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增权理论

增权理论

【概述】1976年索罗门在《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中提出增权理论,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力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要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的帮助并不是“赋予”服务对象权利,而是挖掘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对抗外在环境的压力

【基本假设】

1. 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根据索罗门的总结,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有3个:(1) 受压迫团体的自我负向评价;(2) 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3) 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2.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3. 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中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社会工作者给予服务对象的帮助不是像向服务对象输入权能,而是通过鼓励他们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以促进其内在潜能的发挥;

4. 受助人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型的伙伴关系。

【服务目标】

1.帮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服务对象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4.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服务原则】

1.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

2.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3.人们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作者;

4.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相互增加权能;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

6.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表达;

7.社会工作者应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

8.社会工作者应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

9.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

10.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个人层次(合作关系,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

(2)人际层次(评估权能动态机制,人际互动状况)

(3)环境层次(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行动)


“增能”一词是社会福利界的用语,从Empowerment翻译过来的,又可译作"充权"或"赋权",意思是让人有更大、更多的责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增能"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Solomon提出对被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从而把增能注入了社会工作,甚至社区工作的议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能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提倡的重要价值观念和工作模式之一。

  增能是个人在与他人用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增能观点的基本假设有以下几点:

  (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所以会处于弱势地位,并非他们自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们长期缺乏参与机会所导致。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有三个:一是受压迫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二是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三是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3)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服务对象的能力不是助人都给予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有效互动,从而能实现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