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代理第二书记,为何却负责兰考县委全面工作,究竟咋回事?

1962年6月,焦裕禄从洛阳矿山机械厂来到尉氏县工作。他是县委书记处书记,排名在书记之后,县长之前,也就是县里的二把手。他工作努力,谦虚好学,团结同志,赢得“一点五书记”的美誉,意即一人顶一个半人用。

没想到的是,在尉氏县工作三个多月之后,他遇到了人生一次重大的转折。

10月,本该是丰收时节,可是豫东的兰考县却没有一丝喜悦的气氛。春季风沙毁了21万亩麦子,入秋洪水淹了23万亩庄稼,10万亩盐碱地颗粒无收。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不到50斤,远走他乡的要饭大军形成了滚滚洪流……

开封地委意识到,大灾当前,兰考的县委班子软弱无力、毫无作为,作为当家人的第一书记必须调整,但是,这个烂摊子谁愿去收拾?谁能够收拾?

兰考历史上就是有名的灾区。几百年间,黄河在兰考决口数十次,多次改道。每次决口和改道,带给兰考的就是延续多年的灾难和贫困。内涝、风沙、盐碱,长期以来就是兰考的“三害”,很多能人都感到束手无策,没有干部愿意到兰考工作。

地委征求了几名干部的意见,但他们都有畏难情绪,表示不愿去。后来地委决定平调一位县委书记到兰考。谁料组织上跟此人一谈话,这位书记竟然哭了,他坚持不服从组织调动。

万般无奈之际,地委书记张申想到了焦裕禄。

焦裕禄是张申的老部下。1948年1月,焦裕禄从山东来到河南尉氏,投身土改和剿匪斗争。当时张申是尉氏县委书记兼县长,他对焦裕禄在斗土匪斗恶霸、挫败国民党匪军袭击时的表现十分赞赏。半年之后,张申提拔焦裕禄担任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兼武装部部长,主持大营区党政全面工作。

1948年11月,张申大胆使用焦裕禄,让他担任淮海战场尉氏县彭店区支前民工大队长,率2400名民工顶风冒寒挺进苏北。结果焦裕禄率众圆满完成送军粮送伤员任务,受到解放大军的表彰。

1953年6月,焦裕禄从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副书记任上,调到洛阳矿山机械厂,从一个工业生产的门外汉,苦干9年,成为生产管理的好手。直到后来调到尉氏县工作。

关键时刻,张申决定启用焦裕禄。赞同焦裕禄挑大梁的,还有当时的地委书记处书记赵仲三。

赵仲三也曾担任过尉氏县委书记,对焦裕禄的工作能力一清二楚。焦裕禄在洛矿担任修路总指挥期间,赵仲三是洛矿的厂办公室主任,两人也打过交道。

1962年11月3日,开封地委开会,研究兰考县委第一书记问题。在听取赵仲三的调查汇报之后,地委下了兰考换将的决心。会后,地委向河南省委请示,将现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调任开封专署林业局长,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焦裕禄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

开封地委呈交了正式的请示报告,落款时间为1962年10月31日。

1962年11月6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干部,在审阅开封地委上报的任免请示时,发现焦裕禄在工业战线工作达到9年之久,而到尉氏工作时间才三个月,于是提出意见,认为焦裕禄马上任第一书记,需认真考虑。

当天,干部处开会研究开封地委的请示报告,对焦裕禄到兰考任职,形成了“先任第二书记,待熟悉一段时间后再任第一书记为好”的意见。

第二天,省委组织部办公会研究此事,没有同意干部处的意见,而是要求开封地委认真考虑现任书记是否必须马上调离,确定之后再研究焦的任职。

接到省委组织部的反馈,开封地委领导认真分析兰考现状,决定再向省委反映,坚持换将的做法,调焦裕禄去兰考。

11月29日,开封地委组织部干部科贺副科长给省委组织部打电话,转达地委意见。认为焦裕禄有能力担任县委第一书记,希望省委还是批第一书记。

但此意见还是未能得到省委组织部认同。

作为省委组织部门,对脱离农村时间较久且未主持过一个县工作的焦裕禄,直接任县委第一书记提出疑问,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干部任职的条件看,焦裕禄确实也不是到兰考领班的第一人选。

然而开封地委的领导,对于焦裕禄却也是充满信心,所以一再坚持。焦裕禄忠诚无私,工作能力强。而眼下的兰考,正是需要这样的人。

时间不等人,兰考的情况已经不能再拖了。1962年12月2日,开封地委根据河南省委决定,明确焦裕禄代理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主持县委全面工作,即日赴任。

算起来,焦裕禄在共青团系统工作时,就已是副县职务,到此时已经11年。去兰考,对他来说是平职调整,而且是到艰苦地区去工作。换作有些干部,就算不抗命,至少也会很沮丧,但是焦裕禄却对找他谈话的赵仲三表示:“现在正是兰考困难的时候,组织把这副担子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相信,那里有党的领导,有36万要求革命的人民,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一定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张申提醒焦裕禄:“兰考是个重灾区,最苦、最难也最穷。到兰考要有接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焦裕禄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工作,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1962年12月6日傍晚,焦裕禄悄然来到兰考县委大院报到。

当晚,焦裕禄就参加干部会议,这之后就骑自行车下乡,开始熟悉兰考的情况。他发现兰考的灾情果然非常严重。但他认为,比灾情更值得忧虑的,是人心涣散,当务之急是要凝聚人心!

