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败的开始,为何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无法再创盛世?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相较于整个大唐的历史仅仅八年时间,可谁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场叛乱,导致唐朝一蹶不振,最终走向灭亡。
在不少人看来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败的开始,可之后的唐朝依然存在了一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唐朝为何无法重回巅峰?
如果把安史之乱比作唐朝疾病的爆发,而在爆发之前必然也有所征兆,安史之乱只不过是把唐朝的病症表现了出来。
其实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便已经有了颓废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兼并造成的流民问题,二是节度使专权造成的藩镇割据。
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将继续强盛下去,因为当时的大唐在唐明皇李隆基的治理下一片兴兴向荣,然而就这么看似繁荣的王朝却也有着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况。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到了后期都有一个问题即土地兼并。玄宗后期的唐朝便是如此,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大量流民产生,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始终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后期的农民起义正是导致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人说唐朝亡于藩镇割据,而藩镇割据的成因早期也是唐朝强大的标志。从初唐到盛唐朝廷一直致力于开疆拓土,然而边远地区的管理对唐帝国来讲一直是个问题,为了很好的管理边疆一带,于是地方节度使应用而生。节度使不仅仅是边关大将,到了后期掌握地方军队、财权乃至官吏任命,如此已经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因为承平日久导致内陆腐化且军队战力低下,而边境一带尤其是安禄山所掌握的范阳、成德、魏博三镇兵强马壮,从而发生叛乱。
表面上唐朝用了八年的平定了安史之乱,同时也表现出了当时唐朝政府的无能为力。除了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主谋身死,其他节度使反倒成了唐朝安抚的对象。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皇权旁落,宦官、权臣甚至可以废立皇帝,而地方流民四起、藩镇割据,虽然唐朝政府名义上依然是天下认可的皇,然而更像是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不再对帝国具有实际的管辖权,后期遇上黄巢这根搅屎棍,唐朝中央同地方藩镇的平衡被打破,终于在907年结束了三百年的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