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 达摩的故事

编辑:筱燕

设计:小小

期数:第514篇

心之力 | 爱语言 | 爱沟通 | 正念力 | 悟书会

公案: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从东印度老家得法后,

行至南印度香至国,

香至国王对尊者迎礼供养,十分敬信。

于供养中,

香至国王把无价宝珠一颗,布施给尊者。

尊者手持无价宝珠,

对香至国王三个王子说:

“世间还有宝珠比这个更好的吗?”

大王子、二王子都说“此珠是七宝中最珍贵的,没有比这颗更好的了”

三王子菩提多罗却说:

“这是世珠,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这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

这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须假智光,才知是珠,既知是珠,才知是宝;

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者,须假智珠以明世珠,宝不自宝者,须假智宝以辨世宝,

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

背景:

这是达摩在年轻时跟随跋陀法师学佛之后,遇到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时的对话。

当时,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被香至国王迎请入宫,三位王子侍立在两旁。

香至王见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仪表堂堂,知他决非等闲之辈,于是传旨布施宝珠。

般若多罗一眼看去,只见那块珠宝明光朗照,知是无价的上品。

他站起身来,看了看香至王的三位王子,三位王子都是英姿勃发,

流露出高贵的气质。

而那位最小的王子更是引人注目,他正值风华年少,深邃的目光透露出非凡的智慧与悟性,好像在思索着人生的奥秘。

看着看着,般若多罗忽有所感,他认定这位小王子必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般若多罗决定试一下这三位王子的悟性

就拿起珠宝,送到三位王子面前,笑着说:“请问三位王子,世上还有比这更珍贵的珠宝吗?”

大王子看了一眼珠宝,挺起身子,一口答道:“法师,这颗珠宝乃我家的世宝,它圆明无暇,非我王室之家谁能获得?”

般若多罗微微一笑,又把目光投向二王子。

二王子略略想了一下,答道:“这颗珠宝贵重无价,如果不是法师功德圆满,又怎么能接受的了?”

三王子菩提多罗一时没有作答,他只是凝视着这位来自远方的法师。

菩提多罗幂幂之中感到了佛光的闪耀。

般若多罗也在注视着三王子:“三王子,你以为呢?”

菩提多罗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这才沉静地答道:

“法师,依我看,这颗珠宝虽然贵重无价,但它只是世宝,而诸宝之中,真正至上的是真理的法宝!这颗珠宝虽然光亮耀眼,但它只是世光,而诸光之中,至高无上的是佛的智光!这颗珠宝看似明亮,但它却不能普照万物,唯有佛的智慧才能够照亮三千大千世界。明辨于此,就能悟透宇宙的真理而不迷惑,而这佛法的真理正存在于法师广大的心中!”

在三王子精辟的答辩中,字字包含着般若智慧。

真是知者难遇,知心难求啊!

带着激动的心情,般若多罗接着问道:“请问三王子,诸物之中,何物无相?”

菩提多罗昂首答道:在诸物中,不起无相!

般若多罗又紧问一句:诸物之中,何物最高?

菩提多罗又是一口答道:在诸物中,我心最高!

“诸物之中,何物最大?”

“在诸物中,法性最大!”

般若多罗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转身对香至王赞叹道:

“陛下,我看您这位小王子,将来必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好似世间的眼目,又如圆明的宝珠,必将发出耀眼的光芒。”

事实也正是如此,达摩以他无上智慧救助众生,指引众生一条通达无碍的觉悟之路,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解析:

我们看到般若多罗是在考验三个王子的悟性,而不是考验三个王子鉴宝的能力,也不是考验三个王子的见识,更不是考验三个王子关于珠宝的知识

由此可见,悟性才是关键,有没有悟性,就看你能否“悟入自性”,至于知识、能力、见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智慧。

大王子识得宝珠只有王室之家才有,二王子知道宝珠贵重无价,珍贵无比,只有大德之人才能配得,显然都知道珠宝本身的价值,没有意识到人的智慧比珠宝更珍贵。

只有菩提多罗(达摩)认为,真理的法宝比世间所谓珍贵的珠宝还要至高无上,世人眼中的珍贵珠宝,在真理和智慧面前犹如瓦片,没有人识别的宝珠就不能称其为宝珠,有人识别的宝珠,才可能称其为宝珠。

所以,智慧比宝珠更重要,更关键。

这个智慧就在心识之中,心外无物,宝珠也是心识的变现,怎么可能是宝珠最珍贵呢?

