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怎么过中秋节?

又是一年花好月圆时,建盏君祝各位朋友中秋快乐。

喜欢建盏的朋友通常都对宋代文化有偏爱。那么宋代人是怎么过中秋的呢?

说来也巧,中秋节并不是一个“自古以来”的节日,而是从宋代开始,才成为正式的节日。而且宋代市民文化高度发展,中秋佳节时,无论是庶民还是显贵,都可同乐。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秋》中,就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中秋节怎么来的?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并且在夜空中占据醒目的位置。
即使古人不能掌握航天科技,一探月球的真面目,月球依然成为古人心中重要的事物,不仅影响历法,还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并被赋予嫦娥奔月等浪漫的传说。
中秋节也是拜月文化的衍生。
祭月习俗的诞生
古时便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礼记·祭义》中也有“祭月于坎(孔颖达疏:“谓秋分也”)的记载。汉魏以后,由祭月、拜月逐渐演变出赏月之风。

▲《礼记》书影

由于秋分祭月有时会出现缺月或者无月的情况,《渊鉴类函·岁时部》曰“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中秋有月,是岁多珠。
因此到唐代时,人们选择农历八月十五这一月圆之夜来祭月赏月,文人阶层将八月十五看作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关于赏月、咏月的诗赋之作不胜枚举。

▼明 绢本《双兔》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在宋代成为官方节日
《礼记·月令》中提到“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我国农历将秋季分为三秋,即七月季秋、八月仲秋、九月孟秋,八月十五乃仲秋之中,也是三秋之中,故称“中秋”
而中秋节成为正式节日并开始盛行,是在宋代。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将“中秋”单独列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明确指出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至南宋时期宁宗颁布假令,官员中秋休假一天,“中秋节”正式列入国家政策和岁时节日之中。虽然中秋节至南宋才被正式明文规定,但在北宋时期,中秋节就已经跳出文人墨客的高贵门槛,走向民间,自东京开封逐渐风靡全国。
宋代的中秋
通宵达旦的全民狂欢

宋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市民阶层崛起,坊、市的分离限制被打破,“住宅区”和“交易区”合一,瓦子、勾栏这样的“综合性商业中心”热闹非凡。

北宋东京开封还废除了“宵禁”法令,出现了夜市、晓市。

因此中秋作为一个赏月佳节,人们可以在晚间娱乐,甚至通宵达旦尽享节日欢愉,花光满路、箫鼓喧空,到处弥漫着浪漫与热闹的气息。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东京汴梁的中秋夜是这样的:“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宋末元初人周密《武林旧事》(武林为临安旧称)在描写临安的中秋夜市时也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即中秋的夜晚灯火通明,街上人来人往,各色货物琳琅满目,繁华喧嚣终夜不止。

可见宋代的中秋早已不是文人墨客寄情抒怀的专属,而是一种大众化、全民性的节日。
中秋之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不论在钟鼎之家还是贫寒巷闾,都有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南宋 马远《月下观梅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梦粱录·卷四》中就描绘了一幅不同阶层的中秋图鉴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不同阶层的中秋虽有差异,但无不体现出宋人的讲究与雅致。中秋月圆时,也是团圆之际,人们赏月、饮酒、吃月饼,还会放水灯、观潮等。
宋代人中秋如何赏月?
今人赏月,一般是和家人吃团圆宴,并配月饼,观看电视节目或到阳台欣赏圆月。
古人在中秋之夜,则是家家户户摆上月饼、瓜果等供品,开始祭月。仪式感挺强。
▲藻儒鉴藏《拜月图》 立轴绢本
宋代金盈之笔记《醉翁谈录·卷四京城风俗记》记载:
“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常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伫妆饰,则愿貌似常娥,员如皓月。”
人们虔诚而隆重地焚香拜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或愿“蟾宫折桂”,或愿“貌似嫦娥”,祈求月神保佑。
▲宋 绢本《瑶台步月》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祭月之后,人们开始赏月、饮酒、吃月饼。八月十五的月亮清光可爱,最宜观赏,若登高观望,则更增流韵。
《梦粱录》这样描述中秋之月:“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人们或“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
《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中秋之夜,圆月当空,人们各怀逸兴,对月品赏。
▲南宋 马远《对月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时的饮酒与饮茶
既然赏月时有祭月,有宴饮,自然少不了酒。
《东京梦华录》中虽并未直接描绘中秋宴饮的场面,但提到了中秋前夕新酒的火爆程度: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可见中秋之际家家皆要饮酒,才使得中秋新酒未至晌午便已断货。

▲南宋 马远《月下把杯图》,天津博物馆藏

宋代民间俗谚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为“四般闲事”。

中秋宴上,也有人以茶代酒,点茶为乐。当茶汤充盈盏面,搅动茶筅,茶汤呈现出雪白,正是“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的景致(陆游《夜坐戏作》)。

