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缺位和培训泛滥
管理缺位和培训泛滥
作者:李广生
几年前,安徽的一位朋友请我帮忙,设计一个班主任培训课程。我问他,想通过这门课程解决什么问题。他列举了很多,什么育人理论、团队建设、学生管理、班级文化等等。我打断他,追问他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告诉他,一周的集中培训,虽然是在假期,能够解决一个问题就不错了。多多益善,不仅在培训中,在生活的很多地方,都是一厢情愿;在很多时候,少即是多,多即是少,多到一定程度,还会产生负效果。
他同意我的观点,思索一会儿,对我说,最想解决的问题是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我立即告诉他,另请高明吧,培训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围绕培训能否解决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番讨论。我承认自己过于绝对,缓解班主任职业倦怠培训还是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但他也承认,培训的作用非常有限,只能是辅助性的。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进行了更加深入地讨论。
教师群体中确实存在不想干、不爱干、不会干、干不好的人,事实上哪个群体都有这样的人,这一点毋庸讳言。不能因为教师是个伟大而崇高的职业,就断定每个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都是伟大而崇高的个体。对于后两种情况,培训可以大有作为。即,通过扎实的课程能够让不会干的人会干、干不好的人干好。但前提是——他们要想干、爱干。离开这个前提,培训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对于不想干和不爱干的人来说,培训也能够促进其转变,但效果难以保证,而且通常是短期效应——培训现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回到工作岗位又意志消沉、心灰意懒。如果缺乏制度、措施、机制的保证,这种情况很难得到改变。在解决这类问题上,管理应该也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关于这一点,我们又出现了争论。在他看来,管理的重心是外部规范,即:不突破底线、不触碰红线,通常是管得住人管不住心。在我看来,这恰恰是管理的缺位。我开玩笑对他说:国家给你如此之高的职位和待遇,难道就想让你当个“警察”,看住、管住这群人别出事?最后我们达成共识,约束仅是管理的一方面,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引导、激烈,指明方向并为这个团队向这个方向前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低层次的管理是约束——不出事,高层次的管理是激励——能干事,我们这样概括这点共识。
管理的缺位表现在约束有余而激励不足,这一点在很多领域都很明显。要么胡萝卜,要么大棒子,要么威逼,要么利诱,好像除了这两样管理就无计可施了。这必然造成管得住人但管不住心。一谈到管理,有些人立即就想到,一是评优评先,奖励一些人,二是监督检查,惩罚一些人。在有些领域,它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在教育领域,一个讲良心和情怀的地方,它的效果就不会那么明显了。因为没有任何一杆秤能够称出良心几斤几两。全国各地都在搞“名师工程”,但据我所知,没有任何研究证据证明“名师”对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倒是层层评比扰乱学校教学秩序、打破教师内心宁静、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很明显。除了评出先后、赛出高低,查出好坏,管理就无计可施了吗?目前全社会都在热议“双减”,有人说学生要“双减”,但学校要“加压”、教师要“增负”、家长要“四增”等等。都有道理,但都是表象,更为本质的是,“双减”要求教育管理转型升级。
管理缺位,管不住心,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培训。培训者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能医百病,设计了很多课程和项目,导致培训的泛滥。高校和商业机构的介入加剧了这种态势。管理缺位和培训泛滥,二者交互作用,必然生出诸多问题。我想用不了多久,在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见到成效之后,对教师培训的整顿也会开始。
治理教育生态需要综合发力,而我更希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早日落地,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