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任游 : 固安“诗赋弦”
活跃于河北固安官庄一带的“诗赋弦”,起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今已七十多年了。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社会风尚糜烂,“吃、喝、嫖、赌、抽”盛行。当时农民唯恐自己的孩子没出息,就想方设法找点事,把孩子占住。据官庄潘显宗、张树春二位“诗赋弦”老艺人回忆,当时成立“诗赋弦”戏会,一是为戒“五毒”,二是为“万民乐”。
“诗赋弦”兴起于大兴县朱家务村。它的创始人,一个是大兴县张家务的朱广达,一个是本村的贾万全(绰号贾三)。这个村距官庄仅十余里,官庄人都很喜欢这个新兴的小剧种,就请这两个人到官庄村来教授。因为是“会戏”,是盼着人们学好,才起名官庄村“诗赋弦同乐老会”。办会是群众自发的,完全出于自愿。办会的经费由会员自动捐献,大麦二秋,由“箱头”负责收敛。会员把小麦、玉米、花生、黄豆等捐献出来,做为请师父、买煤炭、购置服装道具等的费用。
该会纪律十分严格。排戏时,请假须经批准。有一次,一个演员请假去拜年,管事的让他当天返回,结果他在外边住了一宿,误了排戏。回来后狠狠地训了他一顿不算,还罚了半天跪。
“诗赋弦同乐会”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四十多个,其中传统剧目二十多个,近代题材的剧目十多个,另外还有十几出时装戏。剧本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朱广达编写的剧本(贾三编唱腔)。其主要剧目有:《老少换》《庵中合》(又称《秃子换》)《苏落元》《双全扫雪》《当琴》《三怕婆》《瞧亲家》《千里驹》《拾万金》、《老妈进京》《循环报》《双拜堂》《访良乡》《看瓜园》等三十几出。二是朱广达、贾三去世后,由官庄潘显宗编写的。潘显宗除改编传统戏,还移植和改编了不少现代戏。他编的传统戏有:《盘丝洞》《陈光芯上任》《火焰山》《乱点鸳鸯谱》《美凤楼》《珍珠衫》《能仁寺》《吕蒙正赶斋》等。他移植和改编的现代戏有:《李双双》《朝阳沟》《会计姑娘》《红旗谱》《红管家》《送肥记》《向阳商店》《沙家浜》等。三是演出其他剧种的剧本,如:《金玉记》《白蛇传》《闹酒楼》《张彦赶船》等。
朱广达编写的剧本主要取材于清末民初的奇闻轶事。潘显宗编的剧本主要取材于古典小说如:《西游记》、《今古奇观》、《儿女英雄传》、《吕蒙正赶斋》以及“三言二拍”等。朱广达编写的剧本,主要取材于家庭琐事。通过这些“琐事”,用以小见大之法,抨击腐朽的科举制,暴露孔孟礼教的虚伪,赞扬美好的爱情,揭露封建婚姻的罪恶。如他写的《老少换》,就写该县地区连年荒旱,县官公然贴出告示立下卖人市,妇女、儿童更是被卖的主要对象。妇女被卖时,还要装在口袋里,在口袋前面摆上一双绣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黑暗的旧社会,人民尤其是挣扎在最底层的妇女,身世多么悲惨,这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他编的《老少换》,沈氏和知县就有这样的对白:
沈氏:……太爷在上,我沈氏有礼。
知县:啊!“绅士”年兄,“绅士”年兄请上坐。
沈氏:太爷,我是个女人。
知县:“举人?”比我底子可大了,我是三千六百个鸡蛋捐的监生。
利用谐音、打岔(错听)就把个混蛋知县上拍下压的丑恶嘴脸匀画了出来,还无情地抨击了当时卖官鬻爵的丑恶,让人听了,无不称快,这些奇闻轶事,人们一看都“似曾相识”,唱出了人们想唱的,说出了人们想说的。故而,诗赋弦这个小剧种一经产生,就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
“诗赋弦”的唱词和念白,都通俗易懂,大量使用经过提炼加工的方言、土语,这是它深受群众欢迎的另一原因。如朱广达写的《难终会》中的小生安永昌的唱词,就有这样一段:
(关东落子) 立夏好长天,一天挣八十钱,也有锄麦眼,也有把高粱端,熟地漫背生地如开山。这边耩芝麻,那边豁棉花,也有男女俩,整治水浇瓜,不嫌费事又把土井挖。
再如女丑白玉春和其夫安永昌的对白:
丑 丑妻近地家中宝,丑妻疼男的又无人调戏;近地省工夫,庄稼还偷不了,你看有多少好处哇。
生 你哪儿这么些淡话,我问你家中有事无有?
