,见到了她,想起了以前的思绪,一时羞涩,毕竟真的有过甜蜜浪漫的遐想,但很快还是平静地问候了。有一个女同学还保存着我给予的明信片,而我给她的情书是不是早销毁了?
一个同学感慨和我说:“她比那时白净,耐看了。”
我点点头,算是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