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漫话紫黄之说兴隆05
看完了一楼的正房,且慢急着上楼。。。。。。还有侧室。
一楼楼梯下,楼梯旁的厢房与周遭,同样的是紫黄。
楼梯一旁不起眼处,一腿三牙明式条桌。。。。。。黄花梨。
高仿。。。。。。陈化的皮壳。北方的称谓是“包浆”。
兴隆伍先生有言:越黄陈化的效果比海黄更加老气十足。因为海黄太油。。。。。。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世事无绝对,只有真情趣。
难得糊涂。
一腿三牙之足。
高仿起家的兴隆,不乏“明末清初”。
家具断代诚不易,阅“长物”无数之先行者如王世襄老先生,晚年也不得不退出江湖。
没了传承,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当今层出不穷的“明末清初”。
一楼侧室中俯首帖耳的圆角柜一对。
材料充足的年代,兴隆这么做黄花梨家具。
拜托,这可不是树根树头边角碎料的拼凑。
总有些器物,有让人扼腕的不可复制。
无心插柳。
无怪乎前人说:文章本天成。
在黄花梨越发昂贵的今天,大概不会再有人如斯折腾。
侧室中堆放的多余“长物”。。。。。。紫檀精工。
窃以为这多少有一星半点的“怠慢”。
椅子元配的圆桌,在一楼展厅的正中。
话说从头。这精工紫檀圆桌的细节图片见了光,有同好小声嘀咕:怎么看着像皮灰??
坊间有人戏说:兴隆的高仿做旧,酸枝像紫檀,紫檀像大叶,大叶像。。。。。。
岁月蹉跎。晚一点再好好看看真正到代的老紫檀当如何说。
家具断代诚不易,外观的包浆皮壳,不过表面功夫。。。。。。一孔之见。
[迷糊:海的老皮壳很容易同酸枝混淆,所以酸枝老了象海的,海的老了象酸枝的]
侧室一隅。。。。。。黄花梨。
简洁的明式线条,霸王枨,内翻小马蹄。也有人称“内翻靴”。
称谓这东西,原本就没有经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一统江湖。
于是南方叫“台”,北方喊“桌”,南方“皮壳”,北方“包浆”。
各有各的传承,各有各的风俗。
只不过这几年有所谓“南漆北蜡”的说法,窃以为不妥。
因为北方传世漆作为数众多。
而且“蜡”对家具的保护,窃以为失之单薄,简单的理解,算是一种原始的“朴素唯物主义”。
而兴隆的出品制作,其当年的独创之处,叫做“底漆面蜡”。
底漆保护在实处,面蜡么,容易出“包浆皮壳”。
这几日正值大江南北天寒地冻,底漆保暖,面蜡则是表面功夫的“光鲜”:耀眼而已。
说远了,这件条桌,无非是缺了点“表面功夫”,于是素颜,不那么起眼。
真实的黄花梨,就是这么回事。
继续侧室的无心插柳。
多余长物之紫檀椅子旁边,有这么个东东。。。。。。
小心翼翼地请了出来到大厅正中,一展真容。不出头,是谓南官(南官帽椅)。含蓄些,内敛些。南北多少有不同。
敬重有加。
有上家曾笑话在下:看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两只眼睛会放光。这一刻,大概真的亮堂了不止一点。
因为。。。。。。这是件真的老东西。如此而已。
“宁真率勿安排”,真正的岁月沉积,就是这么个风范。
于是外表毫不起眼。
可这很真实。
好好地仔细看看,然后再用心揣摩“型材艺”。
明末清初书家傅山有所谓“四宁四勿”:
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
宁支离毋轻滑,
宁真率毋安排
窃以为再参照明代文人文震亨先生《长物志》中的“随方置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传统汉文化家具的审美,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
岁月沉积后的从容。
这些年见识到不少当代的所谓“打造文化名片”“打造文化名城”之形象工程。
文化这物事,其实说来无非是个“约定俗成”。
只不过这文化,主要靠的是沉积,岁月磨砺,如大浪淘沙,淘尽黄沙始见金。
匆匆忙忙地只争朝夕,打造出来的,多半是过眼云烟而已,如当年的“不爱红妆爱武装”。
如今这个年代,出头成了主旋律,于是无所不用其极。
不怕人骂,就怕没人骂,只要出头,不在乎出的是什么头。
不由得想起某个发生在纽约街头的典故:
某重量级拳王在纽约闲逛,偶遇混混街头斗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难免波及路人,贵为拳王也不得不躲闪回避。
有人不解:你堂堂拳王,为什么不“匡扶正义”一回??(水浒之该出手时就出手?)
