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以内经伤寒论五种温病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张锡纯论温病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第50篇原创文章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此仲景论温病之提纲。
但是提纲虽然很详尽,但是却未列出治温病之方。但详尽掌握伤寒论的条文,可知《伤寒论》中,原有治温病方,只是因为语法的不同,容易忽略而已。
61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这条的意思是此证既然发汗后不解,必是用辛热之药,发不恶寒证之汗,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也(提纲中所谓若发汗,是用辛热之药强发温病之汗)。其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身灼热及后所谓自汗出、多眠睡、息必鼾也。睡而息鼾,醒则喘矣。
此证既用辛热之药,误发于前,仲景恐怕医者见其自汗,再误认为桂枝汤证,故特戒之曰∶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此节与温病提纲遥遥相应,合读则了如指掌。所以可见麻杏甘石汤,诚为治温病初得之方。
张锡纯根据《内经》、《伤寒论》将温病分成五种类型:
一为春温。其证因冬月薄受外感,不至即病。所受之邪,伏于膜原之间,阻塞脉络,不能宣通,暗生内热。待至春日阳气生发,内蕴之热,原有萌动之机,而又外感风寒,体内阳气外出抗邪,则陡然而发,表里俱热,这就是《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具体表现。具体治疗发放,宜张氏自拟凉解汤。热甚者,治以寒解汤。有汗者,宜仲景葛根黄连黄芩汤,或以张氏和解汤加生石膏。
二是暑温,其热尤甚。初得即有脉洪长,渴饮凉水者,宜投以大剂白虎汤,或张锡纯仙露汤。
三是风温。外感之气已转而为温,故不名曰伤寒、伤风,而名风温,即《伤寒论》中所谓风温。但其证有得之春初者,有得之春暮者,有得之夏秋者,当随时根据寒热,参以脉象,而分别治之。若当春初秋末,时令在寒温之间,初得时虽不恶寒,脉但浮而无热象者,宜用清解汤,加麻黄一二钱,或用仲景大青龙汤。若当暑热之日,其脉象浮而且洪者,用凉解汤,或寒解汤。若有汗者,用和解汤,或酌加生石膏。
四是湿温。其证多得之溽暑。阴雨连旬,湿气随呼吸之气,传入上焦,窒塞胸中大气。因致营卫之气不相贯通,其肌表有似外感拘束,而非外感也。其舌苔白而滑腻,微带灰色。当用解肌利便之药,俾湿气由汗与小便而出,如宣解汤。仲景猪苓汤去阿胶,加连翘亦可用。至湿热蓄久,阳明府实,可治以白虎加术汤。或者以白虎汤以滑石易知母,又或以生薏米代粳米。
五是温病内虚。“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其证即寓于风温、春温之中。因为内虚之人,易受外感,而阴虚蕴热之人,尤易受温病。所以无论风温、春温之兼阴虚者,当其发表、清解、降下之时,皆宜佐以滋阴之品,若生山药、生地黄、玄参、阿胶、生鸡子黄之类均可酌用,或宜兼用补气之品,若白虎汤之加人参,竹叶石膏汤之用人参,诚以人参与凉润之药并用,不但补气,实大能滋阴也。
六吉堂:倡导天人合一中医生活
关注中医六吉堂
来自秦岭深山的民间中医平台
每天5-10分钟
分享经典中医理论及临床验案
中医外治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