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25丨酝酿中的新政
△罢免卫绾
引起汉王朝举国上下热烈反响的诏令求贤,着实为刘彻网罗了不少能臣,如董仲舒、东方朔、公孙弘这些人,都是在此时被刘彻收入麾下。当然,要说最称心的,非董仲舒莫属。
然而,深得君心的董仲舒最终却没有被刘彻留在身边任用,而是以国相之位派给了江都易王刘非。
这刘非可不是个好相于的人,他是刘彻同父异母的哥哥,“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以蛮横、粗暴而闻名。将董仲舒这样的人才拱手相让,刘彻难道就不会有所顾忌吗?
连刘非都觉得,刘彻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了董仲舒这样的人才,说不定还能有些许“谋权篡位”的机会。是刘非高估了董仲舒吗?并不,恰恰相反,刘非真是低估了这位刘彻送来的“帮手”。
刘非原本指望董仲舒出谋划策夺取王位,然而几年之后,非但没有密谋出什么结果,反而是浪子回头,一改过去狂妄骄奢之姿态,变得尽忠守则,忠君孝祖——被董仲舒教化了。
就在董仲舒维稳刘非之时,刘彻也没闲着,趁此机会将朝中重臣来了个大换血,丞相卫绾竟首当其冲。
这卫绾为人敦厚老实,勤勤恳恳。虽然他是文帝时的旧臣,也做过景帝的丞相,但他还是刘彻为太子时的老师,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为何刘彻竟不念及昔日的情分,将其罢免了呢?
只能说,但凡是个人,就会有私心,老实人也不例外。
记得当时在听闻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卫绾立即向刘彻上奏说:“陛下,全国各地举荐来的贤良,凡是研究申不害、韩非子、苏秦、张仪学说言论的,都有扰乱国家政治之嫌,请一律遣返吧!”
确实,这些言论都是属于法家或纵横家,与刘彻的一贯主张并不吻合,因此,对于卫绾的建议,刘彻欣然应允。只是未曾想,数月之后,卫绾竟被罢免了。明面上的理由是:景帝卧病期间,官府中很多无辜受冤的囚犯,卫绾这个丞相做得不称职。但事实上,是因为此前卫绾的那番奏表暗藏私心。
卫绾有何私心呢?倒也不是为了什么钱权富贵,而是他的信仰。卫绾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子信徒,信仰黄老之学,因此,此前的请奏,为的并不是刘彻推行的儒学,说到底,他与刘彻并非同路人。
卫绾走后,由窦太皇太后的侄子窦婴接替丞相之位,王太后的兄弟田蚡为太尉,还有新人赵绾、王臧分别被封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这四人中,窦婴和田蚡喜儒学之道,赵绾和王臧也都是儒生,可见刘彻抵制黄老之学的决心。
除这四人之外,御史大夫赵绾还向刘彻推荐了一个人,就是他的恩师——申培公。
申培公是荀子的徒孙,在鲁地(郡治为今山东曲阜)是远近闻名的大儒,也是西汉“今文诗学”中“鲁诗学”之开创者。
这里,我们简单解释一下“今文诗学”和“鲁诗学”。
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汉朝时,有一些儒家弟子专门向人讲授《诗经》内容,即“传诗”。后来,因不同的传诗风格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申培公则是鲁地一带“鲁诗”流派的创始人。而“今文”,则是对当时流行的隶书书法的别称,与之相对的是“古文”,即籀 [zhòu] 文,也称大篆。
话说回来,赵绾向刘彻推荐了申公,刘彻是如获至宝,便在第一时间派出使者带着礼聘和安车驷马前去相迎。
待申公入朝后,刘彻迫不及待地问道:“先生,请问您可有关于国家治乱的良策?”
已是耄耋之年的申公,捋了捋花白的胡须,淡淡地说道:“要治理天下,并不能只靠说得多,只看努力实干得怎么样罢了!”
听到这样的回答,傻眼的不止刘彻,还有赵绾。刘彻对申公可是抱着极大的期待,而如此平淡的回答着实令他有些失望,而赵绾心中更多的是惶恐,刘彻可是堂堂帝王,哪是这三两句话能够打发的呢?
既然申公已是言尽于此,刘彻便也没有追问。只是,令人不得不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乱”令刘彻如此迫不及待向申公询问解决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