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一毛不拔的当铺铺主,竟因一块上好端砚,开粥厂赈灾

古时有个当铺铺主名叫刘福,是个富户,然而他为富不仁,常常剥削村民。只要他眯眯眼,哪怕是稀世珍宝,到他那里都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物。

这年,村里遭遇连绵阴雨,房屋庄稼被泡得一塌糊涂,当铺的生意一下子火了。

然而,刘福趁机压价,来典当的人大都逼不得已等钱用,只好忍痛典当。

一天,当铺来了个书生,双手捧着一个黑包裹,胳膊下夹着一匹黑布。

书生名叫贺凡,他带来一块上好的唐代端砚,通体晶莹,方方正正,用手一敲,声音沉而不闷。

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宝贝,刘福心中暗喜,摸着那块格外干燥的黑布,问:“当多少?”

“一千两,当期两个月。”贺凡一脸不舍地说。

刘福眯着眼打量着砚台,说:“就这破砚,破布,一百两,当不当随你。”

“这可是上好的唐代端砚啊。”贺凡急忙喊道。

“来这儿的人都说自己的东西好。一百两还是看在洪灾的份上给的价,要不死当,我出五百两。”刘福嗤笑道。

“绝不死当,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这砚台名叫'脂砚’,用它磨墨写出来的字,泡水也不会发散,褪色。”贺凡说完,问刘福要来纸笔,当场演示。

只见他将黑布摊开一角,把纸放在上面,用脂砚磨墨,用笔蘸墨,写了个大大的“当”字。

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个究竟。

“这棉布是特殊加工过的,垫在纸下,吸收墨汁中的水分。”贺凡解释道。

半个时辰后,贺凡要来一盆水,将纸放进水中。只见纸张浮动,黑黝黝的“当”字不仅没褪色,反而更醒目,在场的人个个称奇。

刘福惊讶不已,安耐住心中的喜悦,将一百两升至二百两,贺凡同意了。

贺凡拿着票据,对刘福说:“平日你可以拿来作画写字,但千万不可弄坏,尤其是这块布,不能撕,不能洗,最好连纸带布放太阳底下晒,效果更好。”

“切记,吸过水的布是不能再垫在纸下写字的,要不然就没效果了。赎回当天,我可是要当面检验的。”

几天后,刘福让伙计将一些重要典当存根,全部重抄一遍。中午大太阳时,把新抄的存根连布一起摊在屋顶晒。

不一会儿,不知道哪里跑出来几只野猫,将存根连啃带抓,撕成一堆碎纸片。

原来的存根还有底稿,但这些天新增的存根,都是直接用“脂砚”的墨写出来的,刘福一下子慌了,一边封锁消息,一边奔去找村里的能人帮忙。

能人名叫乔一楚,出了名的足智多谋。一到乔家,刘福将一张银票直接塞给乔一楚。

了解情况后,乔一楚说:“既然碎片还留着,倒是有个奇人能帮上忙,此人姓聂,人称'拼图王’,只是他有些难找,习惯四处流浪。”

“只要能尽快复原存根,花多少银子都行。”刘福急了。

“他最不喜欢受人恩惠,要是有人用他的名义设立粥厂赈济灾民,他肯定会主动来找。”乔一楚说道。

见刘福面露难色,乔一楚将给他的银票递回给刘福说:“这钱就当我捐给粥厂的。”

很快,“拼图王”粥厂就开了起来。几天后,“拼图王”果然找上门来。

乔一楚向他说明缘由,一脸络腮胡子的他二话不说,让刘福准备空屋,请乔一楚帮忙。

乔一楚带着碎纸片和黑布进屋关上门后,“拼图王”取下贴在脸上的络腮胡,露出一张白净脸庞,没想到,竟是贺凡。

贺凡上前对乔一楚作揖,小声说:“冲毁的道路已修好,赈灾粮下午就到,孙县官立即到任,他代表灾民感谢您。”

“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乔一楚摆手道。

原来,前任县官因贪赃被革职后,新任孙县官担心赈灾粮路上出差错,便选择亲自押送。谁知,道路被雨水冲毁,孙县官派贺凡先到村里安抚灾民。

贺凡找到好友乔一楚,两人商量先向当地富户筹钱赈灾,唯独刘福一毛不拔。于是,两人才用“脂砚”之计让刘福出钱开粥厂。

“脂砚”的确是唐代端砚,只不过这块端砚被放在鱼脂中浸泡过半个时辰,随后烘干,再浸泡,再烘干,如是九次。

用它磨墨写字,墨汁的水分被棉布吸收后,只剩油脂附在墨上,油不溶于水,字即便泡在水里,也不会发散,褪色。

乔一楚算准刘福肯定会将以往的存根重新誊抄,在贺凡强调暴晒效果更好时,刘福肯定会拿出去晒。鱼脂一晒,腥味重,自然会引来野猫。

于是,乔一楚将几盏油灯吊起来,将黑布摊开举过头顶,灯光一照,黑布上布满油脂写的字,当铺独有的记号都显示无遗,将这些抄下来,就算复原刘福要的存根。

随后,贺凡提到除了朝廷专款,灾后重建仍需大笔资金。

乔一楚笑说:“我可以向大户再筹一部分,剩下的,就只能靠贺兄向刘福赎当时,找他筹一笔了。”

很快,孙县官带着赈灾粮赶到,灾民们顺利度过难关。

吸过水的黑布,在贺凡赎当检验时,再也没有神奇的效果,刘福为此赔了很多钱,元气大伤。

改编自《民间故事》。关注@小编一起听故事,悟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