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一条(1)

61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一条(1)

 

 

  图1

同学们,这节课呀咱们开始介绍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这是叶天士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它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叶天士当年带着学生浏览太湖洞庭山。在浏览的过程中,学生随他坐在船里面,他在讲,他的学生顾景文就在记笔记。是顾景文的笔记流传下来的。这篇文章没有经过叶天士亲手校订,就是一篇笔记。(图形演示00:49)它的流传过程最早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华岫云的《续选临证指南医案》,是1775年刻版问世,这个版本啊简称就叫“华本”。再一个早期的版本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简称就叫“唐本”,它刻于1792年。这两个版本略有不同。唐大烈在《吴医汇讲》里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过加工,稍做改动,和原文啦有些地方不一样,不是太多,但是有一部分不一样。后来章虚谷从唐大烈的《吴医汇讲》,把它收入《医门棒喝》。《医门棒喝》是章虚谷的著作,他从唐本把它收进来,加了注释,对它里面的内容他分条进行了注释。王孟英由华岫云这个版本收入他的《温热经纬》这本书,他又加了按语,他叫“雄按”。就是说,早期的版本啊是这两个(华本、唐本),后来流传的版本又有这么两个(《温热经纬》、《医门棒喝》)。这个是章虚谷的《医门棒喝》,《温热经纬》的作者是王孟英。他们(王孟英、章虚谷)收进来以后名字都有改变。

(叶天士)这篇文章,在“华本”里面叫什么名字呢?叫《温热论》,在“唐本”《吴医汇讲》里面叫《温证论治》,章虚谷收到《医门棒喝》里面,他改了,他叫做《叶氏温病论》,王孟英收到《温热经纬》里面,也没有用《温热论》这个名字,他改名叫“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所以大家看同是叶天士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多名字?在不同的书里面,不同的版本,他们各自取的名称不一样。那么在这些版本里面哪个最好?我个人看法,《温热经纬》里面这一篇,(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这个最好。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他是从最早期的版本,《续选临证指南医案》里面选的,这篇(续选里)文章是没有经过改动,是原貌。同时他(王孟英)还拿这个(续选)版本和唐大烈《吴医汇讲》里面的《温证论治》进行了对校。怎么校的呢?以这个(续选)为底本,以“华本”为底本,凡是唐大烈这篇里面和“华本”不一样的,他这样注:“唐本作……”,哪个地方不一样,他用小字给注出来。那就是说呀,他(王孟英)这个版本,就包括了两个早期版本,不同之处都给指出来,这是它一个突出的优点。

再一个优点,他把章虚谷《医门棒喝·叶氏温病论》里面的注释都选进来了。在这篇文章每一条的后面,把章虚谷注解加上,凡是里面不标姓名的,都是章虚谷的注,都放在最前面。因为章虚谷注的呀有的注得很好,但是他也有注得不准确,或者有错误,王孟英也指出来,章虚谷哪个地方注得不对,这样对我们后学者有很大的启发。

特别突出的,第三点,第三个大优点,就是说,王孟英自己加的这个“雄按”,他把他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见解,因为他临床经验很丰富啊,他结合他自己的临床实践,把叶天士的文章加以阐发,他不仅引章虚谷的注释,还引过别人的注释,凡是注释好的他都选进来,有错误的地方他都指出来,他又加上他自己的见解,他的见解往往非常精辟,很少有错。所以说这个版本(王孟英版)啊应该说是一个最全,最好的版本,它包容的内容最广,因为在《温热经纬》里面,他(王孟英)取的名字叫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所以我们由他这篇文章来讲或者引它,引它的话,那名称当然就叫它(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的名称,所以为什么现在一般的写文章引证都写《外感温热篇》,我们讲这篇文章也用这个名字呢?因为我们选的这个版本条文,是来自于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它叫做《外感温热篇》。

下面咱们就开始讲具体内容。咱们准备介绍一~十条,也是根据《温热经纬》这个版本分段。

今天开始先介绍第一条,这一条一共是43个字,他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43个字,一共分了3个段落,到“逆传心包”这是一段,(到)“心主血属营”是一段,最后是一段。

