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爱民丨正确对待得与失
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有所得,也会有所失。得与失是人生必然的经历。得就是得到、取得、获得;失就是失去、遗失、丧失。人们喜欢得,而不喜欢失。因此,在得与失的选择中,往往使人难下决心。
古希腊时期,曾有个人问哲人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从来没见过你蹙额愁眉,你的心情总是那么好吗?”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我没有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遗憾的东西。”苏格拉底的好心情与他的得失观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对得与失的认识看似平谈,却反映着他对人生的追求和理解。
安徒生有一则名为《老头子总是不会错》的童话故事:乡村里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子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把鹅换了一只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口袋烂苹果。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的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于是,三个人一起来到老头子家中。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子的钦佩。嘴里不时地说着:“哦,我们有牛奶了!”“羊奶也同样好喝。”“哦,鹅毛多漂亮!”“哦,我们有鸡蛋吃了!”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是不愠不恼,还大声说道:“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结果,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在生活中,无论有所失或有所得,我们都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它,去享受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充满快乐和幸福。
对待得与失,态度要坦然。人的一生就是得与失不断演变的一生。 父母的赐予,使人们得到了生命,有了生命才有了后来的一切。生是最大的获得。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得到了成熟失去了童真;得到了事业失去了青春年华;得到了家庭的温馨失去了单身汉的自由;得到了财富失去了健康;得到了春天的鲜花失去了冬天的白雪。死是最大的失去。两眼一闭,无论是正剧、悲剧、喜剧,大幕落下,就一切都结束了。什么金钱、地位全都不是自己的。
有所得是可喜的。得到了财产,可以生活得更富裕;得到了地位,可以活得更有价值;得到了荣誉,可以活得更光彩。对这些东西,可追求但不可强求,生活所赐予你的,得到了要好好珍惜,不是属于你的就不要自寻烦恼。得而可喜,喜而不狂才是正确的态度。
得之大,莫过于得天下。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政权——太平天国。这一获得实在太大,洪秀全和他的将领们因得而喜,因喜而狂。洪秀全对无功的兄弟滥封王爵,一时间封王之风迅速蔓延,总共封了2700多个王。这些人一朝受封,立即修王府,选美人,办仪仗,出门前呼后拥,盈街塞巷。小官和百姓回避不及就要低首下跪迎送。如不小心冲撞了仪仗,轻则杖责,重则斩首。大小王爷为求享乐,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忠王李秀成拥兵自重,财大气粗,竟与大权旁落的天王比富争荣。在天京和苏州各建一所王府。苏州王府分宫殿、住宅、园林三个部分。连后来的李鸿章也为之惊叹:“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天京王府更是恢宏巍峨。获得后的骄纵使他们失去了自我,争官夺位、争名夺利。最终不但得到的没守住,连他们自己的性命也都一起失去了。
有所失必有所忧,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对于失,要看得开。一切身外之物,本不属于自己,失去了有什么可惜?即使不愿失去的东西,再懊丧,再痛苦,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要想重新得到,就要靠从头做起,不懈努力。失而不忧,忧而不虑,失得起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们都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该有时它献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责骂、痛打一顿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感到十分尴尬,好端端的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于自己的形象。而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给他做牛做马一辈子也心甘情愿了。
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世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韩琦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为什么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这就是韩琦处世高人一筹的秘密。
得与失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纵向看,有前人的失,才有后人的得;有今天的失才有未来的得。“饮水不忘掘井人”,讲的是前辈奉献,惠及当代。我们应有这样的感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讲的是今天的奉献,泽被子孙。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横向看,他人的失,是为了我们的得;我们的失是为了他人的得。“亏了我一个,幸福一群人”,我们应有这种精神。一个问题两面看,在一个方面得到的多,可能在另一个方面就得到的少;在一个方面得到的少,可能在另一个方面就得到的多。比如:当你拥有6个苹果的时候,如果你把6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6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如果你把6个苹果中的5个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尽管表面上你丢了5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5个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从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6种不同的水果。只有舍得5个苹果,才能尝到6种不同的味道和得到5个人的友谊。