风雅如宋人,品茗饮酒之时必然少不了丝竹之乐。宫廷的中秋宴上,觥筹交错间,伴随着悠扬乐声,令人如痴如醉。
“南岸列女童五十人奏清乐,北岸芙蓉冈一带,并是教坊工,近二百人。待月初上,箫韶齐举,缥缈相应,如在霄汉。”(《武林旧事》)
民间宴饮,虽不及皇家气派,也有丝篁助兴,热闹非凡。“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东京梦华录》)
宋代人的“月饼”
宋时宫廷在中秋流行吃“宫饼”,民间吃的是“小饼”“月团”。这些中秋节特制的饼类,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制作方法非常精巧,这是月饼的前身。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写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 酥即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便可想而知了。
“月饼” 一词在《武林旧事》和《梦粱录》中均有记载,但只是平常市卖之物,与中秋节并无关联,很可能宋人中秋吃的“小饼”、“月团”之类就是后来的月饼,只是名称不同。
直到明代,才在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会》中出现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后来,人们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还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先画在纸上,再粘贴在饼面上。后来,直接用模子压制在月饼上,类似今天的月饼。
放水灯与观潮
中秋之夜放水灯也是宋时人们欢庆中秋的习俗之一。《武林旧事》中记载:“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当水灯浮满水面,灿若繁星之景异常美观。但在宋代人眼中,更重要的是迎接潮神生辰的到来,以此取媚潮神,祈求他不要给人们带来灾难。
而从《梦粱录》等书记载来看,这种习俗不仅盛行于沿江、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也都存在。
▲南宋 马远《水图卷之秋水回波》,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在杭州还有一个特色的中秋景观,就是钱塘湖观潮。“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梦粱录》)

▲宋 李嵩《夜月看潮》图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诗词中的中秋情结
对宋人来说,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而文人墨客则会有各种不同的情怀,想要借月抒发。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拜石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

中秋无月,壮志难酬,但有酒有歌,也足以自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而要说中秋的千古名篇,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家喻户晓的程度已经无需赘言。这阙词体现的哲思与对亲人的思念,也确实是中秋词中的经典。

▼苏轼像
时移世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距离宋代已经数百年,但国人赏月的志趣,对月圆人团圆的追求依然不变,感谢阅读此文。
(0)

相关推荐

  • 赏月 mo秋二

    中秋节这个传统佳节的由来无论有多少说法,其本质都来自于国人对月亮的原.始崇拜.既然是崇拜,就自然会有拜祭:既然是拜祭,就会有仪式感:既然有仪式感,就会摆上香案,放上女人爱吃的蜜食鲜果,一边遥祭在月宫里 ...

  • 刘晓林:月饼赋

    月饼赋 刘晓林 夫以物寄意,托物咏怀,古今不绝.月悬长空,人立厚土.每逢佳节,仰视碧宵.慨浮生其短,怨春时常去.知月不落凡尘,遂造饼于人间.饼状若月,涵情隽永,以月饼唤之. 择良材作馅,雕美纹覆面.剥 ...

  • 宋代的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 ...

  • 穿越回唐朝过中秋?怕恁小命不保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大献张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4500字 阅读需要12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灯火通明,歌舞升平 ...

  • 宋词中的中秋:听说宋代人过中秋节不吃月饼,那吃啥?来只螃蟹吧

    苏轼赏月 自唐代起,中秋赏月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风尚.王建写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之语,将浓浓的思乡之情寄于明月之中.诗圣杜甫也有一些关于中秋主题的佳作.到了宋代,由 ...

  • 聚十家博物馆之力再现宋代人如何制茶饮茶 “宋代茶文化展”在杭州开展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其最大的推手当是悠闲风雅的官僚士大夫.在茶会上,文人们既注重饮茶的环境.器具.水火.茶色,又追求精致的茶艺和茶 ...

  • 汝瓷------宋代人的神仙审美!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人就掌握了用高岭土.瓷石等物料烧制瓷器的工艺. 中国瓷发展到宋代,更是达到了历史上举世公认的顶峰阶段. 汝窑的天青.官窑的灰蓝.哥窑的米黄.钧 ...

  • “一树梨花压海棠”:一个关于宋代人的段子,却是清代人编的,这句诗也不是苏轼写的!

    提起"一树梨花压海棠",许多人都不禁莞尔一笑.这是一个关于宋代人的段子,却是清代人编的,而这句诗也不是苏轼写的.段子的相关人物,是宋代的张先与苏轼. 八十五岁高龄的张先新纳了一个小 ...

  • 岁时节日 | 宋代人的寒食与清明习俗

    寒食节为纪念春秋战国介子推而厨房断火,故名.在宋代,寒食禁火为三天,即自冬至后一百〇四天至一百〇六天,清明前三日,又称为"百五节"或"一百五"等.其中以一百零五 ...

  • 宋代人是这样写信的:起居佳胜——苏轼手札大全

    起居佳胜--苏轼手札大全 大凡古人尺牍,或叙离别之情,或询家人之安,或与同好畅述人生,或与友人切磋文艺,言之所吐,一往而情深,施于尺素,虽不计工拙,而随手挥洒之际,真意流露,若此尺牍出于名人书家之手, ...

  • 宋代人爱穿什么颜色花样?印染技术已较为全面,色谱也更齐全|宋朝|印染|唐朝

    宋代,印染技术已较为全面,色谱也更齐全.尤其是染缬加工极为盛行,技术也有发展.如,印花已经专门化,所印花纹更加精细.有种适用于生丝织物的碱剂防染法,能使染后的布面颜色显出深浅不同的花纹.还有硫磺熏葛布 ...

  • 第279期 | 从一次水下考古挖掘,看宋代人的创业和创新

    我们国家水下考古其实起步比较晚,但现在已经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了,姜所长是我们国家水下考古的著名专家,曾亲身参加过"南海一号"沉船的挖掘.整理工作. "南海一号" ...

  •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宋代人的风雅生活

    宋代文人的生活非常风雅.雅致.怎么个风雅法?<梦粱录>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看看这宋朝文人四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