第一段谈了温病的病因,邪气侵犯的部位、发生发展的规律。

第二段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的关系。

第三段温病和伤寒的异同。

(这一条)讲了三个大问题,可以说这一条,叶天士开宗明义就明确地提出来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给寒温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基础,字数不多,内容非常的深刻,非常的精辟。

下面分段讲解。

1. 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第一段,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12个字。大家看这篇文章首先要着眼于什么呢?这篇文章不是叶天士手笔,不是他亲手写的,从文章分析呀,(它)是师生问答的记录。在游览的时候,边游览师生之间边讨论问题,学生提问题,老师解答,顾景文在旁边记下来。从这个文字上看,它不完全是口语,没有啰嗦,没有废话,记得很精炼,但是呢其中有些前后文对不上,有些话出来得呢很突然。什么原因呢?大家可以互相看看笔记,你们的笔记都不一样,大部分内容都一样,但是出来以后各有各的特点,为什么呢?听课的时候,我懂的了东西我可以不记,专记不懂的。所以这里边有些东西是没记。有的东西呢,是前面听了以后没记住,后面又给补进去了。看他这篇文章要掌握这么个特点:用吴鞠通的话说就是“前后互参”。吴鞠通说,看我的《温病条辨》哪要“前后互参”,因为我前面讲过的后面不重复,有些话我要在后面讲,前面不提,你对照着前面(的内容看)。有些话我要在后面讲,前面不提,你要翻到后头,(要)前后对照着看。叶天士这篇笔记也应该是这样,前后对照着看。他有些前面说了,跟后面是有联系的。

再一个,要设问。因为从这个文章的结构看,它是学生提问题,老师解答问题,是一段一段的,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记下来的,这里边没有记问什么,只记答什么,而且在记问什么的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学生明白的就没记,专记那个不懂的,专记重要的,当然不懂就是重要的啦。所以它前后文义有些连接不上。这个并不是说这篇文章本身的问题。因为人家当初记这篇笔记,也没想到能流传后世,能够今天拿到课堂上咱们把它讲一讲。当初人家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我自己记下来我回去自己复习用的呀。华岫云和唐大烈就把它拿出来刻版了,认为很好,确确实实也很好。但是看的时候一定要对照看,要设问。

你首先看这段文字(“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你要想一想,他问的是什么?叶天士为什么这么说?学生问什么了?他在解答什么问题?这样这篇文章你就能连贯起来了。

我看这段话,问的是什么?伤寒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区别,我看问的是这个。伤寒和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它们的区别。你怎么知道?这个不是我凭空捏造的,叶天士最后那句话怎么说的?“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前头连伤寒提都没提,后头来了一个“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那就是说什么呢?“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和温病它们有共同之处,因为它们都是外感病,但是治法大不相同。那肯定学生问的是,伤寒怎么发生、发展,规律是什么?温病怎么发生、发展?规律是什么?他是在解答这个问题。因为伤寒在他那个时代,已经流传了一千几百年了,学生们很清楚啊,没有必要再记。关于温病不熟悉,就光记温病的内容,伤寒就没有记。实际上这句话在这篇文章里头,我觉得,应当是第二句,第一句不是这个。咱们现在根据他的文义给他补上,这就叫“于无文处求文”。这儿没有文字,你在这儿给他补上,为什么?这个你不是凭空捏造,你要根据他的文义去补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第一句应该是针对第二句来的,那么反过来推第一句是什么?(寒邪下受,先犯太阳,顺传阳明。)第一句是什么?第一句是这么说的“寒邪下受,先犯太阳,顺传阳明。”底下这一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儿还应该有一句话——“顺传阳明”,或者是阳明胃肠,“顺传胃肠”。总而言之都是4个字4个字的。(寒邪下受,先犯太阳,顺传阳明。)这段话他(学生)懂,没写。顺传(寒邪、温邪皆传胃肠),这提得很明确,温病和伤寒的顺传没有区别,也不用记,就记了个(温邪)逆传,就变成这(“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12个字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叶天士这段文字,他不仅讲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而且最后落实到“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他肯定是(对)伤寒和温病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对照,把这问题给学生解答得非常清楚。

