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妈妈,必须陪我”:儿子与父亲上演“抢人大战”,怎么办?

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父亲向朋友诉苦:“我家儿子,今年8岁,整天缠着妈妈,睡觉也是妈妈陪着睡才能睡着”。这位父亲还说:“儿子很小的时候没这么黏人,但最近一年变化很大,每天只要从学校放学回来,就围着妈妈转,谁不能从他手里夺走妈妈”。
因为儿子黏妈妈黏得太厉害,这位父亲感到有些不安。他举个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某个周末,他准备与妻子一起庆祝结婚纪念日,把儿子送到爷爷家待一个晚上,谁知道儿子死活不走,硬要妈妈陪,他说了儿子两句,儿子就急了,对他吼道:“是我妈妈,晚上必须陪我”。
“我甚至能感觉到儿子的一丝仇恨”,这位父亲苦恼地说,“似乎是我是他的敌人,在他心里,我最好消失,这样他就能永远和妈妈在一起了”。
1)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当男孩进入到欲力发展的第三阶段,会对母亲表现出异常深情,视父亲为对手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6岁左右会进入性器期(欲力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对性表现出好奇,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状况。
进入性器期的男孩,总想要独占妈妈的爱,父亲则成为和自己争夺妈妈的主要对手。因此有一些六岁左右的孩子会对父亲产生敌意,形成了恋母仇父的恋母情结。
文中开头提到的8岁男孩,一年前就有类似症状,说明在7岁左右开始有“独占妈妈的爱”的欲望,这比较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论描述。另外,除客观的心理发展因素,母亲过分宠溺儿子,也是让儿子极度依赖母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2)“恋母情结”会带来什么问题?
儿子“抢”父亲的妻,说明“恋母情结”已经发展到了较为严重的阶段,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带来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造成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儿子喜欢妈妈,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是母子亲情的正常表现。也是因为如此,妈妈说的话,儿子愿意听,妈妈要求做的事,儿子也很乐意去完成。只是,若儿子对妈妈的爱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给母亲带来困扰,让父亲处境尴尬,形成比较复杂的三方心理对峙状态,让家庭成员关系变得紧张。
第二个问题:长大后很可能在情感上出现“强迫性重复”
情感上的“强迫性重复”,是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强烈的互动。也就是讲,某一类型的人身上的某些特质,对我们有特别的吸引力,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
如果孩子在“恋母情结”上陷入太深,就算长大成年了,还是会走不出那种情境。过分依恋母亲的男孩,在情感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寻找与母亲极度相似的那个人。为了得到“妈妈式的爱”,他们会喜欢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女人。
第三个问题:孩子对长大后的世界充满恐惧
8岁的男孩,仍要妈妈陪着才能睡着。倘若这时妈妈依着儿子,继续陪着他,男孩对妈妈的依恋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过他们知道,随着自己的长大,总有一天,妈妈不再陪自己睡觉。于是,他们会对长大后的世界充满恐惧,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将会伴随着焦躁、紧张、忧愁、易怒等情绪,严重影响身体发育。
3)积极介入,科学引导,才能让儿子对妈妈的爱不变味
不管是什么原因,走到父子上演“抢人大战”这一步,父亲和母亲就要放下一切分歧,共同介入,科学引导,不让儿子对妈妈的爱变味。
第一,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
孩子对父母过分依恋,一定程度上与孩子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有关。所以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主动与同龄人交往,还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父亲或母亲经常性地抽出一点时间,约上几个有孩子的家庭,一起出去玩玩。孩子从与同龄人交往中获得的积极、快乐的体验,有助于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第二,营造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情感状态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联度,温馨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冷漠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果父母双方关系不好,年龄尙小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怯懦。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怯懦又会转换为对异性家长爱恋的渴求。简而言之,母亲的过于宠爱,会让儿子“恋母”;母爱的缺失,也会让儿子“恋母”。因此我们要想帮助孩子走出“恋母情结”,就一定要营造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
第三,当儿子到了一定年龄,母亲要与他保持适当的距离
无论是儿子与母亲,还是女儿与父亲,都应保持恰当的关系,过于亲密或过于疏远都不合适。一般情况下,孩子在5岁之前会与父母分床,如果到了8岁还要异性家长陪着睡,说明家长完全没有把握好这个距离感。
5岁之后,母亲应该减少与儿子的亲密举动,也要与儿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与此同时,母亲要与儿子进行充分地沟通,跟他讲道理,以让儿子理解自己的行为。
第四,父亲补上母亲留下的情感缺位
前面讲到,儿子“恋母”,既可能与小时候的母亲过度宠爱有关,也可能与小时候的母爱不足有关。因此,当儿子渐渐长大,母亲准备与儿子保持距离时,父亲要及时补上母亲留下的情感缺位,满足儿子的爱欲依附。如果母亲在渐渐与儿子保持距离时,父亲仍整天对他大吼大叫,儿子就会更加坚信母亲的爱被父亲夺走了,对父亲的仇恨感会越来越深。
“恋母情结”虽然可怕,却并不是无法解决之问题。只要父母同心协力,不慌不乱,做到以上四点,问题应该会迎刃而解。
倘若你家孩子有这种情况,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