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漫话紫黄之说兴隆10

继续。
好好看看这案子上的几件非长物。

先看看这一件。
和常见的坡顶官皮箱有些不同吧,有说这样的叫做药箱。其实“官皮箱”的说辞,王世襄老先生当年在书中提到的时候也明确表示是匠人或商人的约定俗成而已,缘由不详。如今有人考证:官皮箱应该是“官用漆皮箱”,以此证明襄老当年有误云云。
姑妄听之吧,伟大如牛顿曾有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话说回来,这算官皮箱还是药箱?
如果从前是装日用药物的,大概属于药箱用途,如果装些针头线脑类的女红之用,大概算百宝箱。读书人用来放些文玩金石也未尝不可,文房有四宝,把其余的统统涵盖进来,且做八宝。
名称不过约定俗成而已。
既然如今都说官皮箱,大概就是这么个多容器的小箱子。

多来几张,不打灯的更接近实物的本原风范。

说说这个平顶官皮箱(药箱、八宝箱、百宝箱)来历吧。
兴隆艺术馆于2004年正式建成并对爱好者开放。
这是当年行内名家送给兴隆主人的礼物。

材质当然是黄花梨,原来的主人叫做陈增弼,中国明式家具学会首任会长,师从杨耀先生。
陈增弼先生可以说是兴隆的伯乐。尽管兴隆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源源不断地出口家具长物到境外市场并逐步赢得海外买家的推许,可那是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特殊年代。兴隆真正在国内的被认可,陈增弼先生功不可没。
斯人已逝,如今的古典家具爱好者,至少应该知道杨耀先生,这位中华传统家具文化研究的先驱,没有杨耀先生,就不会有艾克教授的那本《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原版英文,降生于烽火连天的1944年。将近半个世纪后,在陈增弼先生的努力下,中文版面世。

官皮箱常见的是坡顶。
相对而言,平顶的比较稀罕。
物以稀为贵。
这是陈增弼先生2004年赠送给兴隆艺术馆开张的礼物,到代的古董。
老黄不分海越,以表尊重。

转一点以前写的文字(2008)如下,顺便也谈一谈兴隆出品的坐具中常见的软屉与藤面:

关于面藤底板这种作法,美国藏家安思远先生(艾克之后第二个出版中国古典家具专著的学者.第三人是王世襄先生)曾在其著作中认为这是中国以前的形制之一.
如今有学者考证认为:面藤底板是软屉家具的修缮方式而非原本的作法,并认为这种有违原意的修缮方式不可取.

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面世的时间并不长,感谢这些前辈巨人的开天辟地,如今才有越来越多的后人得以一步一步地攀上这些巨人的肩膀,不断地完善前人所奠基的学说,并逐步开拓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新的观点与论点.

他们值得热爱中国古典家具的后人的高山仰止:
德国人 古斯塔夫 艾克 (Gustav Ecke)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1944年出版
美国人 安思远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中国家具》1971年出版
中国人 王世襄 《明式家具珍赏》1985年出版
                       《明式家具研究》1989年出版

曾与多位喜爱明式家具的同好私下交流过,襄老的大作统共三本,在下2008年在帖子中只提到1980年代的《明式家具珍赏》与《明式家具研究》。
第三册《明式家具萃珍》是襄老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的著作,关于这第三本书中的一些器物,虽然在器形上相较前两册书中的实物有很大的优越性,窃以为还是八十年代那些相对来说不那么神采奕奕的老旧风范来得更值得信赖一些。
八十年代的《明式家具珍赏》与《明式家具研究》虽然只在境外出版,墙内开花墙外香,可总有些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行内人,比如当年的伍炳亮先生,以及广东名家风行御宝,早早地在八十年代中就手执《明式家具珍赏》中的图录,去搜寻与修缮老旧家具。。。。。。

用伍炳亮先生的话来说,兴隆当年既做新家具,也做老家具。
所谓做新家具,自然是高仿,对着老旧实物以及襄老的大作亦步亦趋。
所谓做老家具,包括修缮,因为岁月蹉跎,到代的老旧实物,残缺难免;同时也包括了合二为一,甚至和合三为一,合数为一。

顺带提一句,用老旧家具残件或者老旧木料翻制高仿物件,行内早已司空见惯。而且年代上约定俗成地跟着材料走。

一并发些这些先驱的介绍与照片.中国家具文化的历史上,肯定有他们大写的名字.
这就是艾克教授与他的夫人曾佑和女士.(照片来源:中国古典家具网 www.cfhot.com)

杨耀先生.