这样咱们分析分析。伤寒是外感寒邪,寒为阴邪,它侵犯人体,当然受于下。这个寒和温两种邪气不一样。温是阳邪,阳邪上行。寒为阴邪,阴邪下行。寒邪侵犯人体,所谓“下受”,是先侵犯足经,哪个足经呢?足太阳膀胱经。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这在伤寒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它下受犯足经导致太阳表证。太阳伤寒证不就是太阳病吗?太阳病继续发展,第二步就是传阳明,这就是阳明病。这个道理,不用说现在,就在当时,人人也都知道,学生用不着记这句话。那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先犯太阳,这儿提的是“经”,阳明提的也是“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一句“肺”和“心包”提的是脏。为什么?伤寒没有提“膀胱”两个字吧,它是足太阳膀胱经,是经证,初起是侵犯膀胱经而不是膀胱腑,所以不能叫“先犯膀胱”。

 
 

(图形演示19:11)图2

但是作为温病来讲,初起,它不是先侵犯手太阴肺经,它是侵犯“肺系”,(鼻、口、皮毛;手太阴肺经;肺脏)。一般来说,从口、鼻而入也好,当然啊,肺不开窍于口,但是呢口也能呼吸。所以邪气从口入、从鼻入都可以。肺合皮毛。(鼻、口、皮毛)这个是肺在体表的组织、器官,属于肺这个系统的表层,邪气侵犯应该是(从鼻、口)这而入,先侵犯(鼻、口)这个部位,进而就是手太阴肺经,再进一步就是肺脏。这三层是递进,越来越深入。肺脏之所以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就是通过手太阴肺经的联络嘛。所以第一步它应该是先侵犯表层这个部位,然后由这发展到这(手太阴肺经→肺脏)。(第一步和第二步)这两个阶段是表层,所以是卫分。这个阶段(发展到肺脏的阶段),入里了,是气分。手太阴肺的病变有卫分、气分之别,你要说先犯太阴,那应该是指经,你这口、鼻、皮毛往哪搁呀?所以他不能说经。他所说的这个肺,应该说,说的是肺系,而不是单指肺脏,他为什么不提先犯太阴?和这个太阳对应呢?手经、足经为什么不对应?因为你如果一提经,(口、鼻、皮毛)这个表证就丢了,这个没法解释。

再一个,逆传心包。不管肺的卫分证、肺的气分证,进一步发展都可以逆传心包,它不是单指经证。

所以温病里面没有经证、脏病这么一说,就是卫、气、营、血。初起就是肺系的病变。这也是个不同。所以伤寒是太阳病,温病呢是太阴肺的卫分证,这就啰嗦点。太阴肺卫分证。你就不能光说太阴,因为一提太阴就是个经。伤寒是经证不错,但温病不是那个问题。伤寒,寒邪由太阳传阳明,是化热入里了,这叶天士肯定讲了。第二条接着就是这个,“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第二条就是这句话,就是说呀太阳病表寒不解,通过人体阳气作用,阳气和邪气抗争,把邪气转化为热邪,热邪入里,进入阳明。这是很正常的,顺,所以叫顺传,《伤寒论》是没有这个名词,没有说顺传,《伤寒论》上也没有循经传、越经传,那些名词都是后人给它取的,至于取得对不对,我认为不对,(太阳·阳明·少阳)

 
 