拳王答:我这一拳打下去,多值钱啊。
言下之意:不能便宜了这帮下三滥的小混混,他们根本不配挨打。
今年四月(2010)在兴隆首次与伍先生单独谈起如今的红木江湖,在下就建言:笑骂且由人,请兴隆慎“拳”。
感谢关注这个帖子的同好。
谨正视听如下:
在下与兴隆并不熟,不过一爱好者而已。
2006月12月9日下午首次冒昧到访,事前未约,事后未谢。当时不过数名爱好者慕名而来,而承蒙伍先生和善相待。相关的文字与图片,网络江湖上很容易找到。帖子开篇的几张照片,是当时最原始的记录。
2007年8月,在下第二次到访兴隆,不过这一回只能算半次,因为在下的身份是车夫,理由么,06年12月的第一次蹭了人家的车,礼尚往来,所以回赠一程而已。这一回到访兴隆,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有几位西安客商来推荐檀香花梨。相关的记录,网上同样找得到。
再然后,就是2010年的4月3日行了,沙发兄把在下拎到了兴隆展厅,这一回是个人专程。缘由是:当面致谢。
关注古典网的同好或许还记得:去年仲夏在下曾倡议自发组织爱好者访问兴隆,虽然最终成行的时候在下未参与,但兴隆当时盛情款待,古典网上一一记录在目。
今年三月,在下与三几好友相约在中山新会踏青,有相熟者第一时间通告兴隆。伍先生与在下的这三几好友熟稔,于是事后一通电话给在下的好友:怎么这么见外?过台山而不入兴隆?
好友责备之下,在下也觉得失礼,于是4月3日专程到兴隆致谢。从此算是与伍先生相识。
再往后,2010年6月30日,在下从香港回深圳,顺便去了兴隆新开设的深圳展馆,碰巧伍先生伉俪在场,这是第三次半见面。
这次到兴隆艺术馆,是第四次半。时值2010年11月中。
如此而已。
关于兴隆艺术馆这个帖子,酝酿了好久。
06年第一次走马观花,不过当时就觉得这地方需要好好观摩与揣摩,一时半会急不来的,免得欲速则不达。
这次认认真真地拍,拍到一半也不得不知难而退,其余留待下一回。
实话实说,信息量浩大,不敢造次。
这一本书,广博。
值得一读再读。
兴隆艺术馆一楼的物件大致如此。
下一步?上二楼?
且稍等。
一与二之间,还有个夹层。
夹层一端的亭子间,艺术馆工作人员用来办公。
如图。
无语的黄。
这是日用的办公家具。
一水的黄花梨。
不用闪光灯。
更接近本原风范的黄花梨。
别致有加的猴头扶手。
这样的造型,如今难得一见了。
上一回曾听到某专家高呼“拿斧子来砍了”,那椅子的扶手,好像也是一款兽头。
[poiu0050:是螭龙首,龙之二子,水精也.....
此首口中吐水...鄂下有须...必是螭龙,此镜台螭龙纹可参考....]
[poiu0050:另附螭龙扶手图一(露齿照)]
谢谢赐教,学习了。
龙生九子,只是这“九”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有说貔貅也是其中之一,更有甚者把貔貅也算做是古来“熊猫”的称谓之一。
将来有机会再去兴隆的话一定看个仔细。当时满眼都是紫黄,原本计划一天拍四层楼应该应付得了,结果拍了两层半就精神恍惚了,信息量浩大,晕菜一个。
实不相瞒,早两日又跑了一趟,算是基本拍了下来,依然懵懵懂懂,力有不逮,因为不断有新发现。
顺便说一句,故宫某专家当年高呼“拿斧子来”(劈了)的,似乎和这款(猴头?魑龙首)接近。
夹层回廊。
黄花梨。
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一转眼,黄花梨已一路高攀入云。
直棂架格。
有说南方的称谓叫做“鸡笼橱”,北方更直白:“气死猫”。
黄花梨充裕的年代,兴隆这么做东西。
下一个轮回,不知多少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