焦裕禄于是带领县委委员来到兰考火车站,实地察看逃荒灾民衣衫褴褛、拖儿带女的情景,午夜再回县委开会。大家开始流泪,检讨不安心工作和听天由命的糊涂思想,反思自己对不起党的信任重托。焦裕禄趁热打铁,引导大家牢记宗旨,抖擞精神,带头实干。

焦裕禄开始进入兰考当家人的角色,但是省里并不清楚。1962年12月30日,省委组织部办公会确定:“焦裕禄的任职,迟一迟再批。”会后填写的任免干部审批表,留下了“焦裕禄在尉氏是否为第二书记”的疑问。

1963年2月14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干部处经过遴选,向部里建议:“可调张汉儒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焦裕禄任第二书记。”

张汉儒1939年参加革命,任过温县、沁阳两县县委书记,时任省委农工部办公室副主任。

1963年2月15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办公会议审批兰考县委第一书记配备方案。会议斟酌再三,最后决定:“部办公研究暂不批。”这样张汉儒没有来到兰考。

焦裕禄赴任兰考3个月,还经历了一场“拆分兰考风波”。1963年3月,河南省委第二书记何伟,带毗邻兰考的开封、杞县、民权、东明4县县委书记到兰考调研,有消息称,这是准备把“对省地拖累很大”的兰考,一分为四划给周边四县。

兰考自西汉起即设县。兰考县委一帮人听说了拆县的消息,坚决不同意拆分兰考。焦裕禄等人向省委立下3年改变兰考面貌的军令状,表示兑现不了诺言,就辞职回家种地,不劳省委分配工作。

何伟深为焦裕禄等人的决心和精神所感动。他主动下乡察看灾情慰问群众,考察治沙成果,一趟跑下来,他对兰考的未来越来越有信心,提出要帮助兰考解决实际困难。焦裕禄说封闭沙丘、挖河排涝和安排群众生活,目前需要40万元经费。何伟表态马上帮忙解决,如果省里解决不了,他就是当裤子、卖鞋,也给兰考凑齐。

1963年3月29日,开封地委再次报请河南省委组织部,认为焦裕禄已在兰考县委负责,有能力胜任该职,建议任命焦裕禄为兰考县委第一书记。

河南省委组织部同意焦裕禄由“代理”转为“任命”,但仍坚持“分两步走”的考虑。1963年4月25日,河南省委组织部通知开封地委,省委批准焦裕禄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

从代理到担任,一直都是县委第二书记,焦裕禄的任职,在兰考的历任领导中也算创造了记录。但他却觉得,共产党人的职务,本质上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不是第一书记,却负第一书记之责,这不是一种更大的信任吗?

焦裕禄身居第二书记之位,却做着第一书记的事,担着第一书记的责。1963年下半年起,他带领风沙勘察队千里跋涉,普查县情,然后通过科学治理“三害”,初见成效。年底,兰考造林植树、打防风带、堵风口、改造盐碱地、开挖疏浚河道,成绩喜人。兰考的天蓝了,地绿了,水宁了。

冬天,省委和地委认为,兰考工作走上了正轨。地委会议表扬了焦裕禄,号召各县学习“兰考新道路”。河南省委刘建勋、何伟等领导,都到兰考视察,充分肯定了县里的工作。

兰考开始引人注目。《河南日报》刊发了反映兰考的综合消息和长篇通讯,刊发了“兰考新道路”的社论,兰考的工作由后进变先进,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11月24日,开封地委报请河南省委提任焦裕禄为兰考县委书记,免去其兰考县委第二书记职务。

1964年1月27日,开封地委接省委组织部通知,经省委批准,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此时,县委已经不再设第一书记,县委书记就是此前的第一书记。焦裕禄从1962年12月2日受命主持兰考县委工作,到名正言顺成为县委书记,一共经历了1年零两个月的时间。

然而,实至名归时,距离焦裕禄病逝,也只有3个月零17天。一年多的考察式使用,焦裕禄在兰考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没有为自己的待遇鸣冤叫屈,甚至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快。这样的品德和操守,会令多少人感到汗颜,感到羞惭。

焦裕禄的笔记本上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要像杨柳一样……要像泡桐那样……,尽快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焦裕禄就是这样的松柏,永不变色;就是这样的杨柳,根深叶茂;就是这样的泡桐,朴实无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