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再次引发热议
近日张文宏又爆金句:“我见不得混在一块的吃法,一起吃饭用一个筷子夹菜、喝酒,你看到的是杯子、筷子,我看到的全是病菌。”
张文宏这个表示,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分餐制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网友说还是西方科学,中国土老帽,那么今天有必要探讨一下中国是否土老帽,野蛮没有开化民族!
其实分餐制在国外它也仅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前,合餐制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占统治地位,是人类在前现代时期的共同传统。在前现代阶段,人的个体意识尚未普遍地生成,自然不会强调在就餐时尊重人的个体性,以合餐的方式共享食物就是理所当然的。
根据资料记载,古代希伯来人聚餐时围着餐桌进食,不但用手直接抓食物,而且还习惯于把手中的食物递给伙伴。用手直接吃饭显然无法区别你我,多人聚餐时只能合餐。古代希伯来人曾居住在两河流域,其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与阿拉伯人接近,不少阿拉伯人至今仍保留着合餐的传统。希伯来文化又对西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基督教),早期欧洲人在用手进食这一点上与古代希伯来人完全相同。
直到中世纪,西方人尚没有实行现代意义上的分餐制,人们在同一个餐盘中吃饭被视为理所当然之事。这时的宴会往往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就餐者共用一个汤碗,人们还习惯于用手直接取食物。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在就餐前公开洗手就成为礼仪性的活动:当就餐者进入大厅时,首先要在盆里洗手。洗手必须公开地进行,以便其他就餐者知道他的邻座的手在伸向餐盘拿事物时是干净的。
除了洗手之外,就餐者还要在其它方面顾及别人的感受。
有的人咬了一口面包后以粗鲁的方式将它浸泡到盘子中;文雅的人抵制这种做法。若干人将咬过的骨头放回盘子——这是严重的侵犯。
这些方法其实都改变不了合餐制的实质——即使在饭前洗手,即使不将咬过的骨头放回盘子,人们仍然直接接触公共食物,难免会将自己的私人性存在(如口水)留在上面,因而依旧会对他人构成程度不等的侵犯。
与不实行分餐制相应,中世纪的西方人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也经常不区分私人性和公共性。小便和大便有时公开地进行,人们在公共场所吐痰,人们用手直接擤鼻涕或者将鼻涕擦在袖子上——诸如此类在今天被禁止的陋习在当时曾大行其道。这种情况大约延续到了十六世纪(有些偏远的地区可能更久)。
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西欧开始抛弃中世纪的狭隘视野和生活习惯,进行日常生活的革命。人们日益为以前的诸种习惯感到羞耻,迫切感到有必要为在餐桌和其它场合的行为制定新的规则。许多作家响应这种需要,著书立说,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荷兰思想家爱拉斯谟(Erasmus)在1530年出版了《儿童的礼仪》,立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短短6年时间里再版30多次。这本为当年的法国王子写的书对于就餐礼仪有详细的规定:注意在就餐前修剪你的指甲。否则,指甲中的污物就会深入食物。
不要第一个把手伸向盘子;只有狼和饕餮之徒才那样做。同时不要把整个手伸进去——最多用三个手指。取走你触及到的第一块肉或鱼,不要在盘中刺来刺去的想拿更大块的食物。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十六世纪的欧洲虽然开始在注意在就餐时尊重他人,甚至要求王子也必须顾及邻座的感受,但仍未实行分餐制。
到了十七世纪,人们的就餐方式才发生根本的变化。一首在当时颇为流行的歌谣对这种变化有如下叙述:在过去,人们在公共餐盘中取食物,将他们的面包和手探入调味汁。现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盘子里用刀叉吃饭,男仆在餐室中不断洗刀具。如果大家仍在共同的餐具中用餐,则要求就餐者“在到其它盘子中拿食物前,应该每次都擦自己的勺子,因为别人不想喝你用过的勺子碰到的汤”,“甚至如果与你进餐的是非常优雅的人,擦自己的勺子已不足够,你应该不用它而另要一把”。(同上)后来,擦勺子和换勺子之类的习惯逐渐被使用公共餐具的习俗所取代,“勺子与餐盘一起端上来,用以盛汤或获得调味汁”。经过一系列细致的变革,新的就餐方式建立起来了。
