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逼《富春山》《逐梦演》的2分奇片,诞生了


告罗士打

国产烂片常有,烂到二点来分的却不常有,就连网大都不太会被打到这个分数。
而在七夕档走马上阵的院线片《测谎人》,偏偏就中了标。由开心麻花班底制作,马丽和文章主演的它,上映两天后排片率还不如《中国医生》,豆瓣评分2.7,扑穿地心。
但每部烂片其实也是各有各的烂。有些是价值观扭曲的烂,有些是气质悬浮的烂,有些是从每个毛孔里渗出油腻气息的烂,还有些是临时凑草台班子,制作水准低到不堪入眼的烂。
《测谎人》的烂,跟上述烂片不完全一样。它的烂是烂尾楼般的烂,明明拥有成为一个好故事的潜能,却没想好要讲什么、该怎么讲。它既不像喜剧,也不像正剧,每个可以发展的剧情点都只是浮皮潦草地触碰一下,紧接着就被主创们抛到脑后,最后只能草草收场。
比如影片既然名为《测谎人》,戏份就本应向马丽饰演的测谎大师的职业技巧与心理历程倾斜。结果电影让马丽测了两次谎后,就因为受到网友攻击而洗手不干了,剧情重心完全转到了骗子大师文章一伙人的欺诈与被欺诈线索上,马丽则变成了用不上职业特长的功能性角色。
比如既然将两位主角设置为测谎大师和骗子大师,那么一个常规的编剧思路就是让二者持续交锋,看看究竟哪一边的法力能压过对面。结果文章团伙在被马丽识破一次后立刻落荒而逃,原因居然是马丽和文章之前曾有过一段情,两人都是因为与那段记忆有关的创伤,才走上了如今的道路。
所以《测谎人》在此时又要变成一部爱情戏了吗?似乎是的,编导在闪回段落中让文章和马丽舌吻了三十秒,以表现他们当初的亲密程度。然而没过两分钟,两人就突然分手了。没有对两人性格不合之处的表现,没有对两人相处模式的刻画,编导给出的理由,居然是文章在拍婚纱照那天街头遛弯时被骗子碰瓷,进了看守所,错过约会,出来后也不敢找马丽澄清。
于是,出狱后的文章「顺理成章」地成了骗子,变本加厉报复社会。影片紧接下来又给了个闪回:讲述文章小时候因为胡乱扯谎,被父亲体罚教训。但这么一表现,文章一角的人物逻辑就更不通顺了:影片从头到尾,我们都没看到文章因为说谎吃到过多大的甜头(从首饰店那里诈来的五千块钱,转手就赔在了鱼龙混杂的麻将馆里)。所以他到底是为何屡教不改,且乐此不疲?
带着这些疑惑,我们跟随主人公们进入了影片的最后部分:被高僧点拨后的文章回心转意开始赎罪,从麻将馆黑老大手里救出被绑架的发小的儿子。编剧在此处的思路倒是相对合理的:拿一个做事更狠毒更没下限的坏蛋来反衬主角,这样主角的鸡贼骗术似乎也多少能被「洗白」了。
而填充于其间的,是各种不合理也不好笑的搞笑戏码。(又一次地)借助闪回,我们发现在影片前面出现的许多配角,其实都一直将生前开当铺的文章父亲视为恩人。于是他们用各种既不具有创意也不具有杀伤力的方式(扔水果、搓毛巾、广场舞),阻碍着黑老大的马仔们对文章一行人的追击,而结局自然是坏人伏法,相对没那么坏的人与好人一起皆大欢喜。
其实只要稍微在故事上下点心思,《测谎人》就能轻松地比现在的评分高个三四分:
比如用心去雕琢人物性格及情感线,突出强调马丽一角在生活与情感关系中的完美主义倾向,以及这种倾向的来源。正是因为这种性格,造成了她和文章情感关系的破裂,也导致了她在与人日常交际时的诸多不顺利,而这些原本都可以避免。
比如投入些心思去刻画文章的角色,要么将他设置成无法自控的病理性说谎者,要么将他与父亲的关系写得更实,以便让他对父亲这个好人形象的叛逆显得更合理。上述两种方式,都能够解释文章成为说谎者的原因,也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这个可恨又可怜的小人物,从而与他共情。
又或者可以直接采用类型片惯例,设立一个清晰明确的剧情主线,让测谎人和说谎人从头斗到尾。即便只是小打小闹的诈骗,也可以通过把被诈骗者写得比文章一伙人更「坏」的方式,来建立文章的盗亦有道形象;同时让马丽成为社会秩序与良心的代言人,使得影片在娱乐大众之余,顺便弘扬正能量价值观。
但很遗憾,影片主创们显然懒得对剧情下这么多心思:抛出去的设定不去完善,写出来的人物不去做实。最终,甚至马丽都懒得给自己的角色配音。影片的零宣传上映,已经预示了它面世后的处境。
到最后,可惜的只有这部被抛弃的电影。在道德警察纷飞、三观审查横行的当下,《测谎人》本能引发人们一些基本的反思。真相与谎言之间,是否存在许多难以言明的灰色地带?「渣」与「不渣」真的可以定义人类的全部情感频谱吗?该怎样面对人们在情感生活中的犹豫不决与口是心非?在愈发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网络舆论环境下,人性本身还能不能有立足之地?
这些都是《测谎人》似乎有意提出,却未能探索的问题。所以我对这部电影的态度并非嘲笑,而更多是惋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