杨耀先生著作《明式家具研究》序 
"我国把明式家具作为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是在20 世纪30 年代初开始的。我国第一位把全部精力投身于此的学者是杨耀先生。

杨耀,字子扬,1902 年生于北京。早年家境贫寒,1932 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建筑师,并开始与当时在辅仁大学任教的德籍教授艾克先生(Dr . Gustav Ecke )合作,开始研究明式家具,编著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明式家具的专著《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同时撰写《中国明代室内装饰和家具》 ,《我国民间的家具艺术》 等明式家具重要论文,对明式家具的产生背景、类型、结构、榫卯、造型、装饰手法、工艺技艺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其中不少成果,仍为今天后起的明式家具的研究者所引用。

1944 年起杨耀先生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一边教学,一边承担建筑设计任务。解放后,杨耀先生更以饱满的热情,参加祖国的建设。1 962 年在原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任总建筑师,领导室内设计及明式家具研究工作。同时积极热情地为大专院校、家具厂培养家具研究及设计人员。

十年浩劫中,杨耀先生受到不应有的冲击与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8 年8 月21 日在京不幸逝世。

杨耀先生对我国明式家具十分热爱,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研究。他披荆斩棘,为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古代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著贡献。

(一)确定以使用功能作为明式家具分类标准

研究明式家具有多种分类方法,但以使用功能作为家具分类方法最具有概括性。四十年前杨耀先生通过对明式家具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按使用功能把繁多的明式家具归纳成六大类的意见,即:1 凳椅类;2 几案类;3 橱柜类;4 床榻类;5 架类;6 屏类。这种分类方法,纲目分明,易于总结,便于探索家具演变规律,多为后来研究明式家具的人们所遵循。

(二)为明式家具的研究探索出一条科学途径

是把明式家具当成纯工艺美术品去品味鉴赏,还是把明式家具当成古代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放到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解剖它的结构,研究它的榫卯斗拼方法,分析它的工艺技能和造型方面的成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杨耀先生主张并亲身践行这后一种方法,从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开辟了一条科学研究明式家具的途径。

杨耀先生一生勤于对明式家具的解剖研究,早在20 世纪30 年代亲自在实践的基础上绘制出一批精确的科学性很高的明式家具结构和构造图纸,这在明式家具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批明式家具的测绘图纸。完全可以据这些图纸复制出明式家具,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很值得学习的。

(三)虚心向匠师学习,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

杨耀先生经常下作坊、下工厂向工匠请教,观察他们的操作,整理他们使用的专门术语,并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来剖析验证,发掘确定明式家具的专用术语,榫卯名称,线脚、线型、装饰配件等名称。绘出榫卯斗拼图纸。这就大大方便了后来的研究者。事实上他的这些劳动成果,直到今天一直为后学所沿用。

(四)宣传和保护明式家具

我国古典家具发展到明代,达到了它的高峰,各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我国古典文化和生产技术的重要遗产,但这部分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没被人们所认识。

自从杨耀先生开展对它的研究和宣传后,才引起各界人士的瞩目,于是收藏、鉴赏明式家具成为一时风尚,私人和博物馆对我国明式家具开始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物而收藏。杨耀先生就是著名的明式家具收藏家,致使不少明式家具的珍品得以保护,至今流传于世。在这方面杨耀先生的历史功绩是很大的。

杨耀先生这些论文最早发表于1942 年,最晚发表于1963 年。......"

为杨耀先生作序的人,是他的学生,刚刚过世的明式家具学会会长陈增弼先生,伍氏兴隆的伯乐......
(2008年1月13日发帖)

中国家具学,作为一门学科,于2007年6月24日第一次走进高等教育的大学学府.
这一天,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国家具学系成立,历史上的首位系主任,就是陈增弼先生.

