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成:以文人的姿态,坚守汽车文化的本心 | 汽车人本命年
即使艰难,也要尽自己所能将汽车文化宣扬出去,这不仅是一个文人本来的姿态,也是他作为一个汽车文化人初心的坚守与回归。
记者|孙柏
“想喝点什么?这里有咖啡和茶。”吴硕成老师笑意盈盈地问我们。拜访吴老师的时候,正临近他下班时间。尽管如此,但他依然处于忙碌之中。
有些人的魅力似乎与生俱来,在汽车博物馆的休息区坐下之后,吴硕成老师又叫了一小碟饼干,“一路赶过来辛苦了”。吴老师说话声音很轻柔,跟他交谈没有初见的距离感。可以说,他是那种很快就能让人感觉很舒服的人。之前一直听闻吴老师是位极具魅力的人,见到本人之后,才发觉果然名不虚传。
喧嚣时代的文人墨客
在盖世汽车网做编译,是吴硕成的第一份工作。“那时候做编译很兴奋,编译也算是盖世的品牌栏目了。每次国外有大事件,因为有时差,所以都不睡觉,很兴奋。经历过代客分手啦、通用破产啦、菲克合并之类的。”不过,与刚入行时莽莽撞撞的小白不同,凭借着英语专业的优势和良好的文字功底,吴硕成在盖世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07年我觉得对汽车行业而言是一个蛮好的年份。”回忆起他刚毕业的2007年,正赶上汽车行业发展的繁盛期。那一年,高档豪华车开始井喷,城市SUV开始大受欢迎,混沌的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开始清晰起来,上汽南汽并购重组后成为行业“一哥”。在汽车行业如此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对汽车怀揣着巨大兴趣的他,刚毕业就一头扎进了汽车媒体圈。
几年的时间里,吴硕成迅速从一位职场新人成长为一位成熟的主编,在激扬文字、点评车市的同时还要带领团队。虽然天秤座游刃有余的管理能力让他获得了属下的高度认同,但是责任越大工作压力也更大,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出稿时间越来越快,稿件越来越多,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也曾让他身心俱疲,身体一度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尤其作为主编还要参加很多饭局和应酬,“不太会喝酒,也不太会应酬”的吴硕成骨子里的文人气息,在此时彰显得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媒体圈的迎来送往总是充斥着喧嚣与浮华,总会有人在假象中沦陷。“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是吴硕成写在微博上的人生信条。而在与商业的碰撞中,吴老师始终试图坚持守住自己的心,而在喧嚣与浮华袭来的时候竭力坚持自己的原则也变得越来越难。
那几年却也正赶上中国汽车行业的好时候,汽车的销量一直在上升,2009年中国市场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九年后震撼世界收购戴姆勒股份的吉利汽车,2010年的时候收购了沃尔沃。到了2014年,SUV越来月火爆,新能源汽车市场元年来临。也许是对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看好,亦或许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吴硕成2014年选择了离开盖世,毅然决定自我创业。
“人是有惯性的,你的第一个选择也许会决定你未来的方向”。吴硕成有着对汽车行业的热爱,也有着一份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不过,理想虽然很丰满,可现实总是充满坎坷。这次创业并没有激起很大的浪花。而此时,正好有一个契机,让他既可以延续对汽车的感情也可以做一些文化沉淀的工作。因而,吴老师在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人生黄金当口,从一位资深的媒体记者,转而走向了另一个拐点。
发扬汽车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博物馆的工作似乎是比较传统与封闭的,一个正处事业黄金期的年轻人怎么会如此“心如止水”,做起了上海汽车博物馆的工作呢?
要知道,一谈到博物馆人士,记者脑子里立马浮现的可是一个带着眼镜的老爷爷,而眼前的吴硕成老师明明是个大眼睛高颜值的大帅哥啊。当我谈到自己的困惑的时候,吴硕成笑了。在他看来,他可不是提前进入退休状态,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弘扬汽车的文化。
“博物馆与媒体平台相同的地方在于,其实它也做一些内容方面的东西,不过它可能做的内容不太一样。博物馆的文化属性比较强一些,不会去那么关注新车或者是行业里面的东西,它更多地关注可能是车背后的一些故事,尤其是那些人文精神。所以在传播上,它可能不仅仅是讲这个博物馆,更多的可能是讲汽车文化。”
对于在汽车博物馆的这份工作,吴硕成乐在其中。从现代汽车行业中的用笔鸣鼓的排头兵,到汽车文化的深入发掘和宣传者,其实这两份工作颇有关联。
汽车博物馆里面,有20多个品牌的比较具代表性和贡献意义的经典古董车,吴硕成说起来是如数家珍。而现在的汽车与古典时期汽车相比而言,在款式、性能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所以,对于这一代步工具在这百年的发展历程甚至源头追溯,很少有人再去深究。实际上,衣食住行皆有时代文化积淀,吴硕成在博物馆对古典汽车文化的宣传其实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平凡但意义非凡。
特别是珍藏馆里面齐全的古董车模型系列,那些1/8的模型车身细节纤毫毕现,让记者看得爱不释手。不过,吴硕成也说,与汽车媒体不一样,博物馆想要做出好的内容的话,不应该把关注点过多地放在车上。
因为有些车与中国人没有感情上的记忆或者情感共鸣,“像外国人看到会说,这是我爷爷或者是谁开过的车,而现在观众第一眼看到这个车的第一反应就是‘哦!这个车我没见过。’‘这是什么牌子?挺好看的。’大概就是这个几个关注点。”所以,吴硕成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车的故事或者它可能对汽车行业或者汽车工业的意义,讲解出来,把汽车后面的一些人的故事,挖掘出来。
就像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所呈现的文物修缮者那般,吴硕成也通过在汽车博物馆讲解各种老车的方式,来保护与宣传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的汽车文化。
但是,老车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文化,并且在中国有两个方面的限制,第一是不能交易,第二是不能上路。如果这两个限制不能被打破的话,老车文化始终还是难以繁荣。“我觉得这个文化如果它只是存在于博物馆里边,民众接触不到,它始终是个死的文化。我们只能通过这份工作,尽自己的可能把这些文化展示地更鲜活,其实还是有难度的。中国汽车工业时间太短,可讲的并不多,而且中西方的国情也不一样,所以很有难度。”
即使艰难,也要尽自己所能将汽车文化宣扬出去,这不仅是一个文人本来的姿态,也是他作为一个汽车文化人初心的坚守与回归。
本文节选自《汽车公社》杂志12月刊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