在十七世纪以后,西欧仍有许多盛大的宴会,人们依然频繁地共同就餐。与以前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不再被允许用未经擦洗的私人餐具触及公共食物。他必须先使用公共餐具获得食物(或者擦洗和更换私人餐具),然后再用分配给自己的私人餐具将食物送入口中,以免自己的私人性存在(如口水)留在食物上。
中国分餐制度大约形成在西周。《周礼》中记载,从周天子到士人,所用餐具和餐桌礼仪均有不同。每个阶级有严格的餐具数量规定,超过数量就会被视为挑战制度,意欲造反。此时的分餐制度已经不是纯粹的饮食制度,而是王权与政治的象征。
《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古代分餐制下坐具的礼制成为了阶级隔离的一种外化,也促成了“筵席”一词的流传。
此外,受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道德教化的影响,分餐制所呈现的“不均”特点也成为“周礼”的显性表现。春秋时期《公羊传》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元士三也”,餐具和食物更加细分,诸如秦代《传食律》中按身份不同将各类人的酱料配给都标明的一清二楚。
由此可见,当时分餐制的延续不仅是物资分配的需要,更是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要求。所以啊,古代的分餐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匮乏,二是长幼尊卑秩序。
那合餐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按照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考证是,“中国人坐椅子围着桌边进餐的情形出现时间不早于北宋。”还记得高中历史是怎么讲的么?宋朝的商业经济高度繁荣,涌现了许多商业化市镇。合餐制出现于北宋最关键的原因是饮食文化的商业化。食材多元了、烹饪样式的也增多了,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但是,这并不是说分餐制完全消失了,《水浒传》里有关于分餐制度的记述。在第一百七十回《张叔夜三番宣御诏,宋公明合伙受招安》中,就有“宋江便命开筵,款待天使。尊张叔夜、刘光也上坐。宋江、卢俊义等众头领都在堂卜列席”的描述,可见,分餐在当时依然存在。
到了元朝,因为当政者为马背少数民族,自然将北方游牧民族的习惯引入中原。游牧民族风俗——即使是最高档次宴会,一般也铺上兽皮、大家席地而坐,围拢在一起。王公贵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故当游牧民族成为统治者后,中原的分餐制再次受到冲击。上行下效,于是逐渐盛行,分餐制更失去了刷存在感的机会。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恢复了中华正统地位,但因为蒙元将近百年的统治,和餐制已经处于一个盛行的阶段了,当然这个盛行是针对以前的不盛行而言,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中国人受蒙古族多年的影响,对和餐制已经没有了抵触感。只是明朝时期为恢复中华正统,和餐制依旧没有流行开来。
直到满清入关,乾隆几次下江南,沿途宴饮无数。据史料记载,当时除乾隆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一人一桌独餐以外,其他随从人员都是围桌合食。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满汉全席,而到此时,由于中国人收入普遍低位(别信那什么康乾盛世,那是瞎吹的,那时候的国人收入没有明朝末年的零头多,再加上满人在那时候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汉人基本上人人饿得皮包骨),外加一百多年的奴化教育,以前汉人的骨气和民族思想全都没有了,所以和餐制从清朝开始彻底流行开来,直到完全消灭了中国汉族传统的分餐制。
也就是说,和餐制在中国成为主流的情况不足四百年,但这四百年已经完完全全磨灭掉了中国人对于传统的记忆。所以很多人认为现今什么中国文化啊,千年传统啊,殊不知这些都是落后的满蒙的文化,有人就此来区别中西文化之优劣,说你看西方人全是分餐,合于科学,而中国人合餐,太落后太不卫生太野蛮太不文明。
这更加凸显出满清文化根本不能统治夏文明,不得不说他们统治导致中国文化以致整个华夏历史的衰退。
中华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