继续。案子上有三个官皮箱,且一一道来。

如前介绍,居中的那只,大小也居中,来自前明式家具学会会长陈增弼先生。
左首这只尺寸最小的是鸡翅木的。
这个帖子侧重于紫黄,就不旁骛了。

右首的这只尺寸最大。

三只都是平顶。
不过这只让人眼前一亮。。。。。。

[顺德:明式家具研究第216页,戊三十三,素官皮箱。]

谢谢关注。
这物件确是在谱的。
小心翼翼地捧出来拍个仔细。

打开来,看看端倪。毕恭毕敬。
不打灯的效果做对比。

再看看,顶盖面板的纹理与首层屉板。

打开官皮箱,有这么一件记录:出世纸。
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十年代中叶,两万多是个大数目了。

这个官皮箱原来的出处,是王世襄先生那本明式家具研究的经典著作:《明式家具珍赏》。
第239页,图165, 明黄花梨官皮箱。北京硬木家具厂藏。原书尺寸:35X23.5X37(高)厘米

有意思吧?这书中的尺寸和拍卖证书上的尺寸不一。
拍卖证书显示的尺寸是:46X38X27.5厘米。

哪一组数字靠谱?
实物现在兴隆艺术馆二楼,感兴趣的同好,不妨自己去量一量。

还是古人那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经典”这个词,如今已泛滥成灾,与原本的“引经据典”相去甚远。
不过,《明式家具珍赏》笃定是研究汉文化古典家具的柱石巨著,被“引”与被“据”是等闲事。窃以为这才是专业领域的真正经典。至于有后人对“官皮箱”的说辞有微词并以此指责王世襄先生治学有瑕,窃以为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既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很自然。只是请不要站在巨人的头顶上,因为汉文化的核心,叫做:礼。

顺便也提一下这件官皮箱原来的主人“北京硬木家具厂”吧。
襄老八十年代中前期出版《明式家具珍赏》的时候,这家“北京硬木家具厂”是地道的国企,在那个计划经济余波未了的年代,当时的相声名家姜昆有一个很著名的段子:“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
北京硬木家具厂当时库存了不少老旧家具与残件,来源自然是破四旧,而且这家国企是文革年代京城唯一的“四旧”木作回收站。这不奇怪,稍微知道文革与计划经济是怎么回事的同好很容易明白个中道理。
到了“大家拿”的年代,这些曾经堆积如山的“四旧”就如同落花流水一般地逐渐消散了,九十年代中叶有一个很流行的说辞叫做“国有资产流失”,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在下2009年曾与“北京硬木家具厂”的退休老工人面谈,说起当年的“大家拿”,让人不胜唏嘘。企业内部职工因此而进了班房的也不可以说完全没有。反正是一段荒唐历史的延续。
后来,北京硬木家具厂恢复其文革前的名号,就是如今的“龙顺成”。

这件官皮箱的来历,但愿不是“颠沛流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书《明式家具珍赏》的时候,这官皮箱肯定是在册的“国有资产”。
至于这“国有资产”是如何“流失”到九十年代中叶的嘉德拍卖会,卖家是否是原来的主人“龙顺成”(北京硬木家具厂)?如今大概很难“考”了。
八十年代的“龙顺成”(北京硬木家具厂),是四面透风的墙。
六七十年代拜“破四旧”所赐,积累而成堆积如山的老旧家具与木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人心不古而“落花流水”,上上下下的上下其手,于是库存日渐“江河日下”。
大有大拿,小有小取。最不济的“进班房”。
听说当年就有不上道的内部职工怀里揣着紫檀墩子(小鼓凳)被抓了“现行”判劳教的。这自然是“不问自取”。
如果诚如孔乙己所言的读书人盗书不叫“偷”而叫“窃”,这私揣“紫檀墩子”的大概也算不得“偷”。
在下早两年在京城遇到龙家旧人聊到当年的“难得糊涂”事,这样的“小节”属于让人无奈的“笑料”,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倒是进了班房的听说后来改了名字,果然“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成了“家具大师”。
听得在下如坠“云里雾里”。
姑妄听之。

且在(麒麟网)这个“第一专业论坛”里找一找关于这个官皮箱的足迹吧。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虽然有些帖子被掌权者翻来覆去地删改编辑。

这个官皮箱及其铜活,曾如此被“贬低”:
这个黄花黎官皮箱的铜件做法属于普通,考究的应该是嵌入式的,并且表面与器物齐平,铜钉不外显,整体还需规整……
 另外,这个官皮箱的“堂肚底”看上去是后配的……理由:

