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茶阳''饶半城''之说由来...
来源 | 有温度的影像(ID:photo20170612)
作者 | 孤客
茶阳记忆:饶半城
前言:在梅州市大埔县,有“张半县,饶半城”之说,其中的“城”就是指茶阳城,透露出茶阳饶姓在当地社会经济、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强大影响力和控制力。
700多年前的一天,时值南宋末年,元兵入侵,百姓遭殃。此时福建汀州城内已是兵荒马乱的景象,担任城内推官(相当于现在的法官)的饶济宇忧心忡忡,先前他曾追随文天祥抗元保宋,眼看城池即将失守,结局可想而知。
(汀州古城 罗利光摄)
饶济宇满脸愁容,将四个儿子叫到跟前,国破家亡在即,已顾不得大多的离愁别绪,简单地向四个儿子说了目前的时局,最后做出人生最悲壮而又无奈的决定:饶一郎迁往武平,饶二郎迁往上杭,饶三郎迁往龙岩,饶四郎迁往神泉乡,即现在的茶阳镇。
饶四郎携家带子,沿汀江一路南迁,此时还不允许他沉缅在父兄分离的悲痛中,他要担起家庭生存的重担,擎起家族复兴的旗帜。饶四郎一家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茶阳地界。
此时茶阳已经有各种姓氏的先民在此生活数百年,饶四郎想要在此立足并非易事,从他开始到他的孙子,三代单传,在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社会里是非常不利的。
直到饶四郎的曾孙一辈,才有了三位男丁,而其中我们特别要记住次子饶绍兴,他的三个儿子非常争气,生下六个儿子。此时已是明朝初年,政局趋于稳定,百姓得到休养生息,饶氏在茶阳已传至六世,随着家庭人丁兴盛,就要按照古法分房派。
房派是介于家庭和宗族之间的社会单位,房派的出现标志着这个姓氏的繁衍处于旺盛的时候,需要外殖、析产来拓展生存空间。六个儿子的房派用旧时的“六艺”来命名,分别称:“礼乐射御书数”。
此后茶阳饶氏六房不断繁衍,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各房均有族人外迁发展,迁到云南、广西、台湾及本省的潮州、惠阳、连平、高州、阳江等地,单迁往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等地的茶阳饶姓后人就达万人之多,如今茶阳饶氏已传到二十九世。
茶阳饶姓不单人口众多,而且其宗族培养的子弟社会影响大,特别是在仕宦方面。延绵7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始终镌刻着清晰的文化烙印,并演化为一种内在的基因一直传承下来。在今天饶氏族谱中记载的先贤,无不是崇文重教,以士为荣。
过去数百年时间,这些族谱上的饶氏族人,就像一颗颗流星划破历史的夜空,留下耀眼的光芒,他们创造的不凡业绩,仍被今人铭记。
七世祖饶金,明朝成化年间中举人,担任汀州通判(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书记兼农业局长),是饶氏宗族第一个与正统王道建立联系的人。饶金在任上勤政爱民,官声颇佳,就是他上书当时的广东巡抚请置设县,将县城设在茶阳,大埔建县此人功不可没。
十世祖饶相,进士出身,为官清廉,恪尽职守,是大埔饶姓中在官场最久、官阶最高、所任职务最多的族人,其长子饶与龄亦为进士,现在茶阳镇的名片父子进士牌坊就是纪念这对父子。茶阳的宗族制度正是饶相回乡之后系统建立起来的,后被周边其他宗族效仿。
十七世祖饶庆捷,进士出身任翰林院检讨,是大埔唯一参加清《四库全书》编写的分校官,著有《桐荫诗集》等作品留世,今天读来让人不舍掩卷。
事实上,茶阳饶氏族人还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饶金步入科举殿堂开始,一代代饶姓族人前赴后继,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繁衍的蓬勃,饶姓族群日渐庞大,与此相适应的是祠堂的兴建方兴未艾,茶阳城内狭小的区域,坐落着各房派、宗族大大小小的祠堂七十多座,其中三十多座属饶氏宗族,“半城祖屋半城饶”之说名符其实,祠堂的规模和数量也反映出当时饶氏宗族,在人口、经济、文教等方面在茶阳的绝对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