不要太在意失去了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或其它种种原因,生命中的东西注定是要失去的。很多时候,失去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地,在失去中人会变得更聪明,更老练,更丰富,更懂得珍惜。失去喧嚣得到宁静,失去忙碌得到悠闲。人生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失去的,明天或许以另一种方式几倍甚至几十倍地补偿回来。塞翁失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不能是一种灾祸呢?”那老人的儿子爱好骑马,一天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还有一个故事,也足以说明失去并不一定是坏事的道理。
传说在遥远的大沙漠里有一个原始部落。一天,部落里来了一位传教士,传教士身边带着一只山羊,因为传教士得了一种罕见的病,每天必须喝新鲜的山羊奶才能维持生命,所以这只山羊和这位传教士的性命一样宝贵。当这位传教士来到这个部落后,部落的酋长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传教士的那头山羊。当时,按照当地的风俗,这里的人所拥有的一切,只要酋长想要,那就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属于酋长的财产了。为了尊重当地部落的习俗,传教士别无选择,只好把山羊献给了酋长。虽然他知道自己送出去的正是他自己延续生命的支柱。酋长很高兴传教士的慷慨,于是就把他手中的一根长手杖作为回报送给了这位传教士。传教士回到家后,伤心地对仆人说:“我已经把那头山羊送给了酋长,没有了山羊奶,我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这位仆人转过身,以吃惊的语气对传教士说:“主人,难道你真不知道酋长送给你的是什么吗?那是部落里象征最高权力的权杖。现在,在这整个部落中你想要什么,你就能无偿地得到什么。”
在得与失的取舍中,要采取明智的态度。必须权衡其价值、意义的大小,才能在取舍中把握准确,明白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该失去什么,不该失去什么。功名与人格相较,人格重于功名;个人与群体相较,群体重于个人;生命与气节相较,气节重于生命;金钱与人品相较,人品重于金钱;眼前与长远相较,长远重于眼前;局部与全局相较,全局重于局部。所失虽多,但若失去的皆非紧要;所得虽少,若获得的唯此为重,就应该果断地舍其轻而取其重。比如,一个病人,必须取掉坏死的部分肢体和内脏时,失去的是无用、有害的,得到的是生命的延续,选择生命当然是无可置疑的。
战国时期,甲、乙两国比邻。甲国强大,乙国弱小。有一年,在麦子将要成熟的时候,甲国侵犯乙国边境,意在抢收乙国边境的小麦。当时乙国的大臣们主张动员边境百姓抢收,无论麦田属于谁,谁抢收到手,小麦就归谁所有。当朝宰相极力反对这种主张。结果甲国军队把乙国边境的小麦抢收一空。事后,大臣们都责怪宰相。宰相说,甲国抢走了我国边境的麦子,甲国不会因此而富,我国也不会因此而穷。但是,我们如果让老百姓去哄抢庄稼,这是在教老百姓做强盗啊!损失一点粮食事小,而民风纯正事大啊!这位宰相的深谋远虑实在令人佩服。
得到的同时意味着失去,失去的同时意味着得到,得与失的转化,有时不是马上能看到的。只有智慧明达的人能够预料到它,胸襟宽阔的人能够正确地把握它。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闻名的相国。由于孟尝君对待士人十分诚恳,感动了很多人投奔他。其中有一个叫做冯谖的落魄人,为了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甘心为他效力。有一回,孟尝君找人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去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自告奋勇,但他询问孟尝君,催讨回来的钱应该买什么东西。孟尝君交代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出发了。到达薛邑,他看到百姓的生活都十分贫苦,听说孟尝君派人来讨债,百姓心里有所不满。于是,他召集了该地的居民,擅自向大家承诺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你们,以前的欠债一笔勾销,利息也不用还了。孟尝君叫我带来债券,是让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把它烧毁,从今以后不再讨要。”冯谖说完,真的拿出债券用一把火烧掉了。薛邑的百姓未尝料到会是这样,人人感激涕零,称赞孟尝君仁义慈悲。冯谖回来之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何物,冯谖如实回答,孟尝君大为不悦。冯谖却说:“你不是叫我买家里没有的东西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那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大有好处啊!”数年之后,孟尝君被人陷害,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回来了,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孟尝君感动不已,才体会到冯谖“市义”的苦心。
得失本属自然,得失各有因缘。该得到的不必拼命力争;该失去的自然也会随风而去。不以一时的获得而狂喜,不为一时的失去而伤悲,得失看得开,才能活的洒脱。
作 者 简 介
焦爱民,笔名艾子,河南灵宝市人,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公务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成熟做人 相约成功》、《秋天里》等八部作品集和回忆录。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公公道道处世。
声明:由于后台小程序赞赏功能有变化,文章的赞赏暂时发放给袁海英,但赞赏金还按投稿须知发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