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圆明园——走进圆明园展览馆
作者/临海凭风
除了"方外观",讲解人带领队伍去了圆明园的展览馆,我也跟随讲解人去了。圆明园的展览馆位于圆明园西洋楼前,建于1979年。该馆有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影视录像,有按原貌复制的"圆明园"微缩模型,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并再现了一代名园的兴盛历史。
展览馆共两个展厅,第一展厅、第二展厅大部分以圆明园的营建、盛况为主要内容,第二展厅有部分为圆明园罹难、圆明园复苏的有关资料。展品有150多件,整个展览以图片、照片为主,模型及实物为辅,每件展品都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
这里有圆明园未被破坏时的照片原样,还有被烧后的图片,大都是外国人拍照的。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没有圆明园展览馆,在圆明园废墟区建了这个展览馆真好,让游人对圆明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五代皇帝的不断经营和建设,历时160余年,建成一座规模宏大、景色秀丽的皇家园林,被特称为“御园”。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众多的名园胜景,吸收了西洋的建筑形式与造园风格,并将各种园林风格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营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高度文明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但不幸的是,这座一代名园竟于1860年和1900年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野蛮焚毁和洗劫后,所有建筑、文物都已荡然无存,成为一片废墟。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圆明园遗址十分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并在1976年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对遗址进行保护、整修和利用。1979年,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建立了圆明园园史展室,1985年,在西洋楼远瀛观遗址西侧新建圆明园展览馆。
这两年又继续对圆明园废墟进行考古发掘,有众多新发现——深埋在地下的文物重现光明。因为当时焚烧后,尤其是西洋楼都是石料的,埋下来,经过多年的雨水特别是泥土淤积,经过挖掘确实有不少新的发现。
馆内展出再现圆明园盛况的全景鸟瞰油画,全景沙盘,呈现了圆明园昔日优美建筑景观。
“圆明园四十景”、“西洋楼二十景”图片及部分景区的建筑模型以及反映圆明园遭劫、圆明园复苏为主题的历史照片及有关书籍和部分实物。
在展览馆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曾对圆明园遗址的利用有过重要指示,题为《圆明园两条石鱼沧桑回归路》将圆明园修复工作介绍的很是详细。
大鲤鱼的失而复得完全是个偶然的发现。从海晏堂前“游走”的大鲤鱼,其实也没走多远,就在离它的故里大约16公里的西单横二条的一处四合院里住了不知多少年。西单的主人没事还经常给它们浇浇水,从来不让孩子爬到它们身上,所以在人们能记忆到的半个多世纪里,它们没有受到任何损坏。
2003年四合院主人为石鱼浇水的画面被偶然经过的圆明园文物科小伙子看见了。他当时正在各处寻访圆明园的流散文物,正好从门缝里看到了这对石鱼,但是没能看清。又过了两年,小伙子突然发现一张老照片上的石鱼与他在西单看了一眼的石鱼非常相似。在他为这对石鱼进行了拍照和测量后,终于确认了这就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那一对会吐水的石鱼。
2008年4月30日,从西交民巷87号院收回了圆明园大水法石鱼,这对石鱼虽然在西单古老的四合院内深居,但是据担任过西长安街派出所外勤的警官说,它们起码被两拨盗贼惦记过。一次是小偷从另一个院子里钻到这个独门独院中行窃,还有一次是文物贩子趁院内有人装修,塞了俩钱给民工,就把石鱼抬走了。好在石鱼太重,搬一段路就搬不动了,最终被主人发现。石有惊无险,再次回到了四合院。这才有了回归圆明园的机缘。游人在圆明园展览馆内有幸见到大水法的石鱼,不不说是冥冥中的一份幸运。
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就像一张纸被撕成了碎片,从天上一扔,随风曼舞,落脚点有些凌乱,有些无序。你需要一点一点,找准位置,把它拼接起来。做这个工作,很难,我们拼其一生,也可能只是拼出一小块来。游览这样一座疮痕累累的皇家“万园之园”,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2020\11\26
【相关阅读】
#圆明园#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