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创办护工之家 赌定4年后将是养老的春天

养老,这个“夕阳”市场,还要多久焕发“朝阳”前景?在郭波看来,或许4年以后,养老从业者的春天就到了。

2015年8月,从事医药产品20年的郭波跨进养老行业。他给动脉网(微信号:vcbeat)记者算了一笔账:到2015年全国有2.22亿老人,其中失能老人有4000万,失智老人有近1000万,如果每位老人每天消费100元,那么养老行业每天有超过220亿元。但是,为什么从事养老行业的创业者都举步维艰甚至频频亏钱?

6年更换22个保姆

郭波进入养老行业纯属偶然。一直以来,他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公司、医院、家之间相互转换。20年时间,他考过了主管药剂师、营养师,在医院也见过很多老人,他们的子女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没办法照顾,聘请护工帮忙照顾,有时候他也为患者朋友推荐护工。

可以说,对于护工行业,郭波不是一个门外汉,而是一个识途“老马”。即便如此,待到他需要护工的时候,却依旧遇到了很多问题。2011年,在成都一家药企出任大区经理的郭波和往常一样正上班,突然接到电话告知他母亲住院了,赶回湖北老家,到达医院后,被告知母亲中风了,需要在医院休养一阵子,才能回家疗养。

不过,郭波工作实在太忙,家里又找不到合适的人照顾母亲。此时,他想到了,反正自己也有认识的护工熟人,何不请护工帮忙照顾母亲?在她看来,大部分的护工都懂一点专业护理知识,照顾中风的母亲,应该可行。

于是,他找家政公司推荐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工李阿姨,来照顾中风的母亲。经过一周的相处,他发现李阿姨在医疗护理这方面实在太弱。一个月以后,郭波便辞退了李阿姨,转而找医院护工。但是医院护工在做饭、打扫卫生却做得很差。

总而言之,换来换去,郭波总觉得不满意。6年过去,竟然更换了22个护工。

郭波也在思考,中国老龄化加剧,未来对于护工的需求,肯定会呈几何式增长。像他这种情况的家庭,在中国肯定还有很多,或许这正是一个好的创业机会。

找到痛点却没获得预期效果

郭波在医药公司从事20年,做过3年医院移动医疗产品推广,与老人接触也多,可是作为养老行业的创业者,他只能算是一个新人。除了郭波之外,公司还有两位联合创始人:钟晓军和厉书辰。

钟晓军曾是心血管医生,又在外资医疗器械公司销售,尤其擅长公司运营这部分;养老和慈善基金存在紧密联系,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厉书辰恰好是这方面的专才,现在英国一家慈善管理基金工作,拥有丰富的相关经验。此外,郭波还陆续招了一些互联网从业者,组成了10多人的团队。

之后,郭波阅遍其他养老行业资料,先学习他们的模式,再运用于自己的项目中。在他总结的项目中,着重向记者分享了两种模式。

1、“家居社区”养老新模式:以家居养老为主,重点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以第三方机构姿态参与养老的模式,增加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减轻其子女的压力和负担,缓解政府在社会养老问题上的压力。

2、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为养老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创新服务模式。

通过这两种模式的对比,郭波更倾向于互联网+智慧养老的模式。因为简单的家居社区养老,没有医院的介入,养老服务始终都不完整。只有完整的养老产业模式,才能更好地帮助老人安享晚年。

通过一段时期的考察,郭波发现,目前护工的专业技能素养和个人素养参差不齐,收费标准也千差万别。一旦出现护理事故,责任难辨。同时,护理人员在零散的工作中,个人价值的积累不能够体现。所以,郭波想通过护工之家解决养老行业和护工行业的痛点。找准护工需求痛点之后,他又找到一批互联网技术人才研发APP:护工之家。希望以此作为护工的家,也是用户需求的家,更是为了老人在家或者医院住的舒心。

可是,自从产品上线以来,却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用户下载多,预约护工纷至沓来。

“明明找准了养老行业的痛点,专注做线上,为什么我不能像滴滴程维颠覆出租行业那样,颠覆养老和护理行业?”郭波也很困惑。

突破点:“以需导供”

护工之家APP上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郭波既难受又痛心。痛定思痛后,他决定重新捋一捋项目产品设计。

