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164 风雨飘摇
NO.164
因为这段时间,长安城内相继死了两个重量级人物——太上皇李隆基和皇帝李亨。
先是李隆基。
公元762年四月初五,在太极宫中度过了一年多孤寂凄清的日子后,78岁的李隆基终于油尽灯枯,撒手人寰。死后他被追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清朝后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也称其为唐明皇。
李隆基在位达44年之久,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也是所有唐朝皇帝中最长寿的一个——对一般人来说,长寿当然是好事,但对他来说,却让人难免感到有些遗憾——如果他早死十年的话,对他的历史评价一定会大不一样!
他一手把唐王朝推上了从未有过的巅峰,造就了辉煌无比的开元盛世;但也是他一手把唐王朝带入了断崖式下跌的深渊,导致了让唐朝再也没有恢复元气的安史之乱。
他亲眼看着自己起高楼,亲眼看着自己宴宾客,亲眼看着自己楼塌了……
他这一生,有过成功的荣耀,也有过失败的耻辱;有过灿烂的业绩,也有过舒适的生活;有过铁马金戈的的豪情,也有过千古流传的爱情……
这样的人生旅途,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李隆基去世的时候,他当年最贴心的大内总管高力士正因遇到大赦而刚刚重获自由。
他立即打点行装,从流放地巫州(今湖南洪江)赶回长安。
路上他不顾年老体衰,日夜兼程,一刻不停地快马加鞭——如果那时有动物保护协会的话,一定会指责他虐待动物。
他只想早一点回到长安,早一点见到那个他日思夜想的亦主亦友的太上皇李隆基!
然而在到达朗州(今湖南常德)的时候,高力士的希望破灭了。
从路上的行人口中,他得知了李隆基的死讯。
他顿时如五雷轰顶,恸哭不已,最终竟呕血而死。
也许他是怕自己多年来的主人在黄泉路上太过孤独,而特意上路去陪他的。
我想,假如李隆基和高力士不是主仆关系而是情人关系的话,这一定会是一段不亚于梁祝的爱情佳话!
因李隆基的死而深受刺激的,除了高力士,还有他的儿子李亨。
李亨那时也已病入膏肓,已经脆弱到了碰到棉花都要晕厥的程度,哪里还承受得起这样的打击?
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的病情迅速急转直下。
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下诏命太子李豫(就是之前的广平王李俶,被册立为太子后改名李豫)监国。
李亨的病重,也引起了一个人的恐慌。
此人就是张皇后——也就是之前的张良娣。
是啊,本来她唯一的靠山就是李亨,如今李亨不行了,她怎能不感到忧虑?
最让她担心的,是她之前的盟友李辅国。
虽然她和李辅国曾经是配合默契的政治搭档,联袂铲除过建宁王李倓等不少政敌,但这显然只是暂时的——两人都是权力欲很强的人,都企图独霸朝纲——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和对皇帝的影响力,这两年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她生怕李亨死后李辅国会对她下毒手,便决定先下手为强。
然而,她虽然贵为后宫之主,身边却没有一兵一卒,要想对付手握禁军兵权的李辅国,谈何容易?
关键时刻,她想起了一个人——太子李豫。
其实之前她曾经有过废掉李豫、改立自己所生的长子兴王李佋为太子的想法,但后来李佋不幸早死,她的另一个儿子年龄又太小,加上李豫又对她非常恭敬,她这才取消了把太子拉下马的想法。
可能也正是由于李豫对她的恭敬,让她将李豫视为了自己人。
她这个人向来爽快,从来不喜欢过多的前戏——无论是在房事上还是其他任何事上。
因此,她说干就干,马上就召来了太子李豫,直截了当地对他说:李辅国长期掌控禁军,皇上的诏令都通过他发布,他还擅自逼迁太上皇,堪称罪大恶极!他现在唯一顾忌的就是你我二人,如今皇上已陷入弥留状态,李辅国和程元振(李辅国的党羽)这两个宦官企图作乱,非诛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