图3

这么传吧,可能吗?太阳传阳明,这是可能的,阳明传少阳是不可能的,临床根本就没有那么回事,所以循经传,太阳·阳明·少阳,那是后人造的,张仲景没有这么说,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太阳篇、阳明篇、少阳篇,他那篇是怎么排的?你写文章总得有先后顺序吧?篇那么排,人家并没有标志这么(太阳·阳明·少阳)发展,所以伤寒说顺传阳明,这个肯定是对的。少阳也可以传阳明,这个符合临床,初起恶寒发热的病人,发展,出现高热不恶寒。初起往来寒热的病人,最后发展,高热不恶寒,都可能。至于说阳明的高热再变成往来寒热,临床没有,不可能。所以它这个传法,到(阳明)这是正确的,初期(太阳)、中期(阳明),再传三阴,那是对的,由阳热盛(阳明),最后衰竭,转入三阴衰竭的病人,那是可能的。伤寒这么传是正常规律,(寒邪下受,先犯太阳,顺传阳明)。

 
 

图4

温病也可以这么传,因为手太阴肺再往下传,就是中焦阳明胃,胃再往下传就是大肠。从肺上、中(胃)、下(大肠),下行,这不是顺吗?伤寒是顺传,温病也是顺传,咱们提过这个问题,肺和胃的关系非常密切,肺热盛必然导致胃热,为什么?从它的组织结构上来讲,皮毛和肌肉紧紧相连,胃主肌肉,肺合皮毛,肌肉热皮毛就热,皮毛热肌肉就热,密不可分。从体表的器官来讲,鼻和口,在外边看着,三个窍三个窟窿,实际上它们都可以吸气,(气)进去之后都到口腔。口入的邪气也好,鼻入的邪气也好,都可以通过呼吸道到肺。通过肺,从经脉上说,这两经(手太阴、足阳明)联系也非常密切,因为手太阴肺经并不起源于肺,起于中焦,中焦不是脾胃吗。下络大肠。络大肠,所以肺与大肠相表里呀。从大肠再回来,还循胃口。从大肠回来,上到胃,还循胃口,再上膈,穿过膈膜。属肺,属肺络大肠,中间有一个还循胃口的过程,这个经脉联系得是非常密切。所以外感邪气不管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进入手太阴肺经,很快就传到阳明胃经。从生理功能上来说,肺主宣发,胃是海,什么海呢?水谷之海、气血之海。水谷就能化生气血嘛,它是十二经气血之源,十二经的气血产生于胃,来自于胃,都通过胃向外批发,最后还得由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把它敷布到全身。所以它(全身气血)来自于胃,宣发于肺。胃里面出来的气血是热的,肺宣发出的气血还不是热的吗?就从这几层关系上来说,(肺、胃)它们俩密不可分。伏气温病发于胃,肯定影响肺;新感温病感于肺,也传于胃。所以表证过去,第二个阶段。伤寒阳明大热——太阳传阳明,里热证。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喘,为什么喘哪?由胃影响到肺了;

温病由肺传到胃,也是大热,大渴,大汗,喘。

 
 

图5

那咱们就把它叫做肺胃热炽。吴鞠通《温病条辨》为什么第三个方就是白虎汤?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

可以说银翘散证是这个阶段——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侵犯到体表,卫分证,导致卫外失司。银翘散证发热、微恶风寒。

另一个类型就是,邪气进入手太阴肺经,导致经络不通,肺气不宣。手太阴肺经不通畅了,邪气要把经络堵塞了,肺气宣发不出来,所以它就上逆而咳,就以咳为主症,所以止咳用桑菊饮。

