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的只是自己的一部分
小编语:
以上语音的分享是心理专家李子勋在书中《你为谁而活》的一篇文章——你心中的你。通过我的播读分享,逐渐意识到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虽然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功课,但是理解自己与同理自己又何尝不是一辈子的事情呢?
在生活中,无论你和同事、朋友、家人、孩子相处,或者看到某个报道不管是正面消息还是负面消息,我们都会在大脑深处有个权威意识出来,进行点评或者批评。这就妨碍了对对方的理解,妨碍了看到事实真相。
这里所谈的理解一定不是对高深的理论如何理解?也不是在某个专业理论上的理解,也不是对知识难点的理解,而是对人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这个世界上也许最难理解的就是人的复杂性。
编辑:大罗
我一直在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怎么发生的?真的可以理解对方吗?对方可以理解我吗?我很认同上面的这幅图,理性思考之后的情感融入就是理解。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游戏,内心就开始焦虑不堪,脑海里就有声音出现:这样下去,会把眼睛搞坏;而且会玩物丧志,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注意:我们的评判和观点就出来,这个时候你理解孩子的障碍就出来了。
什么障碍?就是把观察当观点说出来。“每天就知道玩游戏,学习上从来也没有见你这么用心过!”孩子听了自然委屈,明显的很,他没有被理解到。这个时候,我们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只是引发了我们背后的焦虑情绪,所以才会着急吼孩子,而没有对孩子玩游戏的行为和动机做个理性的思考。
下面,透过以下几个小故事,来看看理解是如何发生的,也许对你对我对他(她)都有启发。
理解一:
一位父亲嗜赌,母亲痛不欲生,经常教育孩子。可有一天母亲发现父子都坐在同一张赌桌上,就将孩子痛打一顿,孩子被打时一声不吭,脸色平静,母亲打完泪如雨下,问孩子为何不争气。孩子说:至少我坐在旁边爸爸还能想起有个家。
孩子的行为表面上是被父亲带坏,实际上却是孩子“牺牲自己”去拯救父亲,这样的悲情主义色彩,让人对孩子的“早熟”是心疼的,他承担了母亲不能承担的,分担了母亲不能分担的,而母亲却没有想到孩子这么成熟,还把他当孩子,还担心他学坏了,事实上当母亲理解孩子这样做的背后是一种爱,是对父母深沉的爱,而忽略了自己,这位母亲是会警醒的。
理解二:
有一头猪和一只绵羊一头母牛同住在一个畜栏里,彼此相安无事,有一天,主人来捉猪,猪拼命反抗,绵羊和母牛都不解的说:“主人也常常来捉我们,我们也从来不反抗,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应?”猪答:“主人捉你们,只不过是取走你们的毛跟奶,主人捉我是要我的命啊!”
就像一个学霸对普通的学生说:考试那么简单,你怎么总考不及格。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评判容易,理解难,特别是站在他人角度去理解就更难。原因是每个人往往更看重的是自己的需要,忽视了对方的需要。
理解三: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真正的理解就是慈悲、爱和宽容。任何矛盾都可以在慈悲、爱和宽容下去理解,这样就能为对方的生命幸福作出贡献。
理解四:
据英国媒体4月17日报道,伊朗一名男子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在刑场上,受害人的母亲原谅了该男子,并将处以绞刑使用的绳圈从男子脖子上摘下。通常,在刑场上,受害人的父母通常会踢开绞刑架下面的椅子完成死刑的执行。
这位伊朗母亲是智慧和慈悲的,她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一个儿子了,不愿意再看到一个母亲失去儿子,她在承受这份巨大悲痛的时候,毅然做出了一个理性的选择,感同身受到另一个母亲的痛苦。“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大部分人很难理解这个伊朗母亲的做法。好像在这里正义得不到声张,其实,这为母亲用大善抑大恶,没有以暴制暴,而是以爱传爱。
理解五:
一个母亲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女儿不愿意和男孩子交往,一次偶然回家,发现女儿和一个女同学在亲密接吻,这位母亲当即眩晕,之后声泪俱下……后来女儿承认自己对女生特有感觉,甚至有爱慕的成分。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女儿是同性恋,她和丈夫都无法理解女儿的做法。
母亲只能理解到自己的经验,在她的意识里,这是女儿在和自己作对,是女儿少不更事,是女儿误入歧途……母亲甚至认为自己的感受也应该是女儿的感受,在这个关系里母亲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造成了无法理解和接受。
当这个母亲真正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会去认识孩子,去用心了解孩子,只有用心了解过孩子,才有资格去接纳和理解孩子。
理解六:
某男士去超市换零钱,结果遭到营业员的拒绝。他回到办公室对同事不断抱怨,说营业员态度不好,素质不高等等。这个男士遭到对方的拒绝后,内心不高兴,有怨言,其实是他换零钱方便出行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只是这个男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没有满足,而将眼光和注意力放在对方的态度有多么糟糕,这样既没有理解到自己的需要,也很难理解对方为何拒绝自己。
因此,如果先理解别人,那么自己就容易被别人理解;如果总想让别人先理解自己,那么自己就容易觉得别人不可理解;如果用理解来表达需要,那么自己的需要就容易得到满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