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国产?不可能

外资品牌国产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合作伙伴、生产资质、竞争对手等,都是双龙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双龙在华的品牌优势并不明显。
最近,因为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双龙在中国国产的消息再次沸腾起来。
马恒达执行董事Goenka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与中国的企业谈判,达成合同制造协议或成立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双龙汽车。随后,本刊记者致电双龙在国内的合作伙伴庞大汽车董事长庞庆华,得到的回复是“没有这个消息,目前还没有任何进展”。
急切的双龙
事实上,这并不是双龙第一次对外表示要在中国市场国产的消息,最近、也是最可能的一次,是2013年广州车展后,庞大和双龙组织中国媒体前往韩国双龙工厂采访的时候。当时的双龙汽车再发给媒体的沟通问题中,就着重提示了是否在中国国产的信息。
而这次沟通访问的背景就是,双龙在2011年和庞大签订协议之后,双龙汽车2012年、2013年分别取得7000辆和15000辆的销售成绩,而在2013年上半年其销售已经达到7000辆,增长率达到150%。
双龙前任社长李裕一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跟庞大合作方式会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考虑,如果在中国市场达到十万的销量,考虑在中国当地建厂的问题。目前还是以进口整车来做,达到一定销量,再考虑市场各个因素,考虑建厂模式。
而在2014年,双龙与庞大签订续约合同时,双龙汽车社长李裕一则将国产与否的时间节点放在了2017年,并表示,目前双龙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过了1万辆,在达到5万辆销量时,双龙会与庞大沟通后考虑是否在中国国产。5万辆是双龙在华国产的盈亏平衡线,也是双龙韩国共产能向中国市场提供的最大供给量。
而另一方面,在2015年披露的财报中,双龙汽车在2014年的营业收入为33,266亿韩元(约合30.4亿美元),较2013年的34,849亿韩元同比下跌4.5%;其中第四季度从9,868亿韩元同比下降15.8%至8,305亿韩元。2014年双龙营业亏损额为769亿韩元,较2013年的89亿韩元同比激增764%。其中第四季度亏损322亿韩元,而2013年同期则盈利47亿韩元。
与此同时,双龙的老东家马恒达则在2015年被全球评级机构目的公司作出的评级是“Baa3”,这也是投资级别中最低的一个等级。穆迪称这显示了马恒达运营以及公司管理的成绩,由于其所收购的韩国公司双龙汽车持续亏损,评级仅为Baa3。
由此,不管是对双龙,还是马恒达,通过中国市场国产盈利使他们迫切想走的道路。
为何双龙不能国产
对于一家外资品牌来说,在中国国产的目的就是攫取利润,能够保持国产后不亏损是一个最低的限度,这就是需要双龙在中国市场有一个临近盈亏平衡点的销量。
在此之前,双龙汽车社长李裕一曾表示,只要双龙在华销量达到5万辆,就启动国产程序。但是,对于进口车而言,关税降低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也阻止了双龙这个SUV品牌在中国市场做大。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双龙在中国的销量达到1.2万辆,2015年的销量仅有2460辆,而同期中国市场的年销量达到了211,4,63万辆,双龙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超过万分之一。
对于双龙汽车近几年在中国的发展,庞大董事长庞庆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上不容乐观,中国市场这种竞争很激烈了,再加上进口车关税,双龙本身的品牌又比较弱势。”
在过去的2015年,中国经济与中国车市都在逐渐放缓,国内合资、自主品牌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除了有热销SUV车型的自主品牌以外,大多车企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尤以韩系车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此外,经济放缓对进口车业务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双龙在去年销量下滑就是最好的实证。
Goenka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尽管中国市场的增速在放缓……不过国产后,我们将获得更加有利的价格,进而从中受益。”
双龙在华内部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双龙在国内还是主打SUV,SUV车型在国内还是有一定上升空间。国产化最大的优点就是会把车价降下来,作为进口而言,双龙目前的性价比就已经很高,国产后会更加有利。”
但是,外资品牌国产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合作伙伴、生产资质、竞争对手等,都是双龙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双龙在华的品牌优势并不明显。去年年中,C-NCAP举办了一场碰撞实验,这是2015年实施全新碰撞标准以来的第一场实验,在实验中,作为“进口车”的双龙爱腾自动精英版得分最低,仅获得三颗星,倒数第一。结果公布后,不少人在网上发表意见,称“连国产车型都比不了的韩国进口车,即便是国产了,还有谁敢买?” 【END】
速度 深度 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