初起卫分证是这么两个类型,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

第三个方(白虎汤),那就是肺热炽盛啊,就是肺的气分热盛了。那就是肺脏。

大家看出来了吧,肺系这三个阶段的病变。一个过程是在口、鼻、皮毛,影响了肺气的宣发,出现了发热恶寒,是导致卫外失司。

一个就是进入手太阴肺经,经络不通,肺气失宣,上逆而咳,用桑菊饮。

这两个都是卫分证,不管这两个哪个类型,邪气不解入里,都导致肺热炽盛。所以辛凉平剂第一方,辛凉轻剂第二方,辛凉重剂白虎汤第三个方,《温病条辨》第三个方就是它。

肺热,胃热不热?肯定热,所以白虎汤既清肺又清胃,你从它药物的组成上看,石膏入肺经也入胃经,知母入肺经也入胃经。这个方剂是指肺、胃两个脏腑热盛的,都可以用。在《伤寒论》里边虽然提出是阳明病,可它为什么可以出现喘哪?还不是影响到了肺吗?《温病条辨》为什么把它搁到太阴病里面讲?说是肺热,也就是这个道理呀。他到 “中焦篇”阳明病里面还用它(白虎汤),阳明温病的第一条还用白虎汤。那就是说太阴病、阳明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这不是很自然的嘛,你说这条道(由肺传胃)顺不顺?

 
 

图6

伤寒由太阳传阳明是顺传,正常规律。温病由肺传胃也是正常的呀。这个(肺、胃)阶段热再盛,但是它无形。由于无形的高热导致大汗伤阴,肠燥便秘,形成腑实,(邪)就入大肠。有形热结,“胃家实也”,不就这么个过程嘛,这个就是顺。再往下传就深入下焦了,消耗肝血肾精,从上到下,非常之顺。这个(传变)过程很好理解,记住了,顺传于胃,这和伤寒一样,这个(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就没写。这个(“逆传心包”)不大好理解,就把这顺传给免了,就记了个“逆传心包”。

“逆传心包”实际上就是从(肺传心包)这(来的)。不就是这两种情况嘛。顺传是这样来由肺、到胃、到肠,再入下焦。逆传,在上焦,没有向中焦去,传到上焦的手厥阴心包,实际上呢就是心,心包的功能就是心的功能,就出现了心包的病变。

为什么这个(肺传心包)就叫逆传?请同学们注意“发展规律”,顺传是规律,逆传是不是规律?逆传也是规律。温邪上受就有两种规律,一种是顺传,一种是逆传。所有的病人无非是这两种规律。

逆传的原因。如果是顺传,那肯定是正气不虚。逆传它必然有原因。一种原因,心气或者心阴素亏,平素啊就是心气虚,或者心阴虚,他抵抗力不足,邪气是哪虚往哪去呀。这种(心气或心阴虚)病人就容易逆传。

再一种原因,邪气猖獗。正气虽然不虚,邪气太盛,致病能力太强,进入人体之后就昏迷。

再一种情况,误治。最常见的误治就是误汗,当然误下也可以啊。一般来说表证还不至于误用下法,最常出现的失误就是误汗,辛温解表,大发其汗。吴鞠通说,温病本来就伤阴,最怕伤阴,你再用辛温的发汗,就更伤其阴,“岂非为贼立帜乎”?就等于给贼摇旗呐喊了。本来不虚,误治的结果导致心气、心阴虚,引邪深入。

因为(由肺传心包)这种传变规律和顺传不一样,它并没有由太阴卫分传入太阴气分,再传入阳明气分,最后深入血分。而是由太阴的卫分或者是太阴的气分直接就入心包。这个(心包)属营分,由气传营,气本身并没有传完,(由肺到大肠)到这还是气分哪,(但邪气)没传中焦气分,而由上焦的卫分或者气分直接传入营分。不顺就是逆。另外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是逆证。这个(由肺胃至大肠)发展过程,它再重,它是顺证,它始终不昏迷呀,它高热呀。这个过程(由肺传心包)伤了营阴了。这边(顺传)没有实质性的损伤,还是功能亢奋。这边向心包传出现了阴津的损伤,所以预后不良,叫逆。因为这种传变(逆传)太突然,所以也叫“陷”。所谓“陷”,意味着病情深重,直接攻陷了宫城,就等于宫城陷落了,心主被擒了,侵犯了君主之官了,所以用个“陷”字,这个实际上是痰热蒙蔽,既有热又有痰,同时还有营阴伤。说它逆,说它陷,说它重。原因很简单,营阴损伤了,有实质性的损伤。和气分不一样,气分损伤的是肺、胃的津液。高热大渴,引水自救,喝水就能解渴。这种(逆传心包营阴伤)病人反而不渴了,血中的津液都蒸上来了,所以重。这是一个问题。

