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重的猫腻
重要提示:
本文著作权(解释权)属原创作者,或资料提供者;财税微波 仅提供传播平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处理;可通过文末留言,或与“财税微波” 或 “丁潇” 或 “作者” 联系,进一步沟通交流。以下为本文: 前 言 进出口报关单上有毛重与净重两个栏位,毛重-净重就是皮重,而这皮重应该是出口成品的包装材料的重量。皮重与成品净重会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有经验的海关人员是有办法轻易的看出猫腻,这些经验都会被金关二期纳入系统核算。 实际案例1:皮重比净重多 2012年5月某日,报关行来电声称今天出口的八个柜子全部查车!我接到电话,立即要求船务小龙把资料打印出来并且过一遍。突然听到一声尖叫!(女孩子多的办公室就会有这种情况,时不时就给你来个尖叫!) 经理,我知道什么情况,我的错误!(船务L小姐对我坦白这么说,一时之间大家的眼珠子都投放在她的身上)。 深入了解得知,她在excel里面的Packing转到报关用的《装箱清单》,误将本来在Packing里面的合计贴到《装箱清单》的明细区,然后《装箱清单》的合计重复加了一次合计,直接导致某一份《报关单》的皮重大于净重。 当我将这个实际情况反馈到报关行,报关行的F先生检查过后,确认我说的逻辑关系。而海关查验科科长听闻此情况后,听说是哈哈大笑说道:这是今年碰到的最好笑的笑话。(听说还打趣讲了这么一句:木乃伊都没有那么大的皮重比例。) 这八个柜子在第二天查完货、删单重报后,顺利出货到香港。等待我回工厂的礼物是这个L小姐的辞工单已经静静的躺在我办公桌上,心高气傲的她,觉得没面子,坚持离职,而且是第二天就立即消失,简单的说,就是急辞工。 先是报关员与内关集体离职,现在这个进厂不到两个月的船务妹妹还要急辞工,于是我召集全体财务人员,主题是还找不找报关员、船务,然后我将相关的工作内容与执掌、注意事项等解释一遍,大家七嘴八舌的,我等大家讨论的差不多,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结果出乎我意料的,居然在座的财会人员100%都反对再聘请报关员与内关(包括对账与船务)。 既然不再聘请,那么就是财务将关务的工作予以吸收合并。次日,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做了紧急安排,并带三个要开始处理关务相关工作的妹妹们到海关,由报关行老板帮忙带着从内勤、综合业务、稽查、查验等科室走了一圈,尤其查货现场逗留了近30分钟,就是为了实地了解整个的作业情况。 接下来六个多月的工作调整与适应,终于把关务的工作分散在相应的流程与控制点上,并保持业务稳定与开展。 实际案例2:货物皮重与报关单皮重不一样 2013年8月,某日在看平衡表(相当于财务的资产负债表)时,看到某种特制油墨居然累计到7月的进货才120KG,灭失高达90多KG,怎么会这样呢? 调出1~7月所有的进货资料,检查一番数量、金额都符合,怎么回事?忙了一整天,居然什么都没发现!记得我的心理学老师说过,一时没进展的工作,可以暂时先摆着,等忙完再去看。 晚上十一点多,签完所有的传票后,将桌面收拾一下,这又看到油墨的工作底稿。顺手放进背包,带回宿舍。 洗好澡,冲杯咖啡,再拿起底稿从头看一遍,翻着翻着,突然发现这么皮重有点怪怪的,而且居然20KG的包装,不同的批次的毛重会不一样?于是拿起计算机核算了一遍,将7个月的数据全部摘录下来,一一比对,然后核对到报关单去,猛然发现报关单的数据都比订购单上面的还多,差额居然都体现在退货单上?!把这些疑惑一一摘录下来,写好接下来的稽查程序后,已经半夜两点多。华南的台资厂就是这点不好,下班跟没下班差不多。 次日,让人将2011~2012的数据全部找出来,情况也是一样。找采购、仓库等人了解实际情况后,我让采购call那个供应商的报关员与厂长过来开会。 会议一开始,我拿事前准备好未开封的油墨,然后当场拆封,当我要将包装纸箱进行过磅的时候,那个厂长示意不用继续了,然后很诚意的咨询我,是怎么个打算。 原来对方是因为合同不平衡,所以用这种方式冲合同,就是减少皮重算到净重上去。