1 比例太高, 2 曲线不够流畅,3 曲线造型无神并缺乏力度,4 质感及包浆与上面有差异。
battybaba发表于2007-12-14
感兴趣的同好,请拨冗看看“第一专业论坛”前版主的这个“加精”的帖子:闲说铜活。

http://www.70jj.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06&extra=&page=1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帖子,虽然目前看到的内容与原本不尽相同(部分内容被多次编辑删改,原因就各自想象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70的江湖气,窃以为大概就是从这一时期变本加厉,到如今蔚然成风。

上一回“观棋不语”没几天,主版就来了个“一地鸡毛”(2007年9月的所谓“风波”:

http://bbs.70jj.com/viewthread.php?tid=7143&fpage=1&highlight=%2Bbigben)。
这“江湖”帖子昨天放出来,那边厢又爆出一个“团队营销”后遗症的“讨利檄文”:窝里斗开了锅。斯文的说法,叫做“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直白一点,大概是“共患难易,同享福难”。扯来扯去,争不平的不过一个字:利。

恰好见到伍先生的时候聊到兴隆这些年来的国内营销路程。大致如下:
2003年非典,兴隆首次在国内参展,破天荒的第一站:天子脚下,首善之区。伍炳亮先生记得那地方叫做北京农展馆。
也是在那一年,中山大涌挂牌“红木家具之都”。
2004年,兴隆走出广东,到北京开店。
同年,兴隆首度到大连参展,展会大概是“中国大连国际家具及木工机械展览会”。伍先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位大连买家一口气把兴隆的所有参展家具统统收入囊中的气概,
这批家具在当时的价格已近千万,自然是一水的黄,为兴隆赢得展会的大奖。
巧得很,同样是这个大连的展会,2005年,“龙顺成”(北京硬木家具厂)当时打算借此平台拍卖在自家仓库弃置多年的到代“金丝楠木”,来源据说是国庆10周年维修天安门时用混凝土柱子把明代的老金丝楠木给“一劳永逸”地替代后留下的“四旧”。这个名头太“响亮”,于是惊动了中南海。结果么,自然是触了霉头,被文物部门加公安部门抓了个“现行”:叫停,查封。这事在当时的《北京晚报》连续跟踪报道了约莫一个月,网上现在还查得到。
有据可考的“龙顺成”官方拍卖,这是头一遭。
兴隆从2007年开始专注于深圳文博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07,2008,2009,2010,连续四年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算是个四连冠。

过去五年的一个插曲,是2007年夏,兴隆到上海参展。
伍炳亮先生回忆起这段沪上往事,只记得展会当时曾有个上海当地的“猛人”揣了个把木头来“考”兴隆主人的眼力:断木。这样的来者么,自然“不善”。
在与上海当地爱好者的座谈会上,伍先生心照不宣地公开说:兴隆无意在上海开店。言下之意,大概三两天的展会上已经感受到了个别当地同行,或者潜在的同行的“不欢迎”。
这是2007年9月上旬的事。
麒麟主版有相关的帖子,路遥知马力。如今回头再品一品,别有一番含义。

http://bbs.70jj.com/viewthread.php?tid=7030&fpage=1&highlight=%2Bbigben
2007年9月14日,麒麟主版开战。

http://bbs.70jj.com/viewthread.php?tid=7143&fpage=1&highlight=%2Bbigben
所谓的“江湖”,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做个纪念,2007年9月。
这几年主版的火苗,起因往往是“兴隆”这两个字。

2007年9月9日
迷糊厅座在上海安排举行上海兴隆网友会,兴隆主人公开宣布:兴隆无意在上海开店。
2007年9月11日
“漫话红木 - 随笔随言 越黄”
2007年9月12日
主版开始暗流涌动
2007年9月14日
火拼 (在下和唐老鸭全程隔岸观火)

在下最初的选择是观棋不语。(当年发帖时特意拍照了一粒海黄卒子的特写,紫红料)