先看养老市场:到2020年,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1000万个,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偌大的市场,究竟如何撬开这1万亿元的养老市场?这一次,郭波决定将老人的需求列出来,希望可以找到突破口。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虽然这么多的老人,大部分是在农村,由子女或配偶照顾,属于居家养老的范畴。与护工之家的关联度不大,再除去那些承受不了护理费用那部分老人,养老市场就更小了,这也是护理企业做不大的原因;

专业老人陪护究竟该做什么?每个失能老人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病或者骨折,他们可能短期陪护;对于中风的老人,可能需要康复的护理。但是目前市场上将身体协助、医疗护理、生活帮助、康复这四部分老人的需求定义笼统,界线不清。因为从业者没有搞清楚,所以用户就更不清楚。

一谈到养老,所有人都想到护工,或者养老机构。其实大部分老人不需要陪护,比如老人帮子女带孩子,难道她就没有需求?比如买米,她扛不动,这也是老年人的需求。

随着郭波不断地描绘、细化老人的需求,他整改护工之家APP的方案就越明朗。经过对老人需求进行模块划分后,他重新定义了老人需求,即对外界的依赖。

找准了方向,做事情往往事半功倍。郭波表示,“我们将老人需求,从失能陪护转到具体老人服务需求匹配。认为老人最大的需求是生活需求,最重要的需求是医疗护理,身体出了问题不护理会影响生活;最迫切的需求是失能时身体协助。相当于将以前的场景化描述,变成了具体事情的描述。”

通过“以需导供”的模式,重塑养老产品,分模块整合医疗护理专业机构、居家养老机构、家政服务机构,打造一个真正能满足老人需求的平台。

养老红利再等四年

然而,“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需努力。”郭波谈道。“目前,我们只获得了种子轮投资。它是深圳时光机器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有着数据库技术能力的公司。曾经有一个互联网技术小组占有一部分股权,虽然由于公司资金困难离开了,但是公司初创时的老员工和核心创始人都还在,前途漫漫,而我们不改初衷。”

仅仅6个月时间,经过护工之家十多名团队开疆拓土,平台已聚集100多个专业护士,专注于医疗护理的工作;另外与一些养老机构合作,挑选了其中40名培训,以此提高护工的护理水平满足特异性需求。“我们的平台,一方面连接医疗护理,提供上门注射、创口管理、管道管理,体检抽样等业务;另一方面连接的是居家身体护理,比如洗浴、失能老人陪护等,以及生活服务内容比如老人家务等。”

纵观家政行业的发展,家政概念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们一开始自己打扫卫生,后来请人打扫;一开始自己带孩子照护产后妈妈,现在请月嫂。家庭各种需求多了,就被总结归类,产生了“家政”行业。同样的,“我们不说养老服务,只谈养老需求。老人没有平台概念,不知道哪些是养老服务,只知道我有需求,谁能帮我解决就找谁。”郭波说道。

目前很多的互联网+陪护,只服务了一部分人群,忽略了大部分,没有专门将老人需求认真细分出来;老人面对的是一个个孤立的分散在各个行业的供应者;单个老人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也缺失生活护理,也许穿插需要身体协助,需求很破碎很多样,每人不同,每时不同,所以唯有将生活,身体,医疗护理等需求融合,才能全方位满足老人需求,才能让养老行业焕发朝阳气息。其实,日本的养老方式很成熟,早就将探视服务和医疗护理以及长期照护进行了融合。

护工之家,根据老人提出的具体需求,筛选足够专业的服务人员以及机构,再为老人连接本地化服务,将原本是孤岛的供应商串联起来,资源合理化为老人服务。

即便是产品和服务重新升级,根据郭波的推测,养老红利至少要再等4年。“大多数投资人处于观望态度,谈了很多次融资,依旧无果。”他很无奈。

在他看来,目前大部分老人是40-50后,他们子女很多,老人的很多需求被配偶或者家庭其他成员“非专业”解决了。然而,无论国内国外居家养老根深蒂固,4年后60后老去,他们的子女大多是独生子女,多半是“4+2+1”的家庭组合,又要照顾家庭,又要工作,老人自然照顾不周,这一代老人接受互联网,消费能力强,观念新,这才是养老需求的大爆发点。

“十年磨一剑,现在我们将服务做好,看准趋势,提早布局下一个十年的风口,我们才能飞得更高。”

作者:罗美

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