 
 

图7

再一个,热邪在陷的过程中,灼液成痰,把里边血脉中的津液凝聚了,形成瘀,血液粘滞。血脉外边的津液粘滞了,形成痰,把心包给蒙住了。既有营阴伤又有痰热蒙。所以病人病情很重。昏迷,到什么程度?——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很深、深度的昏迷,四肢厥逆,舌蹇短缩,舌头转动不灵,短了。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滑数,一系列的表现都是非常危重的。所以特别强调这个逆传心包是重证。这边(邪气顺传)是实证,它虽然热势很高,但是正气并没有衰。这边(邪气逆传心包)危重。

所以学生记笔记的时候,把这一段顺传的(话)省略了。因为它和太阳顺传没区别,都是阳明病。和太阳伤寒传到阳明,都是阳明病,这个很好理解,这段不用记,记了一个特殊情况——逆传心包。

 
 

图8

这(一条)12个字说明了四个方面的问题,总的提纲咱们说它讲的是发生、发展规律,实际上人家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定性。伤寒是寒邪,温病是温邪,性质和伤寒不一样。

第二步,“上受”,(侵犯途径),邪气侵犯人体入侵的途径,途径不是下而是上,从上边来。那指的是哪儿?这个 “上”指的是两方面,一个指的是口、鼻,口、鼻在上,所以说是“上受”,口、鼻而入。

另外是指肺。一提肺啊别光想到肺脏,是肺系,(这里)是指肺系。因为五脏六腑肺系在最上面,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那么肺外合皮毛,所以这个 “上受”,除了包括上部的口、鼻之外,上部的肺又合皮毛,全身的皮毛也包括在内。你从口、鼻而入也好,从皮毛而入也好,都属于上,而且它向上犯的是肺。这个(侵犯途径)呀,说从哪进呢?从上焦肺系的口鼻、皮毛而入。

底下,“首先犯肺”,(对疾病)定位,在肺不在太阳。(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8个字讲的这么三方面的问题,定性——是温邪,是阳邪。因为是阳邪,所以上受。入侵的途径就在肺系,肺系那不就在肺嘛,所以位也就定了。

底下(逆传心包)这4个字,说的是传变规律。这儿(逆传心包之前)4个没写,“顺传于胃”没写,就记了个“逆传心包”。那么(传心包)就是逆传的规律。当然,没有顺哪来的逆呀?顺传也是规律。规律就是说从肺可以顺传到胃,由气分传到气分。或者是由肺传到心包,由卫分或者气分传到营分。因为是传到营分了,没有直接顺传气分,所以叫逆。这12个字,字数不多,讲了多少内容?(寒邪下受,先犯太阳,顺传阳明)这个东西没有。实际上叶天士当时给学生讲课应该有,它是对照而来的,是比着来的,不可能没有。

后人哪就猜,章虚谷、王孟英就分析。没有顺传哪来的逆?所以有逆传就肯定有顺传。就分析这个“顺”是指的是什么?王孟英说得很清楚,逆传心包,顺传就是胃,因为伤寒是顺传,这很清楚。章虚谷在那儿写了一大篇,也没有说明白,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自己看,讲义里也引了章虚谷的那段话了。章虚谷在那儿做了一大堆文章,这句话也没有说清楚。

关于顺传、逆传,为什么叶天士不说“顺”?实际上根据他的文义来分析,根据他这篇文章的来源分析,叶天士不是没说,是学生没记。这条前12个字就讲了这么个问题。

2.卫气营血与脏腑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卫气营血与脏腑的关系。叶天士他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而且在头一句话里面提出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他既倡导卫气营血辨证,为什么开始犯肺,逆传心包,不用卫气营血辨证?不提这4个字?后面“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这是什么意思?他怎么不说先侵犯卫分、然后气分、逆传营分,为什么不这么说?那学生肯定是要提问题呀。

老师,您平常都是卫气营血辨证,今天怎么跟我们讲伤寒,温病的区别上来就是“首先犯肺”然后“逆传心包”,这和卫气营血有关系吗?学生必然要问哪。

你在看病的时候,一贯用卫气营血来辨温病,到这怎么“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怎么解释?