几年下来,“被动”反应的结果,是这个“漫话紫黄之说兴隆”。
那些对着兴隆泼脏水的人,物,事,往往禁不住“路遥知马力”。
2007年9月   一地鸡毛 
2009月1月   板凳风波
http://www.70jj.com/bbs/viewthread.php?tid=9531&extra=&highlight=%2B%D2%BB%B8%F6%C4%BE%B3%D5&page=7
http://www.70jj.com/bbs/viewthread.php?tid=29031&highlight=%2B%D2%BB%B8%F6%C4%BE%B3%D5
2010年12月   超越者的操性 (殷鉴不远,相关的帖子好找得很)
如何认识兴隆?请自品。

++++++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http://www.70jj.com/bbs/viewthread.php?tid=3802&extra=&page=24
eddie发表于 2007-9-12 00:26  只看该作者 
多谢迷糊兄chemwu兄的抬爱,应了那句:今夜无人入睡.911晚上的麒麟网真热闹啊,小姑娘手里的紫檀都攥出大白兔的味道了,估计这时辰摸上茶馆,应该见不到那头独自撞墙的猛兽名叫战狼了


eddie发表于 2007-9-12 18:06  只看该作者 
多谢老鸭和架兄的抬爱.坛子里相信绝大部分都是认同红木的,所以在下有句话,去年踌躇了很久都没有说出来.其实红木也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这么硬朗的身板,怎么可能没有缺点.至刚则不柔,红木性燥.所以是少不了的会有开裂的.那些说自己的红木不开裂的,直让在下摸不着头脑.
红木性燥,所以,坛子里话语强横者,一年来不绝如缕.如同天要下雨,注定了的.
于是,遂皈依了观棋不语黄花梨.(附图发了海黄卒子的正反特写照)

eddie发表于 2007-9-19 11:34 只看该作者

早几日观棋不语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些许的预感.
希望这棋是结束了,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子曰:遂事不柬,成事不说.没有人能够改变过去.所以,在下以为,期待将来,可行性来得更高一些.老夫子的原话还有一句:既往不咎(纠).
喜好也好,收藏也好,都是很个人,也很主观的选择,唯心多于唯物.广东话说:各花入各眼,通俗的比喻,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本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势不两立,各人头上一方天,套一句罗大佑的歌词:
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
别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上一张图,闽作,也有人称仙作(其实觉得不仅仙游,隔壁的莆田也是叮当马头不遑多让),在下觉得如今的麒麟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红木网站中的鼎.
麒麟网是好去处,希望更多的同好善加珍惜.

可几个春秋下来,对麒麟的主版,反而越来越意兴阑珊。
在下如今的选择,叫做“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个小楼,叫做迷糊的客厅。(2011-3-27)

紫黄原本就是小众文化,太热闹喧嚣的人气鼎沸去处,更像天桥。

++++++

(补注:70历史黑镜头。看不懂是福气,看到了是阅历。20200310记)

春江水暖鸭先知。
古典家具随着2005年开始的黄花梨神话而街知巷闻,如今的大江南北,大概不会再有人无知地“破四旧”。现在风风火火的古典家具行业,估计有相当部分从业人员的入门时间,不会早于2005年吧。
路遥知马力。
2005年,元亨利杨波先生一手推动了黄花梨神话的诞生。
2003年,王世襄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明式家具研究》终成正果(当年获颁荷兰克劳斯亲王奖,克劳斯亲王奖每年颁发给来自亚、非、拉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艺术家、知识分子或文化机构。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奠定了该学科的研究基础,把明式家具推向了世界。同时也使明式家具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1995年,当时不过广东台山大江一乡镇私企的兴隆主人伍炳亮先生在嘉德拍下这件上了《明式家具珍赏》图录的明代黄花梨官皮箱。
(两万多在当时的大陆对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木器制作不是小数目,堂堂上海博物馆1996年新馆落成,如今已成古典家具朝圣殿堂的明清家具展厅的冠名权在当时被香港庄氏家族以500万投得。)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1986(7)年:兴隆开始制作与修缮古典家具。
1979年:伍炳亮先生开始骑着自行车收购当地的老家具。
岁月无声。

感谢架几案大兄的评点如下:
可以想象在当时广东台山应该没有明式家具吧,以下是伍女士(嘉木堂主人伍嘉恩女士,人称黄花梨皇后。嘉木堂由王世襄先生命名)写的也可以作为辅助证明。
伍先生通过其自身的不断坚持追求研究,获得了现在成就。
尤其是作为商人,“囤积”大量有价值的家具开办艺术馆,即使这行业有这样的能力的人,一般人也不敢做的事情。

