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讨好别人

《奇葩说》中的蒋方舟,曾自曝自己是讨好型的人格。

小时候,为了向妈妈展示自己是一个”乖乖娃”,她每天把妈妈给的买早饭的2块钱攒起来,而选择饿着肚子,或者在教室的地上捡东西吃。

同学有时候吃剩的零食和枣核,或者掉在地上的尺子、橡皮,她都会放在嘴里嗦一嗦,因为实在太饿了。

我和蒋方舟一样,小时候为了向父母证明我是个不会花钱大手大脚的”乖乖娃”,平时会把妈妈给的各种零花钱囤起来,而选择自己经常饿着肚子或者捡别人扔在地上的话梅核,被人吃剩下的零食吃。

成年以后,我依然像小时候一样,扮演着“乖乖娃”的角色。一边不停地否定自己,一边又一味地讨好别人,从来不懂拒绝。

单位里,不断地讨好老板、同事;

家里,不断地讨好父母、男友。

直到生病住院,虚弱地像一条死白鱼躺在病床上。

请移步点击

《生病,给我的启示》

虽然父母,男友每天轮番上阵,煲各种鸽子汤、鲫鱼汤在身边不停地照顾自己,但我的内心感到害怕和恐惧。

因为生病,我给自己贴了个标签,我是有缺陷的,我不配得到父母、大家的爱。

我害怕父母、男友从此不会再爱我,甚至随时随地会趁我不注意,抛下我,对我不管不顾。

如果哪天我被抛弃,我该如何独自面对以后的人生?

迷茫,恐惧,在我的内心始终无法散去。

为了防止父母扔下我,我想尽了各种办法来不断地讨好他们。

首先,我会每天在父母、男友面前,努力装成若无其事,很勇敢的样子,造成我并没有因为这场病而被压垮的假象,潜意识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我还是很完美的,并不存在任何缺陷;

其次,在出院后,我立马积极投入到每天学习的状态,时刻准备着回公司上班,向父母,男友证明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我并没有被病魔轻易打垮,未来我可以继续挣钱;

同时,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破天荒地做起了各种家务,以此让父母,男友觉得我比以前更加地懂事,听话。

我自欺欺人地以为,做好了这些“讨好”,即使自己生病(有缺陷),我依然值得被爱。

多年以后,当我因这场病踏上修行之路,反省过往的时候,才发现,这种“因为觉得缺爱而讨好”的心态,来自于小时候,觉得自己始终得不到父母的爱导致。

小时候,父母对我的关心仅限于学习成绩,其他事上,很少与我沟通交流,唯一的交流就是说教、批评、挑剔,从来不会关心我内心最真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每次交流沟通,父母只会问,这次成绩考了多少?在班级里排第几名?

如果考得好,父母就会给我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但很快,他们并不满足于现阶段我获得的各种成绩,而是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的不好,父母就会在耳边不停地叨叨叨,说这个成绩,以后只能去捡垃圾了,然后布置了更多的家庭作业。

每当这时,我的内心就是抖抖瑟瑟的。甚至想着,自己以后干脆就去捡垃圾算了,不用再听父母叨叨叨了。

长期下来,无论我怎么做,因为觉得始终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我的内心,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孤僻。

我甚至开始害怕与人沟通,担心自己一旦伸出头去,得到的就是和父母那般的不认可和打压,感觉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

几番下来,为了避免自己被抛弃,成为没人要的孩子,我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装乖巧。

我下意识地给自己定了一条规则:凡事以父母的感受和需求为先,默认他们说的都是对的。

一旦哪天觉察到父母心情不好,我就本能地以为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惹得他们不开心。于是,赶紧调整自己,进入“更为乖巧”的讨好模式。

在这种认知下,我不断地否定和忽略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哪怕自己心理有其他的声音,我也对此不闻不问。因为父母的脸色,比自己心理的声音更为重要。

这一招非常管用。

我发现,只要无限制地满足父母的要求,装成一个乖乖娃的样子,被叨叨叨、说教的几率大大降低。

但长期以往,因为不断地忽视否定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开始越来越麻木,渐渐地成为了一个只会说“好”的”僵尸”。

最终,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只有不停地满足父母的要求,不拒绝他们,自己才配得到爱,自己才不会被抛弃。

日本小说家太宰曾经描述过这种心态为“被抛弃的恐惧”:这种恐惧压倒一切,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可以付出一切,讨好算什么,滑稽又算什么,只要不被抛弃,做个僵尸也可以。

为了不被抛弃,最终,我成为了太宰小说里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不动脑子的傀儡。”

成年以后,童年时的这种讨好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生活中,我经常在人际交往中,不敢表达真实的意愿,总是讨好迁就别人,不敢公然拒绝别人,为的就是不被抛弃。

修行后,师父和我说,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当你能够完整地接纳自己,你会发现,自己根本不缺爱,自然也不必担心被抛弃了。

于是,我开始尝试打开自己的心扉,不再是抱着凡事都是“你对我错”的心态去认知这个世界,同时尝试着去理解父母,为什么他们会以这样的模式来教育我。

很快,我发现,父母在他们小时候,接受着和我一样的教育模式。他们的认知里,这就是最好的一种教育模式。他们把他们觉得最好的灌输给”我“,为我选择了他们以为的”最好的一条路。”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父母,始终觉得在没有任何关系的背景下,考上好大学,就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在这样的认知下,我的父母,也把所有赌注都压到了我的学习成绩上,为的就是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出人头地,而不是像他们一样,辛辛苦苦地下田干活。

他们吃过的苦,不想再让自己的女儿去体验。

为了给我营造一个安心的学习环境,从小到大,他们几乎包了所有的家务;同时,为了能够让我持续不断地获得好成绩,设定了一系列的物质奖励来调动我对学习的积极性。

此刻,我才发现,父母心中一直有我,只是一直以“他们认为”的最好方式来“爱我”,而我除了像白眼狼一样否定他们,再无其他。

请移步点击

真正的爱

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竟然这么大

如何“成为白眼狼”

就像当年那场病,父母始终没有抛弃我,但我却一直活在觉得自己“不完美会被抛弃”的恐惧中。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我却为“爱”定义了各种条件。

无论是叨叨叨,还是“包家务”,背后都是深沉和无言的爱。

如果没有父母当年的叨叨叨等,自制力不强的我,很有可能如今无法自食其力,过着啃老族,经济不自由的日子.......

我却始终都是“心眼瞎”,觉得自己一直缺爱,甚至从未用心去体会这种无私的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不断地贪求着“自己想要”的那一款形式的爱,只因父母给的不是我要的那一款,所以始终以为没有得到过爱;另一方面,我即使得到了想要的那一款,但是因为内心不断地否定自己,觉得不配被爱,而把爱拒之门外。

在这种纠结矛盾中,我哪里能够真正感受到这种无私的爱呢?

当我真正愿意放下“我”,敞开心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再贪求心中“那一款爱”的时候,我的心清明起来。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自己得到的爱已经够多,我根本不缺爱。

《道德经》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接纳完整的自己,放下心中贪婪的那一刻,欲望的漏洞,被身体里自然而然流淌的爱填补。

爱,是每个人本身就有的能力。

爱,是无条件的。

当我的心发生变化,所有的一切都跟着变了。

如今的我,可以不顾路人侧目,趴在地上同流浪猫对话,说着喵星语,唱着喵歌;

可以独自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看着天空,哼着小曲儿: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可以一个人在公司,开各种分享会,分享自己过往的点点滴滴,而不畏惧得到的任何言论和批评;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完整地接纳自己,放下贪欲,不再讨好别人,用一颗真心待人,让身体里的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吧。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