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别成为新一轮的折腾!

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概念并将之上升成国家战略后,我们这些近二十年前开始推动新时期乡村建设的同志实在是有说不出的激动,因为我们过去所做的,正是今天中央在大力倡导的。在这片土地上,乡村的春天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各地政府从过去我们苦口婆心请求合作而且大多吃闭门羹甚至被扫地出门的境况到张灯结彩式的欢迎,确实有让人忍不住想唱一首春天之歌的冲动,时间开始了。

但是且慢,在这热气腾腾的乡村振兴大餐上,我却听到了磨刀霍霍的声音。各色人等,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术社会,都撸起了袖子,准备要对乡村下手了。近日听到一件事,说某地准备举办一个大论坛,要花几百万,其中近百万是给某大学某个搞规划的机构的,算是会务组织费,而这种会这个机构一年要在全国各地举办三四次。我这一听,脑子里就冒出“折腾”两个字来。这让我想起十余年前开始的新农村建设和五六年前开始的美丽乡村建设来,尽管这两波建设在农村某些硬件的改善上功不可没,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折腾”,只肥了少数人的腰包而已,农民背井离乡的趋势没有改善,乡村的教育和文化越来越没落,乡村的土地、水和空气也愈加受到污染。为此,我还写了《农村成功学》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乡村思维》这两篇文章,希望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正本清源。

现在乡村振兴来了,它是否仍然会陷入“精英俘获”的逻辑,只成为少数人的盘中餐?如果我们仍然在过去的思维里来思考乡村振兴的问题,我的这种担心就决不是多余的。所以第一步,我们需要先停下来,往回看,了解我们走了什么弯路?为什么会走进这些弯路?如此,我们在继续往前走的时候才有可能一路顺畅。根据我的初浅观察,我试着来对这些“弯路”做一个简单梳理。

首先是“水泥思维”、“城市思维”主导一切。这一点你从乡村中的水泥河道和各个角落的水泥覆盖,以及乡村中到处充斥的城市草皮公园和绿化苗木、假山假景、大广场就可以看出来了。而乡村有其自身的生命肌理,有其自身的审美趣味,是不能被水泥和城市美学窒息的。

其次是“短平快”的思维成为指南针。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无解的体制机制问题了,当然也是时代使然。因为工业时代的本质是“快”,快速地撷取,快速地周转,快速地获取利润和政绩。但乡村社会的本质是“慢”,是快不来的。当这种“快思维”进入到“慢乡村”,必然就是快速地破坏乡村。在这种思维下,协助农民组织起来等等更根本性的工作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

再者是乡村被各种既得利益者绑架。以乡村规划为例,由于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很多规划从业者包括大学的建筑、规划院系转向方兴未艾的美丽乡村建设,他们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复制粘贴”为工具,并且抢占美丽乡村建设的话语高地,营造出乡村“一规就灵”的氛围,今天来这么个“模式”,明天来那么个“样板”。不少乡村动不动就有五六个版本的规划书,却没有一项能落地的;有些机构给一个村庄做规划,动辄好几百万的收费,还说算是优惠的。而且由于这些人占据了话语建设的优势,把乡村建设引向乡村建筑/乡村规划等狭小的领域,将社会对乡村的关注庸俗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对乡村的善意短期化。其结果就是乡村本来就不多的资源被浪费,政府资源被少数乡村获取,最终肥了这些既得利益者,而乡村更本质的问题却被掩盖了起来。

另外就是乡村被“旅游成功学”包围。当你问起任何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未来要怎么走时,当地的干部,县乡村三级的,无一例外地,他们会告诉你六个字: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俨然成了灵丹妙药,包医乡村百病。有些乡村,已经开始进入第二第三轮的美丽乡村建设了,仍然只是在一些所谓的旅游线路上涂脂抹粉,村庄内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它事务却不闻不问。这么一来,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成了为少数游客服务的建设,而且试问一下,全国有几个乡村是靠着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的?和乡村旅游成功学相伴左右的,还有民宿成功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已深入骨髓。这可以说是这几十年市场主义的功劳了,整个社会只认钱,没有钱一切免谈,财富代表着进步的观点大行其道。具体到乡村,从上到下,也是被金钱左右着,不管是目标,还是手段,就是要有更多的钱,乡村的发展被简单地定义为积累更多的财富。美丽乡村建设也被这种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左右着,而眼里只有财富,没有其它。熟不知,乡村尊严丧失的原因正是这种经济发展逻辑,这一逻辑的本质是“你多了,别人就少了”,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是大量的生产,大量的消费。这种经济思想的逻辑里没有弱者的利益,没有生态的观念,是与生态文明时代背道而驰的。

以上是我的梳理,相信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期待有更多的讨论,能让我们更接近问题的本质,进而更好地展望乡村振兴的未来。

那么,乡村振兴工作要如何从过去中吸取教训呢?显然,问题出来了,道路也就出来了。

第一重要的,乡村需要重新树立起自信来,要相信自己的文化,相信几百上千年沉淀下来的在地知识的价值,要相信一字不识的老人的智慧,要相信人民的力量。从钢筋水泥里生长出来的城市知识系统有其自己应该呆的位置,但运用到丰富多元的乡村社会,则多半会水土不复,必须先成为在地知识的小学生,学习个五六年后再谈其它的。比如规划,我提出过“人民规划”的概念,本乡本土的人要充分运用祖先的智慧,树立信心,自己成为规划的主力,有章有法地循序推进,而不要被走江湖式的所谓规划师或政府的政绩观左右。农民潜在的力量要释放出来,要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自信心的树立是第一步。

其次,在这种信心的基础上,要谋求构建乡村自主的互助的经济系统,一方面通过合作凝聚内部的力量,一方面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乡村振兴,要有自己的乡村经济学,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在地的经济系统,如此,农民才有可能成为经济的真正主人,而不会被左一个乡村旅游,右一个民宿经济给忽悠,也才能逐步从城市经济的依附中摆脱出来。同时,需要摆脱金钱至上的魔咒,从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咒语中解放出来,重建乡村的人文系统,这是使乡村在这个时代重获尊严的必经之路。这条路注定艰难而漫长,但为了乡村的更远的未来,却又是值得为之努力的。而且,我相信,乡土社会固有的文化力量将战胜使人类急剧堕落的时代趋势,并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

乡村振兴如果没有对乡土社会的基本信任,没有对人民力量的信任,没有对过去经济思想的纠正,没有树立起生态和人文的意识,没有农民的合作,则注定是走不远的,只会成为新一轮的折腾而已。

愿乡村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祝福。

作者丨邱建生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