路遥知马力。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
早两日翻旧书,好像是梁实秋先生写老北平的散文里提到“器不如新,人不如旧”。
一时摸不着头脑,毕竟这传统文化的底子先天不足,无他,拜新文化对旧文化的秋风扫落叶所赐,于是惴惴然好好地查了一下典故如下:
茕茕白兔, 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析:汉乐府民歌。又称《古怨歌》。以孤单的白兔东走西看起兴,写出了对故人的思念。 
最初见于《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九,题为《古艳歌》,作者无名氏。

有时候不免惭愧,泱泱大成之古汉语,传到20世纪后半叶,在神州大地竟这般的凋零。
我们这些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两代人,大概没几个有足够的古文化底蕴去解读前明遗留下来的文人家具的文气与艺术审美。

马未都先生对古典家具的推广功不可没,可一句“床前明月光”就穿了帮,李太白的《静夜思》,从前的版本原来是“床前看月光”,到了“清风不识字”的满鞑子“无故乱翻书”的光景,才歪抄成“床前明月光”。

所以从心里无法认同满清皇室与宗亲的所谓“贵族”与“文化”泡沫。权贵而已。
清风不识字。(eddie发表于 2011-2-22 00:25 古典网)

之前在“客厅”有同好提到“抽屉”。在下在古典网与架兄恰好也不约而同地谈到“抽屉”这个话题。大致如下:

架几案大兄:
家具中的抽屉作法和样式,在明朝家具的年代已广泛出现,是西方传入的、还是国内发明转出口的?也希望各位发表看法。
2011-1-31

eddie2008:
回大架兄:观复有一件标识为“明代”的黄花梨书桌,就是带马鞍形排列的抽屉的。
家具的造型,清中期以前,大概还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可能性大些。后来天朝衰败了,才轮到西风东渐。
2011-2-1

架几案大兄:
目前看应该是东方的。
以前看到一本介绍一个官皮箱是明代嘉靖的,漆器的。中西交往历来已久。查看在当时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有关家具文章,文章讲述在家具方面也承载着各种符号和特征。
到了15世纪末期,桌面形式各异,有圆形、方形、六角、八角型的。桌面下方雕花护板和横眉经常配以一个或多个抽屉。
boncone是15世纪书桌的代表作品,桌面是方形的,桌边宽过横装饰板,有两抽屉。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影响直到16世纪。

柜子出现在15世纪末,柜子上半部有扇门,打开门便可看见精致的小抽屉和间隔。

16世纪末出现五斗柜,柜体由上下两层组成。上层两个小抽屉,下层有三个长抽屉。

抽屉的最有力证据,俺看到一篇家具文章介绍在元代,“......山西文水县北峪口的元墓壁画,绘有一件设有两个抽屉的桌子,造型奇物。桌面下设抽屉的创意,以后明代所继承,沿用至清。”
2011-2-11

架几案大兄:
仅从唐宋时代的兴旺城市变迁看,长安、洛阳、开封,后来的杭州。
晚唐的高型家具的兴起,到宋代的逐渐普及,到明代苏式家具兴盛,以及清代广式家具崛起和京作风格形成的轨迹呢。

辽时出土的家具。(2011-2-11)

宋辽时代的中华疆域地图。
那时候的西藏青海,叫做吐蕃。

这样的疆域划分图,在如今估计多半会引起周边国家的抗议了。领土纠纷,从来就是个“清官难断家务事”。
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所谓“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神圣的领土”,于是乎“凛然不可侵犯”。其实往往不那么“靠谱”。
自古以来,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尘土原是无疆界。

喜欢红木的同好,不少人说大红酸枝学名之所谓“交趾黄檀”源自越南古国名称的“交趾”。
其实这“交趾”,在西汉时期是汉武大帝在南方设立的三郡之一。
汉代的“郡”,大概类似如今的“省”。
哪三郡?
南海,桂林,交趾。
南海郡的首府郡治(类似当今的省会),叫做番禺,位于现在的广州。
交趾郡的辖地,在如今的北越。

