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互动

     按语:本号上期发表了曾瑞先生的《远嫁的姐姐》,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本期我们选发部分读者的留言,以表对作者和关心支持我们的读者谢意。

四川成都读者王志成:读了本期《远嫁的姐姐》一文,陷入久久沉思,这是一篇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整体风格沉重而压抑。最重要的描写是狭窄的人性与贫困的生活场景,让压抑的气氛进一步增强,凤英姐的形像给读者展现的更是一种茫然无助的感觉,而荒凉的中原地区则预示着悲惨的结局。
作品一步步放大人性的善与恶,以及对于“真情”的诠释。凤英和族人长辈之间的微妙关系,与夫家人的关系,这些都是特定环境和传统观念形成的,无不让人动怒。
作品还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在农村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禁锢和摧残社会进步,男权主义,族尊思想仍左右着有些人的命运,凤英的命运可见一斑。
作品还反映了另一个问题,一些地区,特别是基层为追求GDP,盲目发展,农村生态遭到重创,贫穷加贫瘠的恶性循环无形间仍在继续,这也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凤英的命运只是中国亿万农民中的一个例子,正如文中说到农村体制改革多年,新的弊端又在出现,新的矛盾也在繁衍和派生,贫穷的另一种方式又会出现。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重庆读者吴洛加:昨晚仔细读了《远嫁的姐姐》,心情甚是压抑,尽管作品反映的只是个例性事件,但其揭示出的社会沉疴,确应引起更多人的反思。为作品点赞!
重庆读者洋花椒:《远嫁的姐姐》,读得人心情沉重,从作者堂姐身上,反映出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的生活状况。这个群体的人出路何在?希望何在?不得不引人沉思。
       北京读者艾筱轩:近几年来反映底层妇女生活的作品较多,让人激起情感涟漪的实在太少了。
傅爱毛的《嫁死》引起共鸣后被改编成电影《米香》,曾激起底层女性的强烈共鸣和极大关注。
《  远嫁的姐姐》中姐姐凤英的命运是悲惨的,族人们的行为是可耻的。这种悲惨不能怪她命不好,而是来自家族封建礼教,所处环境,社会管理制度,教育多因素。
写文学作品的人应有担当,好的作品肩负了担当的责任,为百姓讴歌,为百姓呐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大众点评,大众的喜爱。
文学冷落现实,现实必然冷落文学,这是无情的二律悖反。
        重庆读者大海上的风:《远嫁的姐姐》一文,读来感觉压抑、悲凉、艰难、深刻甚至轮回,而且类似凤英在农村并非少数。写作探头伸进了家族内部,这是此文宝贵之点。应该点赞依愚之见,诸多社会问题从表面看来自体制、环境、时代背景以及张三李四的个人品德,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寻找症结,否则都是隔靴搔痒罢了。
   
       湖北宜昌读者冉国荣:故人旧事2020公众号所发的《远嫁的姐姐》,能在读者中引起共鸣,是文章触发了生活中的某一热点或痛点,这是文学所品真的达到了它应该的效果。
这篇文章是写的我们湖北恩施大山里发生的事,这种人性的愚昧、麻木至山里今还存在。他们认为女人再嫁不能带子,子女宁愿留在本家饿死也不能让别的姓带走。
另一个,族里长辈至高无尚,族人的命运似乎由族长辈来把握,这种封建族权还未根除。此文在鹤峰家乡群里发,引发热议和对凤英命运的无比同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有很多是被骗婚去的河南,由于条件很差有的想反诲,被锁在家里要生了两个孩子才能与家里通信,更莫说回娘家啦。
妇女的命运是一段历史发展时代的缩影,倡导解放妇女运动近百年,为什么在我们有些地区那么难呢!
   
         重庆读者卓女:《远嫁的姐姐》读着心酸,不禁潸然泪下。封建的宗族陈规陋习可悲可恨!是架在当地女人头上的一把刀。姐姐的悲情人生如写成小说更精彩。
    
         重庆读者纬子:读罢《远嫁的姐姐》令人感动,这位姐姐从小到大到老就这么含辛茹苦、孤苦伶仃地活着。传统的农耕文化,乡村民俗就这么浸淫在人们的生活中,啮噬着他们的人生。这样的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应该还不少吧?
作者的文笔近乎余华,笔下的故事牵动人心,这是又一篇与《活着》类似的短文。常常可以看到新闻报道中的扶贫工作到处莺歌燕舞,还请有关部门实实在在地去关照一下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的现实疾苦吧。
        重庆读者三等仓:人的一生都以活着为最终目标。有的人为权慾而活自诩为人上人。有的人为金钱而活,驾驭在权力,亲情,伦理之上。权钱的结亲,少数人的垄断,无疑加重了大多数底层人的生活拮据。特别是偏僻山区的乡村乡民,除了受到权与钱的双重折磨外,还要受到世俗亲情的白眼。
这世道变了,变得势利,变得慌乱,变得无法适应,在上的始终在上,在下的始终在下,连亲情在贫穷前面都那样显得苍白。现在别看到处莺歌燕舞阳光普照,那光照总有些地方无法享受,终经处在黑夜里。曾如(远嫁的姐姐)一文揭示的,几十年都还未摆脱贫穷愚昧,还有不少人仍然处在贫困线下,在被社会的被平均统计数据里过着已脱贫迈入幸福生活的虚无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