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候,油温到底该如何鉴别?

一、什么叫火候?

烹调时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的变化情状叫火候

二:火力分为,旺火,中火,小火,微火

三:掌握火候的要点

1·要根据原料的性质定火候

各种原料性质不同,质地有老有嫩,就是同一类原料,也有区别,如当年鸡与隔年鸡,蔬菜的根与茎等。

2·要根据原料的形态定火候

原料经切配后,有的形薄,有的形厚;有的整块,有的碎小,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定火候,一般地说,小、薄的原料应用旺火速成;大、厚、整的原料应用小火慢成。

3·要按不同性质菜肴确定火候。

土豆烧肉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原料,如同锅烹调的话,不可能酥烂一致。一般应将土豆炸后备用,待肉烧到即烂时,再将炸过的土豆同烧,这样才能在最后成菜时恰到好处。又如爆三样中的猪肝、腰花、鸡肫虽都是动物内脏,但成熟程度有相当大的区别,必须用不同的火候分别烹 调至半熟或断生状态,然后再放入同一锅内烹制,统一调味出锅。

在烹调方法上,用水、气传热慢的蒸、煮、炖、焖、卤、酱、熬、烩等烹调的菜肴,掌握火候的难度相比之下较小,只要稍加注意即可。最难掌握的是用油传热旺火速成的菜肴烹制的火候。因为火候稍差一点,菜品质量差别就很大。如炒虾仁、爆肚仁等,只有火候准确,动作敏捷,手法利落,菜品才能鲜、嫩、脆、软。所以,要反复实践,抢准火候。

4、掌握火候的一般原则

由于烹制菜肴的过程中,可变因素很多而且复杂,所以很难提出掌握火候的一成不变的程式,而只能根据原料性状、制品要求、传热介质、投料数量、烹调方法等可变因素,提出掌握火候的最一般的原则,如下表

可变因素

火力 加热时间 原料性状质老或形大小长 质嫩或形小旺短 制品要求脆嫩旺短 酥烂小长 制汤取汁旺(奶白汤)小(清汤)长 投料多少多旺(中、小)长 少旺(中、小)短 加热方法以油为介质旺(中、小)短(长) 以水为介质中、小(旺)长(短) 以蒸汽为介质旺→中长 烹调方法煸炒、滑炒、爆旺短 炸旺较长 烧旺→中→旺较长 焖、(炖)旺→中→旺长

四、油温的识别

油温,是指食油下锅后加热达到的温度。用油传热在菜烹调中运用得最广泛,用油的温度一般

在60~220℃之间,大致分为旺油(高温)、热油(中温)、温油(低温)。

1:油温

在170~220℃之间,油面平静,冒青烟,搅动时有炸响声。

适宜于火爆杂拌、干烧岩鲤、凤尾腰花等炝爆、重油炸、炒的菜肴,有脆皮、凝结原料表层、不易碎烂等作用。

2:热油锅

五至六成

油温在110~170℃之间,四周有少量青烟向锅中间翻动。油面泡沫消失。搅动时有微响声。

适用于干煸牛肉丝、软炸虾糕、小煎等炸、炒、煎、干煸的菜肴,有酥皮增香,不易碎烂的作用。

3:温油锅

三至四成

油温在60~110℃之间,油面微动,有泡沫,无青烟,无响声。

适宜于熘鸡丝、鸡火白菜、三鲜鸡糕等熘、滑和浸炸的菜肴,有保鲜嫩,除水分等作用。

五、油温的掌握

油温的掌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一般只能凭实践经验来鉴别。例如许多烹调师习惯用温油锅下料,油温始终保持二成热以上、五成热以下,因为二成热以下的油温,会使原料上的糊浆脱落,成菜变老,失去码芡时挂糊上浆的意义;而超过五成的油温,则会使原料粘结成块,使原料表面发硬变老。因而除了正确识别油温以外,在具体烹制菜肴时,还要结合火力大小、原料质地、投料多少,以及菜肴对烹制技法与用油量的要求等来灵活掌握适当的油温。

(1)根据火力大小掌握油温 原料旺火下锅时油温应低一些,因为旺火可使油温迅速升高,容易造成原料粘结散不开、外焦内不熟的现象。原料中火下锅时油温应高一些,因为用中火加热,油温上升较慢,原料下锅后油温下降会造成脱糊、脱浆现象。如果火力太旺,油温上升太快,应即将锅端离火口或部分离火,或者不离火冲入凉油降温即可。

(2)根据投料多少掌握油温 投料多的,原料上锅时,原料下锅时油温应高一些。因原料多,下锅后油温必然迅速下降,回升慢,故应油温高些下料。投料少的,原料下锅时油温应低一些。因为原料少,油温降低的幅度小,回升又快,所以应在油温较低时下锅。此外,油温还要根据原料的老嫩和形状大小,适当把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