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名句“小姑居处本无郎”竟是模仿创作年代不详且作者为无名氏《青溪小姑曲》而来,看过原句才知李商隐有多牛
喜欢古诗词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们平时接触到了诗大多是五言或者七言,字数再少的就比较少见了。虽然李白的《秋风词》里面有三言诗句,但它并不是单纯的三言诗,而是三五七言夹杂在一起。
那么是否有比五言诗还短小的诗呢?别说,还真有,像出自《吴越春秋》的《弹歌》,全诗就四句八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古同"肉")”,只是寥寥8字,便写出了原始人类从制作工具到狩猎的全过程。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诗,虽然不像《弹歌》这么短小,但比起其他很多诗也算是“袖珍”了许多,它就是出自无名氏之手的妙诗《青溪小姑曲》。
《青溪小姑曲》
开门白水,侧近桥梁。
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这是一首比较少见的四言诗,全诗仅仅四句十六字。诗中的主人公小姑是传说中汉末秣陵尉蒋子文的三妹,蒋子文战死后吴国君主孙权在钟山为他立了庙,因为小姑是蒋子文的小妹,所以也被立庙供奉。
这首诗写的很简单,只是写了“小姑所居”的清溪庙和周围环境。前两句写的是清溪庙推开庙门,眼前便是清溪流淌而过,溪水潺潺如同白练,而在清溪庙的旁边有着一道弯弯的桥梁。这两句的作用其实就是为读者奠定想象的基础,让后文描写的场景有具体的落脚点。
后两句其实是想象,描写的是小姑日常独自一人在这里生活,或在清溪中嬉戏,或跨过弯桥在周围散步。可惜的是这里并没有男子,小姑本是青春正好的仙子,本应有和她相恋的男子才对。这里的描写给人无限的遐思,有些人会同情小姑的独居,觉得她是孤单寂寞的;有些妙龄女子则会感觉自己就像小姑一样,都只是在等一个心上人而已;对于年轻男子来说,就会希望自己能够在清溪河畔和小姑相逢,或许便能发生一段美好的爱情。
所以这首诗虽然短小,但让人读之却充满了遐思和幻想,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能上面这首诗很多读者并不知晓,但是读完之后总觉得有点莫名的熟悉感。这样的感觉其实是正常的,因为李商隐的名句“小姑居处本无郎”便是模仿化用这首诗而来,从而成就了下面这首经典的《无题》诗。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对于身世际遇的感叹。前两句写的是女子睡起后的惆怅,层层帘幕低垂,女子梦醒后辗转反侧,想起梦里的场景不由怅然若失,愁绪纵横,躺在榻上在这漫漫长夜中再难入眠,于是便不由想起曾经。
紧接着两句是女子对曾经爱情的回忆。自己原本也曾遇到知心人,对爱情充满幻想,但是到头来一切都成了空,如同是一场梦。直到现在,自己依旧是独自一人无人作伴,就像无郎相伴的青溪小姑。这两句通过“神女”和“青溪小姑”两个典故写出了女子不幸的感情经历,让人读之不由引起无限想象。
五、六两句则是女子对于人生际遇的哀叹。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两个比喻来描绘女子的不幸。如同柔弱的菱枝被风波摧残,又如同芳香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这两句中“不信”和“谁教”用得很是巧妙,说的是“风波”和“月露”对于女子的态度,并不是无意的,而是刻意为之。这就让所表达的沉痛感情更为深邃。
最后两句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写出了女子的对于爱情的追求。女子也知道无谓的相思全然无益,但是她却放不下这相思,既然放不下,那便拥抱着相思,即便惆怅终身。至此,女子痴情哀婉的形象已然浮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不由心生戚然。
不得不说,看过了“小姑居处本无郎”的原句,我们再去品读李商隐的《无题》诗,才知他有多牛。能够信手拈来典故放入自己的诗中,却不让读者感觉到有用典的痕迹,李商隐笔力之高令人叹服。
对于这首《青溪小姑曲》和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