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

25.“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
庄周《庄子·齐物论》中有一篇寓言故事,是这样说的: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过来就是这样: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读完这则寓言故事的人,通常会笑话这些猴子——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最后加起来的总数不是一样的吗?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这则故事用来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以免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猴子却因为早上变成了“四”而感到非常开心。
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因为早上多了一个而不去在意晚上少了一个?
很多经济学家,对此做了一个分析:
为什么“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能给猴子带来不同的感受?因为这其中的“效用”是不同的。
什么是效用?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效用”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突破。物品效用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产生于物品的属性,是客观的;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
有的经济学家还指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和激励效果不同,“边际效用”是经济学术语,是说当使用最后一件商品时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就是边际效用。一天都是七个橡实,早上三个,晚上四个,那么,猴子就有可能要将早上的三个橡实分到早餐与中餐中,早餐两个,中餐一个,或早餐一个中餐两个,都会导致其中一餐的食物匮乏;而到了晚餐,也许吃到第三个就饱了,第四个就过犹不及了。因此,晚餐的最后那个橡实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远不如“朝四暮三”的所产生的满足感强。
刚来杭州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额并不高。后来,教育局考虑到年轻老师生活压力大,于是从学年结束时发放的绩效工资中每个月抽取一千元提前发放,老师们都很高兴(起码我是很高兴的,那个时候要交房租,交完房租就所剩无几了,这一千元相当于雪中送炭)。其实发放的总额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边界效用”吧?平日里匮乏太久,画饼充饥,到了最后,等真正的饼到来的时候,就怕连吃饼的力气都没有了。因此,不再笑话那只猴子了,也许,我也愿意做那只猴子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