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什么心态去参加重阳节活动?

图片选自网络

临近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每个老年人以什么样的心态迎接它的到来,看社会有多高的热度,看单位有多大的热情,看后生有多烫的热心?看享受什么待遇,看领取什么礼物?

依我看,这种心态多少有一种“享受特权”的理所当然。在文化多样、价值观纷繁和社会复杂的当今,这种心态很容易失落,甚至遭受打击。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去挤公交,以为一上车就会有人让座,结果有人或是忽视了,或者确不想让,老人就生气,就发生老少冲突,让社会景观呈现尴尬。

据报道,日本的老年人就不会与年轻人发生类似冲突,他们自尊心强,不愿言老,希望被社会正常对待。这固然有日本社会的医疗保障、经济基础等社会原因,很重要的是它们有深厚的文化心理。传统中,日本人60岁以后就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当我们中国在提倡公交上年轻人礼让老人时,当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公交上的“特别座”宁可空着,年轻人也不去坐的时候,在日本是这样的,老人在“特别座”空着的时候,如果身体没有必要,他们也不坐。如果公交上的“特别座”偶尔被年轻人坐着,或看漫画,或玩手机,或打盹,边上站着的老人也不会生气,更不会发生冲突。在这里,老少之间没有情感责任。日本老人很多甚至不愿意过敬老节。这一天,有的老人不愿去领敬老慰问品,跟有些生活穷困的日本老人不愿意申请低保一样。

中国社会的心理文化渊源是历史悠久的孝道。这从道义上赋予年轻人之责,也是老年人之福,是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基因。但是时代不一样了,社会早已发生的深刻的变化,我们不能以古代老人的心态来要求现代社会和自己的子孙。

“作为爸爸妈妈一直在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条件,希望孩子们有个美好的未来,但是背后难免有'养儿防老’的期盼,很多现实告诉我们,尤其是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可能被颠覆,或者说多数情况下,已经不可能了。爸爸妈妈当自强,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养老努力。”

这可能是作家六六的一段话。但我记得她还明确说,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说说话,甚至为不探望父母而立法。这不是我要的老年——充满着弱势的怜悯,无奈的孝道重压。从社会角度,关爱老人是正确的,我们不必效法日本社会那种没有温情的文化,我们承认多少人都怕老无所依,一个社会奉献了一辈子的人值得善待。但从个体角度,你应该走出这种情感依赖的怪圈,前提是你永远在进步,你进步的唯一途径是你必须永远学习,终身学习。作家六六就是以这样的心态在准备自己的老年。

作家善于深入思考,老对老年生活的明智已经表达得非常通透。还有一些拥有巨大资产,主持跨国事业的人,他们可能没有时间和功夫表明怎样迎接老年,但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张瑞敏,他从来没有哀叹年纪大了,更不乞求年轻人的陪伴,年轻人反而在追随他,学习他,都在努力跟上他的步伐。

好几年没有亲临一场重阳节活动了。走过广场楼道,穿过亭台水榭,观过台上台下,握过左手右手,那么多熟悉的老人,有的仍似当年,有的苍颜垂垂,有的惊喜再见,有的已不相识。岁月沧桑,流水无情。其中,有的人是来这个舞台展示一下自我,或歌或舞,或字或画;有的人是在借这个机会见一下想见的人,或深或浅,或谐或庄。但有的人,当初不曾来,如今也没来。也许他们还在忙自己的事业,在尽家庭的责任,也许他们就是忘了自己老了。也有的老人,是永远也来不了了,有的已去了远处的天堂。

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那种老年人中的“少年”,六十多岁,按年轻人的打开方式展现自己;另一种是几位已经80多,有的已经超过90岁的老人,他们精神矍铄、把自己收拾得清爽整洁,手中可能有拐杖,但走起路来步履稳健,虽然不再耳聪目明,但不糊涂,很清醒。望着他们的背影后面,我想,虽然都有孝道儿孙,但最主要的,是这几位老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他们就像作家六六所说的那样,永远在进步,不停地学习。

去年曾经火爆的《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作为激励影响年轻人无可非议,但作为老年人,万不可陶醉其中并产生梦幻。哪有那么多孝儿顺女,即使有,有几人真正做得到陪着你老,如果你没有糊涂,你又如何忍心接受这种陪伴。

在此说一句多余的话,举办重阳节活动,肯定欢迎老人们都能来,来的都会受到善待和尊重,但对时常或者经常不来的老人,可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参加活动不积极,这里面不乏有些人的确是忘了自己是老年人,他们的精神可能更加自由,状态更加健康,我们不妨对他们多点关注和研究,说不准他们就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老人,是文明社会所期待的样子。

何况,这个时代有一部分老人,特别是体制内的有些退休官员,很多东西尚需“社会化”。要学会做老人,绝不是低调,而是必要。陶行知当初对培养孩子有一段话:“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这一句话,对于我们学会做老人,似乎也贴切。

套用“我的青春我作主”,不妨说:“我的老年我作主”。农历九月,既菊黄蟹肥,又秋风渐凉。前者象征着老年人要好好生活,后者提示老年人,霜雪将至,要有所准备。健康的老年生活绝不是人生的边缘地段。有准备的老年生活,一定是有品质的人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并不是我们现代汉语理解的那样晚老伤穷、残光末路的悲观解释,“只是”在当时当“正是”用,李商隐的本意是“夕阳无限好,醉人在黄昏”。“我觉秋风逸,谁云秋兴悲”,我们要像李白那样有一种面向秋天的豪迈;“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我们要像刘禹锡那样寄予晚年瑰丽的希望,展现奋进不息的精神。

此心此情赴重阳,自尊最是重晚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