叶天士说了,(“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这句话呢是解答了学生的第二个问题。头一个问题,温病和伤寒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什么不同。第二个问题就是,你既然提倡卫气营血辨证,为什么在这儿不提卫气营血?(而是)提肺和心包?叶天士下边就讲这个问题。那么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有什么区别?和脏腑辨证之间的关系?

卫气营血辨证实际上最后也得落实到脏腑,因为它病变是在脏腑。卫气营血辨证统称叫“四分”,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这个分[fèn]实际上就是分[fēn],多音字嘛,分[fēn]呢,实际上是所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成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所以这个分[fēn]呢就是分界的意思,把它划出界线来,那再引申不就是阶段吗?卫气营血是温病发展的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它都能涉及到那些脏腑?他解答的是这个问题。

我说肺和心包和卫气营血辨证并不矛盾,为什么呢?卫分证、气分证都和肺有关,(肺主气属卫),这个“属”当什么讲?首先说肺主气,这句话好理解,肺主一身之气,肺的功能,宣发肃降,使全身的气和津液敷布到各个部位,这不(就是)它的功能嘛。肺的功能是宣发肃降,主一身之气。所以肺的病变就可以出现气分证。功能失常了嘛,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和主呼吸之气功能失常了,所以肺的病变就属于气分证。这个没问题。“属卫”是什么意思?这个“属”不能当属于。“肺主气属于卫”,这个“属”当统领讲,统属、统领、统管。(肺)它主一身之气,其中就包括了卫气,因为“卫”本身咱们习惯叫“卫气”,它是人体一身之气的一部分,它运行于体内和体表,在体内能够温煦脏腑,保护脏腑;(卫气)到体表来能够抵抗外邪,主腠理的开泄和关闭,能够调节汗液,保卫人体。(卫气)它实际上就是一身之气的一部分。那么肺能够主一身之气,它还不能主卫气吗?它就包括了卫。这个意思就是告诉你,肺主一身之气,所以它有气分证,而且卫是气的一部分,所以它也包括卫分证。我跟你说“首先犯肺”,我为什么说“犯肺”呢,我不能说卫和气,因为肺包括这两个证(卫分证、气分证),两部分,所以我用一个“肺”字来概括。就是说你要明白,肺既有卫分证又有气分证。我说“首先犯肺”,就是说,由卫分到气分。为了简化,所以就说这一个字。

底下,你说“心包”干什么?“逆传心包”是什么意思?心包实际上就是代表了心,我所说的逆传心包,就是说邪气进入了心,影响到心。心有什么功能?主血脉,所以心的病变,那还用说吗?肯定是血分证。热邪入心,心主血脉,它肯定要影响血,所以心的病变是血分证。而营是什么呢?是血中的津液,它是血的一部分,它也属于血液的一部分,所以它就包括在血分证里面——营分证。这不就清楚了嘛,肺和心包的病变,初起卫分,发展气分,再发展营分,再发展血分。这不就是卫气营血辨证吗?这个话难理解在这(肺主气卫,心主血营),用了两个“属”字,肺主气属卫,这个“属”可别当“属于”讲,气分证属于卫分证,营分证属于血分证,正好颠倒了。(其意思应该是)统属、包括,当“包括”讲。我是你的下属,你就不就管我吗?卫是气的下属,气就包括了卫;营是血的下属,它就包括在血之内。所以简而言之是气、血的病变,分而言之是卫、气、营、血。两个大阶段再分成四个小阶段。笼统地说就是气、血的病变,肺是气的病,心是血的病。再细分呢,肺除了气分证之外包括卫分(证),心除了血分证之外还包括营分(证)。把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之间的关系讲的很清楚,解答了又一个问题。

下一个问题下节课再说。

下课!

(0)

相关推荐