“锄麦眼”、“端粱粮”、“漫背”、“耩芝麻”、“豁棉花”、“丑妻近地家中宝”都是农民俗语,充满乡土气息。
潘显宗编的本子,尽管取材范围,表现内容有所扩大,但基本上继承了这个优点。
“诗赋弦”的文武场比较简单,初创时只用板胡、四弦伴奏,用竹板打拍子。人物上下场用小锣送上送下,人物表演时锣鼓点便停止。大锣小锣只是在开戏前用来打关通。后来为了增强音乐节奏,改用梆子代替竹板。解放后,把评剧的锣鼓点移植过来,文场增加了笛子、低音胡等乐器。
诗赋弦现存的曲牌有二十八个,群众称为“九腔十八调”,有:[斗春风][叹十声][捧捧鼓][山西落子][关东落子][坐五更][二十五更][糊涂调][夜正调][湖广调][边关调][玉美人][游春歌][剪剪花][接断桥][柳青杨][柳合园][银纽丝][大四景][软南锣][硬南锣][边桥][双瓶][呀儿哟][针蒲席]等。这些曲牌绝大部分是贾万全等老艺人,由河北民歌润饰而成,[叹十声]用于悲调,表现悲苦之情;[硬南锣]表示激昂或急燥的情绪;[大四景][呀儿哟]则用来抒发高兴、欢快的心情;[太平歌]潇洒;[斗春风]抒情;[边关调]苍凉悲壮。每个曲牌有大体的固定句式,填词时,在固定的句式内,就像写歌词一样不能把内容写完,那么再写第二段、第三段……,每一段称为“一联”,用同一的曲牌反复吟唱。唱词要合辙压韵,主要是十三道大辙、两道小辙,余外还有杂辙。
诗赋弦不论生、旦、净、丑都没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唱、念、做、打都比较自由。身段简单,没有什么特技或高难动作。演员只是根据剧情揣摩、做戏。诗赋弦都是文戏,武戏、蟒靠戏基本上没有。
“诗赋弦”易学易会,在柏村、大辛庄、南赵、东湾、北村方园十几里会者甚众。据说,演出时缺什么角色,只要站在台上一喊,马上就有爱好者上去帮台,而且绝不会唱“砸锅”。
民国初年,为诗赋弦兴旺时期,曾流行到清河西、涿县、房山、良乡一带村庄,但始终没有过专业班社或剧团。
解放后,“诗赋弦”由于没有专业艺人,加上文化部门重视不够,很多“诗赋弦”剧团改评戏和梆子,独有官庄“诗赋弦”业余剧团,能够延继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放后官庄历任的村干部,都是诗赋弦的主要演员;二是群众认为,村里先辈给后人留下来的艺术财富,应该发展继承。
“诗赋弦”的主要演员:
阎半台(原名阎永奎),唱包头,他嗓音甜美,表演细腻。拿手戏是《老妈进京》。幼时家境贫寒,官庄村 “诗赋弦同乐会”成立时,因捐不起钱粮,没能入会。可是因他对诗赋弦非常爱好,每次老师教戏,他都在一旁用心揣摩,久而久之便也唱上几口。一次,他在路上边走边唱,碰巧遇上朱广达和贾三,他二人觉得这个孩子聪明伶俐,嗓音又好,很有天资,就建议吸收他入会,而不要他捐分文。朱、贾二人眼力不差,阎永奎后来果然成为一名很好的包头演员。
邓云彬工小生,唱腔优美,表演潇洒。
张祥工丑旦(彩旦),善于表演。一次,在固安县庙会上演出《双全扫雪》张祥饰双全之母,把继母的阴险狠毒表演得淋漓尽致,以致散戏后,观众不让张祥吃饭,说她对“双全”太狠毒了。
1937年9月,阎永奎、邓云彬、张祥三人皆被日本侵略军杀害。
后来,官庄又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演员,如:张树春(初演小生后改三花脸),张喜顺(小生),邓荣(包头),张宏先(三花脸),邓永恩(包头),邓奎(小生)等。这个村不少的演员都是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现在已经传到第五代。解放以后,剧团也很注意对演员的培养,目前全团共有四十多人,而且增加了女演员。
此文原刊于《廊坊戏曲资料汇编》第一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