最后达成两点,第一个是他们报他们的,但要提供正确的信息给我们报我们的,第二就是为了冲过去累积的差额,核算后确认后面几个月临时改成国内购料,而且对方允诺总价不变下给我们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对方报关员还不死心的说,齐经理你不能这么油盐不进的,大家都有难处,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我回答这个报关员的是,帮忙当然可以,既然是一日游方式,早就应该坦诚相互对对,用我们刚才说的,你报你的,我报我的;而不是骗我们多报关进来,还私底下搞退货不入帐的方式。 其实,这是个联合舞弊案件,只是涉及金额不大,所以就大事化小来处理而已。 实际案例3:固定的皮重率 音箱,是音响的配件之一,简单的说,我们工厂生产的音箱接上「功放机」就成了一整套的音响。音箱的主要构成有木质外壳或塑胶外壳、喇叭、音频线材,而塑胶外壳的模具,也是工厂内部的模具车间设计、生产,多出来的制程能力还可以接单外销。也因为整个音箱的主要配件与制程都在厂里,属于所谓自制率比较高的,管理起来自然错综复杂多了(包括了保税合同的管理与成本核算都相对复杂很多。),但对于经营者而已,承受景气的能力还是有的,所以在2012、2013年的期间,同样的音箱厂,别人亏本的时候,我们可以小赚,别人小赚的时候,我们有不错的利润。 木质外壳的主要原料是刨花板,而且指定马来西亚的一家厂,相对的泰国、印尼都有供货来源,但经过日本索尼的测试,是不合格的,据说是因为影响「音质」,所以我们的刨花板一直就是向马来西亚这家厂购买。 对于我们来说,刨花板的损耗率一直是个头疼的事,因为海关保税合同给的损耗率与实际相差有段距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终于能向海关申报比较符合实际损耗率的保税合同。这样过了几个月,差距还是存在。 2015年5月某日,在检查该月份刨花板账单时,让我看出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所有的报关单的皮重都大约是毛重的5%!怎么可能这么刚刚好? 于是我调查相关信息显示: 1)打样时对于刨花板的重量都是实际称重; 2)进口验收时,从来没过磅过皮重; 找来马来西亚公司的中国区办公室代表,据说马来西亚那边装完货物有过总重,但未曾过磅过净重、皮重等,而且据说每一批都不会一样;采购对此有异议,但待过化工厂、夹板厂的我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就暂时按兵不动。 接着我从相关的文件与供货商的资料汇整成一套核算方式: 长(mm)×宽(mm)×厚度(mm)×密度×片数=刨花板重量(净重) 但实际拿起供应商给的Packing居然发现,很奇妙,每一份都是5%的皮重,然后净重都跟我用公司核算不同,反推密度,居然都小于「标准密度」。 密度,会受到刨花板的胶水量、木屑量的影响,简单的说,同厚度胶水多些就重一些,胶水少一些就轻一些。然后我就去请教工程的老大,问问最近的刨花板,他们有没有检测,会不会影响产品的「音质」? 会!但客户、我们工程、最终客户索尼都没人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也就没有继续深挖下去。 按核算皮重应该不到2%,现在供应商以固定5%申报的结果是我进口量短少,但出口还是那么多,这样会导致我合同溢盈,通俗的说,就是盘盈。这一本合同盘盈是虚的,结转到下一本合同,就会盘亏变成实的,那岂不是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当我拟定计划,准备要继续挖掘下去的时候,没隔几天听到老板宣布,把工厂联同员工一并卖掉,然后很快我就被架空,什么事都不能碰。这事情,也就变成我心中一个没解开的结。 一点点心得与感想 这些情况从日记中摘录下来,汇集后,只为做为实际操盘人的范例与参考。 我还是想说,那些利用海关不容易稽查你皮重的,自己小心了:就我所知,皮重率从2003年就开始纳入海关系统的检查项目。夜里走多了,早晚摔个鼻青脸肿。 企业在进料验收的内部控制上还是要多长点心,不要在实际货物的重量上被做了手脚,还不知道。这样的风险对企业而言,根本没必要去承担。 齐至德(DALECHI)2019-6-3于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