尘土原是无疆界。

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国界,不过是个动态的平衡线而已。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唐宋元明清,多少有些眉毛胡子一把抓。唐宋之间,有个五代十国,宋也分南北。北宋周围,环伺着辽与西夏。辽之后有金,然后是元。这就好比同样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中国古典家具”说,其实明与清,壁垒分明,路数相去甚远。
不过话说回来,汉文明的家居文化历史,“胡”的影响昭彰,大概不仅是从席地到垂足的一个坐姿改变。
辈分最高的汉文明家具,窃以为大概算是“几”了吧。
跑个偏,认真查了一下字典。做家具的“几”,没有繁体字。
简化汉字,大概也是一个“眉毛胡子一把抓”,难怪陈梦家先生拒绝随波逐流。于是最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几 jī

〈名〉

(1) (象形。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

(2) 同本义 [a long narrow table; bench]

几,坐所以凭也。——《说文》

掌五几五席之名物。——《周礼·司几筵》。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考工记·匠人》

几杖,所以扶助衰也。——《白虎通·致仕》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

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礼记·檀弓》。疏:“依神也。”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诗·大雅·行苇》

(3) 又如:几杖(供老人依靠的小桌子和支撑用的手杖。古代赐几杖,表示敬老的礼节);几席(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几榻(靠几与卧榻,常用以泛指日用器具);几簟(几席)

(4) 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 [a small table]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几案(桌子。因几案用于办公,因以代表公牍文书);几案之才(处理公文的才能);几筵(古代称祭席与灵座;筵席,几席);几上肉(案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

《康熙字典》:
《說文》踞几也。《徐曰》人所凭坐也。《詩·大雅》或肆之筵,或授之几。《周禮·春官》五几,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劉歆·西京雜記》漢制,天子玉几,冬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几。凡公侯皆竹木几,冬則細𦇧爲橐以馮之。《玉篇》案也。亦作机。《左傳·昭五年》設机而不倚。又几几,安重貌。《詩·豳風》赤舄几几。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四】【几部】几

zdic.net漢典網

踞几也。象形。《周禮》五几:玉几、雕几、彤几、䰍几、素几。凡几之屬皆从几。居履切

(幾 jī)微也。殆也。从𢆶从戍。戍,兵守也。𢆶而兵守者,危也。居衣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凥几也。凥各本作踞。今正。凥几者,謂人所凥之几也。凥,処也。処,止也。古之凥今悉改爲居。乃改云居几。旣又改爲蹲踞俗字。古人坐而凭几。蹲則未有倚几者也。几俗作机。左傳設机而不倚,周易渙奔其机皆俗字。象形。象其高而上平可倚。下有足。居履切。十五部。周禮五几。玉几,彫几,彤几,䰍几,?几。周禮司几筵職文。䰍几,今周禮作漆几。葢許所據不同。䰍者,桼也。凡几之屬皆从几。

大道至简,其为几乎?
兴隆艺术馆二楼的这一款“几”,到代的原型实物来自香港藏家叶承耀先生。

兴隆艺术馆二楼。
满眼的黄。

万字纹靠背方脚素身大号四出头。
居中的方桌,素材来自海南民间的米柜。直白一点:把米柜拆了取料制作而成。
曾经堆积如山的海南民器米柜,如今已凤毛麟角。

方角柜。苏味十足的打洼与马面线。
顺便扯一句:苏作铜件拉手,吊牌是特色之一。后来的京也好,广也好,到代的实物没有类似的出品。
黄花梨木料富裕年代的出品,独板。

素身五足外翻三弯腿托泥香几。
“几”,辈分大概最高了吧,早几年不少京城专家名嘴千篇一律地说“书房第一”“厅堂第二”,以及所谓的“木中之王紫檀”,“木中之后黄花梨”云云,多少与“眉毛胡子一把抓”相去不远。
文无第一。
相对来说,礼器法器,一直是最受人尊崇的,从前的香几香案以及后来的佛龛,就是这样的礼器法器。论辈分,“几”最早。
说“王”说“后”,更是“京城”特产。只不过当时的京城专家名嘴没想到,这几年市场经济的沧海桑田竟然发展成“后”骑着“王”,难不成也是受了满清的鞑子气余孽所及。
还是肉食者比较蛋定,所以未能远谋。
尘土十分归举子。

仪态万方黄花梨,大美不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