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安新明//学无止境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学无止境
(随笔)
稷山 安新明
毛泽东同志名言: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许多文友来说,可能只是喊喊而已。对我来说,深有体会。以前,我就想把这个话题展开来说,但终因素材不足,而迟迟未能提笔,巧,抓了个活典例。
数日前,我就河津的龙门写了一篇洋洋近三千字的散文,得意忘形,自以为出手不凡。但不知文中一句古语的引用,成了张冠李戴了,“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出其间,故谓之伊阙。”这句古时描述的龙门并非河津的龙门,而是洛阳龙门石窟的龙门,我当时,只想文章有一句古文衬托一下内容。更显得龙门气势非凡,岂不知弄巧成拙,用稷山方言形容就是"狗腿安到羊胯上了”。
文章发到《稷人说稷》、《今日河津》、《今日头条》、《运城晚报》等媒体,估计看的人成千上万,尤其是在河津发稿子等于班门弄了斧,但仍无人发现。恰被我们稷山县的文史研究者黄建中先生考究出来,给我发了个微信,说此龙门非彼龙门。好在,黄先生没在群里探讨,给了个脸。其实,我这张脸,满脸古皱纹,核桃皮似的脸,也看不出红。在此深表感谢。
用这件例子,我想说文学作品的批评。有些人的作品经不得半分指点,见别人挑刺,即火冒三丈。我八十年代在政府办公室工作,负责为县领导写材料,也有这么一个干事,自己写下材料不允许别人改,甚至一个字都不能动。甚至县领导改了后他还据理争辨,耿耿于怀。久而久之,也没有分配给他写材料的任务,久而久之,他在政界也失落不少。文章有了瑕疵和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诸如:省长不识“滇”,领导讲话中把成语和故事解释错的笑柄也是常事,但认识到了,改过来就好了,背着牛头不认帐的态度不可取。人无完人,文无完文。就连《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也是中央组织许多政治家、文史专家、语言学家经过数年才编辑出来的。有些文章的章节还动了“大手术",比起这些,你的文章算个啥?!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无穷尽的。要抱这种态度写文章,即使文中有误,别人善意的指正,自已虚心接受,不是一件好事吗?这就使我想起曾任稷山县委书记的尚平安同志,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的一句名言:我批评你一次,你就进步一次。
我写稿子时间不短,少则五十年,但仅是一个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初中生,自感学识薄浅。为了使自己提高,我常常把自己写出的东西让别人修改指正。水利局书记冯效良先生,文字严慎,逻辑性强。我在政府当秘书组长时他是干事,我当副主任时,他是组长。但人家思维严谨,比我这急脾气性格强。因此,我常常把写好的文稿发给他修正。《走关系》一稿,就删去了一大节。我写的《退休了》稿子则是拜托了下迪胡根庆老师推敲的。有好多文友,曾给我修改过不少稿件。
不耻下问,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文学创作中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
文友朋友们,文应如其人。用这样对待文学的态度,也可以用于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失误和有了错误时,能不能选择接受和改正吗?愿与大家共勉!
后
稷
文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