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寒寒话暖砚
提起砚台,大家都不陌生,这可是中国古代文人文房四宝中重要的一角,书法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文房次不仅可以用来书写实用,还尽可用以赏玩,这砚台自然也是,以前艺美君就给大家介绍过砚台这种文房瓷,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这砚台还能有升级版,这升级版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暖砚”。
这个暖砚究竟是什么来头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
众所周知,这瓷砚便是烧制成砚形的瓷器,除砚堂中间研磨处外都上釉,瓷砚是随着魏晋时期制瓷业的兴盛而产生的,一直到了明清,仍有人制造和使用瓷砚,甚至到了今天,依旧不乏其身影,但相对较少,除了当今最为常见的石砚之外,瓷砚基本被用以为瓷人或是文人骚客所赏玩,这是因为瓷砚砚面坚硬光滑,磨墨时不下墨,所以实用性不很高。
瓷砚作为一种瓷质的砚台,用细密瓷土烧制,外有纹饰砚心处不施釉,以便研磨,古代的瓷砚,远没有石砚和澄泥砚发墨好,但在古代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只有就地取材制作砚台,因此,在一些陶瓷产地,就出现了瓷砚,文房用具历来是收藏佳品,其中瓷砚更是文房收藏中的上乘,瓷砚也是形态各异,五彩纷呈,也是陈设瓷的主要内容之一。
冬日再冷,暖砚有约
但是瓷砚是有其自身优势的,瓷器耐高温,瓷碗在冬天就可以加热作暖,加之瓷器在制造时的可塑性很强,所以三国两晋时,文人用瓷造型时尚,把许多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如蛙盂、三足熊砚、免形水丞、用虎头作洗的足,或与龙风等珍禽异兽组成花纹带装饰在器物上,这是当时一种审美时尚,对某些动物留有特殊崇拜和喜爱的传统心理。
现在的冬日即使再冷,似乎也很难见到砚台结冰的景象了,对于古代的北方人而言,冬天最麻烦的事莫过于写字,因为室温一旦降至冰点以下,砚台就会结一层薄冰,此时若用笔去舔墨,笔和墨就会冻结粘在一起,字也就写不成了,为了能在冬天继续写字,稍有财力的文人会使用到一种特殊的砚台,这就是暖砚。
暖砚一探究竟
除却我们的主角陶瓷暖砚之外,还可以结合其他金属材质制成,暖砚造型多样,一般都是底座较高,有二层至三层结构,暖砚的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水暖型”,即在墨堂之下凿出空腔,通过注入热水使砚面的温度升高,另一种则是比较常见的“火暖型”,即在砚面之下制成空腔,引入炭火烧烤或置放油灯加热。
暖砚集制砚、铸造、雕刻、陶瓷艺术等工艺于一体,构思精巧,造型独树一帜,有着其他文具所不具备的独特文化魅力,时至清代,暖砚更是受到皇室贵胄的青睐,清宫旧藏的暖砚因受皇帝督办,因而工艺价值极高,清宫内务府有专门为皇帝制作御用暖砚的工匠,暖砚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日常书写,而是兼有陈设欣赏的效用,最关注暖砚的人当属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与暖砚
根据清代内务府造办处遗存的档案和故宫收藏的清代实物统计,雍正皇帝收藏使用过的砚台多达上百方,而其中最令雍正皇帝感兴趣的是一种用火加温的陶瓷砚台,他认为在金属砚底部生火加热不妥,多次下谕旨命令造办处工匠改进。
雍正十年有一道上谕中提到:“看前做过的暖砚,其形俱高,因火在底下,不得不如此做高,何必将火做在砚底?砚旁另做一炉,炉下安足,上安铜丝罩,使火气透入砚底,砚既然可热,炉亦可以烧香,”如此看来,雍正想给暖砚加配“暖气”,真可谓别出心裁,九个多月后,造办处果然做成两方带有“暖气”的暖砚。
然而进呈雍正皇帝后,他并不满意,还说:“暖砚做得高了,再做时矮些,其盛水处亦深,再做时高矮留一指,”于是翌日又传旨:“暖砚做得不如意,火炉下的如意脚不好,或悬着,尔等酌量改做,”据说之后造办处又费时十个月,才做出了让雍正皇帝看得上眼的暖砚。
如果要探究起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为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砚台浓缩了中国历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