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婚姻,职场,都要避免“扫帚星效应”
文丨萱小蕾、图丨网络
▼
跟朋友去吃宵夜,巧遇朋友的一位男同事。男同事此时衣冠不整、发型凌乱。
他来到我们的桌边坐下,然后一直语无伦次地跟朋友聊天,又频频举杯找人跟他喝酒。
看着他猪肝色的脸,闻着那满嘴的酒气,我觉得很反感。
可再看看朋友,却是态度亲切,一会递纸给那男同事擦嘴,一会又倒开水给他喝。
好不容等那位男士离开,我忍不住对朋友说:“这人真烦,还这么邋遢,肯定是个经常酗酒的家伙……”
我满怀厌恶地地评价了他一番,朋友才笑着说:“他只是最近离婚了才这样,认识他多年,很少见他醉过,是个很有能力又很有魅力很有趣的男人呢,你可不能以貌取人,或是见一面就否定人家的全部……”
听她这样说,觉得有些惭愧,也确实有些片面武断了。
其实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记得小时候跟我一起转学的一位男生,在原来的学校时成绩还算稳定。
到了新学校后,他有些不适应,于是逃了几次课,第一次测验也因种种原因考分很低。
本来就不太看好他的老师就此就否定了他的学习能力,从此不太过问他,也忽略了他此后那些小进步。
渐渐地,这位同学就真的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动力了。
这样的情形,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一个“坏”特征,很容易掩盖他的其他优点。
让人误会他的本质,只记住了他的“坏”特质。
这种情形被称为“扫帚星效应”,是“晕轮效应”的一种。
具体指人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表现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从而掩盖好的特征,被别人误以为他所有的品质都很坏。
当然,这也仅限于那些不全面认识一个人就下结论的现象。
其实“扫帚星效应”在婚恋中也存在,比如好友小芬,婚前觉得老公哪里都好,小缺点也根本不会在意。
可是婚后,发现了老公一些缺点,就慢慢开始放大这些缺点。
并且在生活中的摩擦里,将其它方面的缺点也不断放大、扩散,最终掩盖了他老公的所有优点。
这样过日子自然不顺畅,毕竟人无完人。因为对方有缺点就否定全部优点,自然是不行的。
如果说不熟悉,因为某一点让自己不顺眼就先入为主地讨厌,那可能还能理解。
但是相处时间久了,也熟悉了解了还片面看人,就是为人处事不妥当了。
婚姻中有了这样的心理,对感情影响很大。如果能反过来,用优点掩盖一些小缺点,相处就会顺利许多。
当然,如果那个缺点是实在不能接受的、是跟人品和大事相关,那就是掂量要不要继续在一起的问题了。
职场一样也有“扫帚星效应”的存在,领导若看人太片面,或是仅凭某一点去评价认定某个人的人品,很容易就给对方套上“坏”的光环,从而否定这个职员的其它优点和能力。
而这样的职员也会因为领导的不认可和“偏见”慢慢失去自信心,从而在工作上敷衍了事,或消极怠工,甚至想要跳槽离开。
这是一种双向效应,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小心被套进这种效应里,所以在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状态和表现。
比如衣着,比如言行,都要尽量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同时我们也不要只凭一己之见或是一面之缘就去对别人的品质下结论。
因为看到对方的优点并放大和赞扬、远远要比看到别人的缺点去批评和放大好的多。
当然,若是不在乎别人怎么认为自己,那也不用刻意表现,不用时刻不放松地注意一切。
比如第一个事例,了解自己的同事,即使看自己某天形象不好,也知道事出有因。
不了解自己的陌生人,即使有不同看法,有嫌弃之意,也跟他无关,可以不用在意,依旧我行我素。
但是学生跟老师这样的例子,还是不可取的,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是应该的。
逃课这种事,也的确是不对的。若是遇到有耐心的好老师,犯错的代价就小一些。
遇到没那么耐心的,就会如同上述那位同学一样,走入错误的方向,耽误自己的学习,浪费了自己的时光。
被人误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因某一点某一处表现判断一个人,也是我们识人的必要能力。
不多花点时间去审视一个人,就容易错失一些原本品质不错的人、也可能因此与值得交往的人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