没有宝珠,智慧之光照到哪里都是宝,如果没有智慧,身在珠宝堆里,也和废弃的破铜烂铁是一样的。

而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停留在认为买奢侈品,戴名贵手表,穿高档衣服,开豪车等,才是有价值的,高人一等的,其实不过是一个“表演秀”而已。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水平,能量水平,你就是宝,而且是无尽的宝藏。

只有你自己才是宝,外物都是你心识显现出来的。

达摩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悟到,世人所说的珠宝,再贵重,再明亮作用都是有限的,而真理和智慧却是可以跨越时空,绵延不绝,影响三千大千世界。

因此,珠宝的价值是依赖人的智性,没有人的智性,所谓的珠宝一文不值。

这就是为什么般若多罗会把菩提多罗(达摩)比喻成“如圆明的宝珠,必将发出耀眼的光芒。”

所以你就是“宝”,很多人在生活中终其一生在向外寻求“珠宝”,却忽略了自己就是“富家穷子”。

借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简单来说就是,人人都有成圣成贤的潜能,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无法替代你“金子”的本色。

当我们生活在爱与平静之中,我们就会融为一体!

觉察功课:

1、你对禅宗公案感兴趣吗?

2、看了这宗公案对你的启迪是什么?

3、你希望在生活中如何融入禅宗的智慧?

(0)

相关推荐

  • 精神分析与禅宗漫说-2

    精神分析与禅宗漫说-2 作者:刘其霖 为了表达人的精神结构,弗洛伊德提出地形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后来也做出了将两个维度结合的努力,但是一直没有为自己的工作而满意.拉康也做了很多努力,制作了许多公式.图 ...

  • 钵是一种怎样的器具?关于它的这些知识你都知道吗?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钵(梵名Patra)为比丘的随身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称为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作应器.应量器.即指比丘乞食所用的食具.其种类有铁钵.瓦钵之别. ...

  • 975期 ||【看电影】导完《达摩祖师传》,导演袁振洋出家了

    妥说  |文史|艺术|诗词|文苑|经典|诗经 轩诚赏析: 从艺术的角度看,<达摩祖师传>算不上一部好电影,即使在九十年代初期,从制作.到画面.舞美,都不算精良.但我从第一次看过这部电影时就 ...

  • 空厂:中国禅宗的“南顿北渐”(上)

    禅宗,天竺菩提达摩传入中土.据<续高僧传>载,达摩为南天竺之婆罗门种,乃香至王季子.当年释迦牟尼世尊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不发一言,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当众宣布:"我有正法 ...

  • 菩萨应世——憨山大师传【连载(80)】

    第二十四章:菩萨应世 1第一标题 题 1一代导师的地位 七十一岁的憨山,在当时的佛教界,可以称是一代导师. 后世,人们常把莲池大师.紫柏大师.憨山大师.澫益大师称为明末四大师,成就最高,声望最大,影响 ...

  • 禅宗公案解读之一:达摩见梁武帝

    禅宗公案解读之一:达摩见梁武帝

  • 活泼泼的禅宗公案~百丈怀海与师父马祖的故事

    禅宗公案的记载,都是再自然不过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完全是活泼泼的--赵州茶.云门饼.德山棒.临济喝,都是.很少有板着脸一本正经的-因为禅本就是心不着相的. 百丈怀海禅师年青的时候,给马祖道一禅师做侍者. ...

  • 禅宗公案小故事

    宋代有个名叫张九成的居士,原为侍郎,中过状元,也算是一个文人士大夫了.但他放着官儿不好好做,却偏爱谈禅说道. 中国文人士大夫参禅学佛,大多是附庸风雅,闹着玩的,充其量以此排忧解乏而已.因此,十之八九的 ...

  • 禅宗公案故事:磨砖成镜

    (2014-12-20 18:52:06) 转载▼标签: 杂谈道一禅师俗姓是马,故称之为马祖.据载,马祖相貌奇特,行走像牛,看人虎视眈眈,伸舌可达鼻尖.为了悟道,他很是勤奋,整天呆呆地在那里坐禅.怀让 ...

  • 【禅宗公案】南泉救鹅

    唐代李翱拜访南泉禅师,问道:"古时候,有一个人,在一个玻璃瓶里饲养着一只小鹅.后来,鹅渐渐地长大起来,没有办法从瓶中出来.事既如此,而这个人的本意却又不想把瓶打破,同时也不想把鹅伤害.请问禅 ...

  • 投资需要平常心以及如实观照自我 佛教讲保持“平常心”,何谓“平常心”?下面这则禅宗公案可以很好的诠释...

    佛教讲保持"平常心",何谓"平常心"?下面这则禅宗公案可以很好的诠释什么是"平常心". 一次,有源律师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有源律师:&quo ...

  • 禅宗公案: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 ...

  • 禅宗公案解析:百年钻故纸

    禅宗公案解析:百年钻故纸 唐朝古灵神赞禅师,本来在福州大中寺受业,后来出外行脚,因受百丈禅师的指点而开悟,但之后又回到大中寺. 曾经教导他的师父問他:"你离开我這,在外头学了些什么?&quo ...

  • 梁武帝建康会晤禅宗佛祖达摩

        佛教传入金陵始于三国的东吴时期,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虽晚于北方的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但到了南朝梁代时,建康(今南京)的佛教文化在梁武帝的推动下得到空前发展,一度达到了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